李曉云 (南通大學 226019)
人物雕塑中衣紋的風格形成與處理
——試論中西方雕塑的衣紋處理
李曉云 (南通大學 226019)
本文分為三大部分:古希臘與中國氣候環境人物思想等對比分析和古代中西方人物雕塑中衣紋對比差異。在第一部分中,分析古希臘與古中國氣候環境和地域影響下帶來的直接的影響雕塑服飾風格的原因。以及,氣候環境地域不同加上人口種族不同導致的人口素質與社會風氣的差異,間接影響著古希臘與古中國的思想文化審美哲學的差別化,然后進一步的導致古代希臘和中國服飾風格的差異;第二部分中,直接分析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下,古希臘人物雕塑衣紋中的“體”化的處理方式受:1.衣紋是隨著內在形態結構而變。2.衣紋隨著材質而變化。3.衣紋隨著動勢強弱而變化。三方面因素的影響。相對的,中國人物雕塑衣紋“線”化的風格由:1.抓重點,捉主線。2.以衣紋上線的軟硬代表衣物的軟硬。3.以衣物的裁剪款型穿著方式影響著衣紋的表現形式。三大方面因素影響。側重“點,線,面,體”的不同,處理方式受影響方向也不盡相同。第三部分略寫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處理方式下的希臘成品雕塑與中國畫的共性,雕塑中衣紋的藝術風格與“曹衣出水”理念的驚人一致。最終總結,在大相徑庭的不同國家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在各自充滿不同特色的藝術追求中,藝術無國界。
中西方雕塑中自古以來,人物雕塑是雕塑題材中的一大類,關于各種人像雕塑的著名作品也比比皆是,多為具象作品。具象的人物雕塑作為空間立體性質的美術形式,其身體與衣物之間的關系處理占居很重要的位置,兩者相輔相成處理的恰到好處才可能成為一件好的作品。然而,觀古代到今的中西方許多雕塑作品中,發現西方人物雕塑的衣紋處理與中國人物雕塑衣紋處理的方式大不一樣,追求的精神也是大相徑庭的,而在某些方面似乎又存在著某些共點。
人物雕塑的衣紋結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覆蓋物的體型,衣物的材質厚度,受力的程度,款式裁剪等等。追尋雕塑衣紋對象的源頭,中西方古代的衣物風格造型材質等等的迥異由許多的主客觀因素造成,主要因素有:
1.氣候環境地域等的不同造成的直接原因
古代希臘地處于地中海地區,屬于地中海氣候,冬季只有海拔高的高山地區有雪,氣候比較炎熱,冬季反而潮濕比較多雨,而夏季卻干燥少雨,氣候盛產亞麻。由于炎熱的氣候和亞麻的清爽細膩,量感重卻質感輕,所以古希臘人民喜歡用單純樸素的顏色和寬松簡單的裁剪,從而容易形成優美流暢體積感強的活褶。
2.氣候環境地域等的不同造成的間接原因
地中海迥異的地域環境,異于其他類型氣候,加上其區域的土質土壤等問題,往往造成作物生長的季節與雨季無法配合,因此地中海農業區的作物種類往往為耐旱的蔬果,物產并不豐富。自然資源有限,卻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所以古希臘時期航海技術非常發達,海上貿易往來交換物品頻繁;而中國自古以來面積廣闊,氣候分部較廣,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物產較為豐富,并且一直奉行著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式農作模式。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有句名言“地中海是一個大池塘,各城邦則是相互鳴叫的青蛙”;相對于這句話中國老子則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再有地域上古希臘地域面積狹小,人口較小,這樣的國家便于統治者管理。中國疆域遼闊,種族眾多,難以管理穩定全民教育,造成了古希臘與古中國人文思想與社會文化的完全不同。
(1)文化思想的不同。
古代希臘陸路交通不便,但四面環海,海洋文明繁盛,形成一種獨立自由平和的社會風氣和開明的地區政治。加上開放的思想,形成古希臘人浪漫而灑脫,追求自由追求美的民族氣質。他們追求著智慧的發展與健美的人體,經常鍛煉身體,以強壯的身體為美,不人物裸體是羞恥,反而極力表現人體美,尊重人的本我。他們的服飾沒有嚴格的區分男女樣式,形式趨于單一,直接用最自然的形體包裹人體。服飾簡潔料少,有的甚至直接披一塊布,以腰帶固定,形成自然的垂直波浪褶樣式,在衣紋中勾勒身體的起伏變化,裸露出健美的體格,展現出高貴優雅而又自由散漫的氣質。
而中國古代從春秋戰國到以后奉行孔孟之道,重視道德教育和素質培養,注重氣節操守。社會文化風氣較為保守,如若“衣不蔽體”,那么將是一種不知羞恥不知自重的嚴重行為,所以古代中國的衣物往往從里到外分了很多層,除了頭手足其他地方都被緊緊包裹起來,尤其女子,更是手腳都不能隨意露出。另外,舉止動作也有很大要求,須得不慌不造鎮定自若悠然自得方為舉止得體,女子更要“靜若處子”。在這樣的文化思想下,衣服都是緊緊貼身,層次較多,并且不會有很大的動勢拉伸變化,衣褶很難有西方衣物那種起伏瀟灑的深層立體感,主要在手肘或膝蓋轉折處會有比較明顯的衣紋褶皺。
(2)審美哲學的不同。
古希臘人追求自由熱愛哲理,喜歡追求事物的哲理和“永恒的美”。他們有著嚴謹的計算理念,認為美有精確的計算比例和具體形式。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來西方美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美學命題“美是數的和諧。美不是主客體交融產生的朦朧意象,而是可以由人來規矩的形式:直線構成的最佳形式為’黃金分割’的矩形(長:寬=1:0.168);曲線構成的最佳形式為立體球形和平面圓形……”許多原理被廣泛的運用到雕塑建筑或者衣物的設計中。他們的服飾中追求流動的優美的波浪形衣紋,對衣紋的方向、數量、體積等都有著精確的計算。
中國古代美學的基本精神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上的,中國講究自我的冥想,講究道法自然,意蘊和精神,可意會不可言傳。特別在中國的山水畫和書法中,更是講究氣和韻的追求,重視筆法風骨。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的“氣韻生動”;唐代畫家張璪提出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都屬于中國古代重要的美學思想范疇。中國人所崇尚的“美”不是中心范疇也不是最高層次的范疇,而是對于高層次的世界觀人生觀的追求,對于內心某種精神的追求。將自己的品涵精神賦予自己的畫作之上,在人物雕塑作品中求神而忘形,對于線條也能有千差萬別的變化。
1.古希臘雕塑中衣紋風格與影響因素
西方雕塑總結來說,似乎更加注重于“體”的把握,一直都在追求著一種“真實的美”,追求深層的衣紋體積。尤其可以從古希臘四個時期的雕塑演變以及到后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等,都可以看的出來。而在其人物雕塑的衣紋處理上,西方雕塑家們似乎也是帶著同樣的追求,力求真實,衣物上的每一條衣紋起勢走向或深淺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1)衣紋是隨著內在形態結構而變。
將同樣材質大小的一塊布以相同條件放在一個有棱有角的物體上和放在一個平緩圓潤的物體上,其走勢線條是完全不一樣的。對于有棱角的物體,衣紋在高處由支撐點起,相較于圓潤物的起點其走勢起伏肯定是比較深大,褶皺也會相對密集些。而西方雕塑家們對于這一點相當熟悉,他們熟知人體骨骼肌肉的轉折起伏與變化。在處理身體上的衣物時,衣紋隨著身體的起伏走勢,或貼著身體,包裹著肌肉皮膚,將身體曲線完美呈現;或與皮膚間存在一定空間,褶皺匯集轉折顯出身體關節的轉折。
(2)衣紋隨著材質而變化。
衣服布料的材質多種多樣,并且種類還在不斷的增加中,有的衣物質地堅硬而粗糙,有的衣物細膩柔滑,有的則是稀薄而輕透。而一般質地堅硬的衣料在附著人體時的褶皺變化和質地柔軟輕薄的衣料附著人體時的起伏變化也是完全不同。在西方人物雕塑衣物的作品中,雕塑家們通過衣物的褶皺起勢變化,將衣服的材質完美表現,讓人一眼就能辨出是絲綢是麻布。引幾個例子來做下對比:
《命運三女神》中的坐立女神,連衣裙松軟而輕薄,由于身體的起伏而形成橫豎疏密的變化,束腰繁復揉褶向下,輕透的衣褶從整體看疏密變化有致;躺臥的女神由于姿勢而顯出優美的體形和堆積于身上波浪式的衣紋曲線疏密,在有節奏的流動,平穩又柔和。衣物質地輕細薄軟,附著力強容易貼著身體;而雕塑《受傷的尼俄柏的女兒》相對于《命運三女神》,這件作品中的衣物質地柔軟,隨著腿部落下,垂重性強,比圖一明顯厚一些,類似于一種絨質布料;最后貝尼尼的《圣特蕾莎的沉迷》 人物所身穿的衣物明顯質地堅硬一些,并沒有前面兩圖中這么柔軟,衣紋起伏折疊深度較大厚重感強,質地偏向皮質一類。
(3)衣紋隨著動勢強弱而變化。
衣物穿著在身體上時,人物身體的動勢之間影響著衣紋的起伏變化。這樣來說,當將衣物獨自放置在放松狀態時,其衣紋的深淺變化與線條就比較放松彎曲;當抓住衣物用力向兩邊拉伸時候,衣紋線條肯定處于一種筆直緊張的狀態,呈現出緊繃繃的感覺。所以當身體動勢較大時,衣物的拉伸較大,衣紋就起著變化。
對比《雅典娜》和《米羅島維納斯》,《雅典娜》中,人物處于一種靜立的狀態,所以衣物放松衣紋垂立著;而雕塑《米羅島維納斯》因為左腿的向上抬起,所以圍在身上的衣服就被拉伸起來,相對的衣紋就緊張起來。
2.古代中國雕塑中衣紋風格與影響因素
中國的人物雕塑的衣紋表現,普遍是帶著雕塑大師的主觀整理結合真實的衣紋物理關系,“點線面體”四個要素中,“線”運用的最多且豐富變化。作品中透漏著一種意韻,某種精神,衣物上的紋理只抓住重要的象征性的幾條線寥寥幾筆,表達意味卻深具代表性。
(1)抓重點,捉主線。
在處理衣物與身體結構走勢的關系時,不同于西方雕塑作品中衣紋的極盡寫實,有多少褶皺,褶皺的深淺都全部都表現出來,中國人物雕塑的衣紋,經過作者的概括簡練,表現出來的只有幾個重要的轉折點和幾個代表性的線,所謂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例如肩膀到手臂的轉折,胳臂肘處的轉折,膝蓋處的轉折等;而幾個代表性的線可能是往往衣物上最常或最短的幾條。
按照時間朝代順序依次排序下來。秦代《侍女陶俑》,隋唐五代吳越墓出土《男銅侍俑》,云岡石窟佛像,明代《張三豐銅像》,明代《晉祠水母樓-侍女像》,晚清《蔣門神像》。都可以看出,中國雕塑衣紋波動起伏較淺偏向于線。“點線面體”四個要素中,如果說西方將衣紋的“體”積空間運用到極致,那么中國雕塑中對衣紋的概括就是將“線”運用到了極致。
(2)以衣紋上線的軟硬代表衣物的軟硬。
中國雕塑中衣物材質的軟硬基本是根據衣紋線條的軟硬來判定的,類似于中國畫中的人物白描,線條柔軟貼身則表現了衣物的柔軟服帖,線條剛硬干脆,則顯示了衣物的干硬粗糙。就拿《張三豐像》與《蔣門神像》的比較,雕塑《張三豐像》中的衣物明顯要比《蔣門神像》的衣物柔軟許多。
(3)以衣物的裁剪款型穿著方式影響著衣紋的表現形式。
西方古代衣物大都偏整體寬松,大多以單一整塊的衣布套在身上,身體與衣物間空間甚大。而中國自古至今,衣物的款型變化多種多樣,卻都隨著人類的體型而裁剪得當貼合身體。有長裙短褂,長袍中衣,穿衣方式層層疊加對身體肌肉起伏表現等含蓄而隱晦,從而極少會形成西方衣物上那種深淺不一或者衣物直接貼合身體起伏的衣紋樣式。
由上述所現,西方雕塑家們在處理人物雕塑的衣紋關系時,深深把握著現實世界中衣物與身體之間的物理關系,遵循著嚴謹的寫實主義,豐富運用“點線面體”將最自然真實的衣紋表現的恰到好處,追求著“真實的美”。中國古代人物雕塑的衣紋處理方式,就是以“線”為主要表現形式,將衣紋簡練的概括卻能準確精煉地表達出衣褶的物理形態,以簡練的衣紋襯托人物的動作神態達到最終的“線”盡而意味無窮。
西方人物雕塑中衣紋的處理方式雖與中國人物雕塑不同,所追求的精神也不同,但如若仔細翻看西方雕塑中某些作品,會發現其作品中衣紋的效果卻與中國某些著名的繪畫作品中風格驚人相似。北齊著名的畫佛高手曹仲達,其所畫作品中,人物的衣紋稠密細膩且貼身,似乎剛從水中出來,人稱“曹衣出水”。這樣的感覺讓我想起來我最喜歡的一副希臘化時期的雕塑作品《自由女神像》還有一幅古典時期的《命運三女神》。
這兩幅作品中,衣紋的起伏表現雖略有不同,但人物的衣物同樣的輕薄細膩,衣紋也是細碎稠密緊貼著身體。《自由女神像》中胸腹部與大腿上的衣紋處理,感覺就像被水打濕的衣物緊緊貼在身上的感覺。再看《命運三女神》,女神胸部領口的貼合感和躺著的女神的大腿上裹著的衣紋更有一直穿著濕淋淋衣服的感覺。這與曹仲達的“曹衣出水”到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分析對比中西方人物雕塑中衣紋處理的相同與差異性,由小見大,雖然中西方雕塑中所追求的技法與精神大相徑庭,但是總能發現某些方面驚人的相似,在這歷時性,共時性不相同的兩種國家藝術歷史長河中,偶爾發現一兩點如此相似的共性,這是令人驚異的。但同時又說明雕塑家雖然處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對于雕塑藝術的追求過程,往往是具有共性的,畢竟藝術無國界,藝術相通性是很強大的。
[1]吳素梅.古希臘民族形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2]郭雪松.中西服飾審美文化溯源與比較[D].蘇州大學,2009.
[3]劉建平.“中國藝術精神”問題研究 ——以徐復觀為出發點[D].武漢大學,2010.
[4]鄧柯.雕塑衣紋中的構成要素與韻律節奏[J].美苑.2015(03).
[5]葛曉弘.異曲同工 一脈相承——古希臘、古羅馬服飾風格分析[J].寧波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2).
[6]馮國豪.衣紋在具像雕塑創作中的運用及我見[J].雕塑,2013(02).
[7]常寶麟.淺析青州龍興寺佛像——北齊時期佛教窖藏佛像衣紋研究[J].大眾文藝,2015(09).
[8]劉芳.論古希臘服飾造型藝術[J].大舞臺,2013(03).
[9]劉毅青.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的美育內涵[J].美育學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