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康黑龍江省勝利農場醫院
老年人牙缺失及修復現狀
劉元康
黑龍江省勝利農場醫院
牙齒缺失會影響人的面容、咀嚼、和消化功能。本文主要對老年人牙缺失及修復現狀進行分析。
老年人;牙缺失;修復現狀
牙缺失是老年人口常見病和多發病。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牙缺失發病率高達80%一90%。雖然老年人牙缺失情況隨生活經歷、醫療條件、衛生習慣、文化程度及居住地等而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發病率是很高的。隨著時代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識的提高,口腔疾病預防保護工作的開展,老年人缺牙情況有所改善。缺牙發病率,人均缺牙率及全口牙缺失率均至下降趨勢。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60歲以上老年人缺牙發病率高達95%,全口牙缺失率約20%,牙列完整率約5%、人均失牙14.18顆,牙齒缺失率50.65%,即缺失牙超過了應有牙數的1倍。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60歲以上老年人缺牙發病率下降為89%,全口牙缺失率約13%,牙列完整率上升為11%,人均失牙減少到10.52顆。
從老年人牙缺失部位看,上頜缺失多于下頜,后牙缺失多于前牙。主要咀嚼牙第一、二磨牙缺失最多,超過40%。缺失最多的前三位是上頜第一磨牙、上頜第二磨牙、下頜第一磨牙。下頜尖牙缺失最少。缺失牙從多到少的順序為磨牙>雙尖牙>切牙>尖牙。上頜牙周的組織疏松,上顱骨固定不動,在行使咀嚼、說話、張開口等功能時均是下頜牙沖擊上頜牙,上頜牙處于受力部位,因此導致上頜牙缺失多于下頜牙。后牙萌出早,咀嚼時負荷大,且是齲病和牙周病的好發部位,因而后牙缺失多于前牙。缺失牙原因首先是齲病,其次是牙周病,90%以上的人是因為齲病和牙周病而導致牙缺失,其他原因如外傷等導致失牙所占比例較小。
老年人才缺失具有游離缺失多,主要功能牙缺失多,咬合支持惡化,咀嚼能力下降等特點。60歲以上老年人的牙列缺損,約2/3為肯氏I類和肯氏II類缺損,說明老年患者大部分為后牙游離缺失;游離端缺失牙的修復不能采用牙支持式義齒,只能使用粘膜支持式或混合支持式義齒。粘膜支持式義齒的支持能力差,咀嚼功能的恢復很不理想。混合支持式義齒容易造成基牙的損傷,導致更多的牙缺失。
由于老年人牙缺失數量多、主要功能牙缺失多、牙缺失部位復雜,因此造成咬合支持狀況不良,對咀嚼功能影響較大。在對60歲以上老年修復患者的研究中發現,雖然患者口內平均余留牙數為16.47穎.但咬合接觸的牙平均只有6對,即部分余留牙為交接咬合,無咀嚼能力。約23.46%的患者口內無咬合接觸的牙,咀嚼功能只能依靠義齒完成。
從咬合接觸牙種類的分布情況來看,因尖牙在口內的存留時間長,尖牙的咬合接觸最多,而第一磨牙缺失最多,故第一磨牙咬合接觸最少,第二磨牙次之。因此在給老年人作口腔修復時,應充分考慮尖牙的作用,而在老年口腔保健方面,應在保存磨牙上多下功夫。老年人有咬合接觸的牙,約50%為前牙、30%為雙尖牙、20%為磨牙,即咬合接觸牙從前向后逐漸減少,說明老年患者的咬合中心向前轉移,咬合不穩定者較多。
牙缺失分類通常采用肯氏分類法、該法只表示單頜的牙缺失情況。為了能比較容易地表示口內整體的牙缺失情況,有學者提出了咬合支持區域的分類法。即雙側前磨牙和消除磨牙分別為4個區域,每個區域內只要有1對牙有接觸,就算有1個咬合支持區。從老年人咬合支持區的情況分析,咬合支持區為0的約35%,咬合支持區為l和2的非平衡咬合者約15%,二者相加,約50%的患者無平衡的咬合接觸,表明老年患者的咬合支持情況很差。
(一)咬合關系改變
牙缺失后,咬合接觸點發生變化。正常全牙列咬合接觸點數目從磨牙區依次向前磨牙區、尖牙區、切牙區呈遞減趨勢,磨牙區最多,切牙區最少或無接觸。咬合接觸面積和治牙分布也依次從后向前遞減,正兩側同牙的咬合接觸是基本對稱、協調的。由于老年人后牙缺失多于前牙,雙側缺牙不對稱,導致咬合接觸和沿力分布的規律顛倒,前牙區咬力過大或咬力集中于某側、某一區域或個別牙。牙缺夫后久不修復,可導致鄰牙的傾斜移位以及對治牙的伸長,校正中發生變化。全口牙缺失后,患者口內沒有正中治位的明顯標志,使正中治位的確定成為全口義齒制作的關鍵。由于余留牙的位置改變,引起治曲線變化,使患者在非正中咬合時,出現早接觸,形成干擾。
(二)牙槽骨吸收和萎縮
牙槽骨為上下顱骨生長牙的部位,有其生理特性。牙槽骨包埋著牙根,承受治力。當牙缺失后,牙槽骨喪失功能,逐漸吸收萎縮。余下的牙槽骨,不僅其高度明顯降低,生理特性也完全不同,不能承受正常的治力。部分牙缺失后,不僅該牙部位的牙槽骨萎縮,而且會影響鄰牙的牙槽骨,導致鄰牙相牙部位的牙周支持骨降低,牙根暴露。全口牙缺失后,牙槽骨喪失功能,骨萎縮直至根尖以下部位。
(三)咀嚼功能減退
老年人牙缺失會導致咀嚼功能的低下及消化系統疾病的增加。老年人缺失后,咀嚼接觸點及面積減少、抬力降低,加之余牙健康狀況不良,使口內機械咀嚼的時間和效率低下;這又會影響消化酶的分泌,酶與食物的混合不充分,反射性的胃液及膽汁分泌減少,從而影響消化功能,引起胃腸道疾病。
盡管老年人牙缺失率很高,牙缺失對功能的影響也很大,尤其是咀嚼能力下降,影響消化系統功能,但從目前情況看,老年人的修復治療情況是不容樂觀的。據調查,老年人可摘局部義齒已修復率只占需修復總數的39.39%,其中尚有40.9%的修復體為不良修復體,并且不良修復體比例隨年齡增長明顯上升;60—64歲組為32.86%,65—69歲組為35.14%,70—74歲組猛增至51.61%,75歲以上組高達68.75%。全口義齒的修復率則較高,達到87.25%,這與牙列缺失較牙列缺損對咀嚼、語言及美觀的影響大得多,患者要求修復的意愿更為迫切有關。全冠的修復率為58.06%。在待修復方面,上頜活動義齒,下頜活動義齒及全冠的每百人待修復數分別為60.19、56.07和5.10。其中需制作可摘局部義齒111.36件,全口義齒5.10件。
[1]李東柱,王翠,郭玉良.老年人牙齒缺失及修復情況調查分析[J].濱州醫學院學報,2000(07).
[2]楊紅蕾.396例老年人牙齒缺失及修復情況調查[J].中國美容醫學,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