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
康復訓練用于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對其運動耐量的相關影響觀察①
張麗娟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摘 要:目的 觀察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患者采用康復訓練后對運動耐量的影響。方法 抽取47例首次行PCI治療并成功的冠心病患者,其中24例在介入治療后給予常規治療(對照組);另23例接受常規治療的同時,并于手術3 d后接受康復訓練(觀察組);所有患者于3月后進行心電圖活動平板運動試驗,對2組患者心電圖變化、血壓、心率、心絞痛發作等加以觀察。結果 舒張壓、收縮壓、心率比較,2組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心絞痛發作時間、總運動時間比較,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有所延長,組間對比P均<0.01,統計學差異顯著;最大運動耐量比較,觀察組>對照組(P<0.01),有統計學差異。結論 進行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接受康復訓練后,運動時間得到有效延長,運動耐量相應提高。
關鍵詞:PCI治療 康復訓練 冠心病 運動耐量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升,而血液脂肪含量往往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等,致使近幾年冠心病發病率居高不下,成為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1]。PCI治療是當前針對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療方式,但是諸多研究表明,冠心病介入治療后往往患者體能會相應地下降。該研究以近兩年(2014年3月至2016 年2月)筆者學院首次進行PCI治療并成功的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康復訓練會對患者運動耐量產生怎樣的影響,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抽選的47例患者符合如下入選標準,所有患者首次進行PCI治療并取得成功;按照隨機原則劃分,觀察組23例,男15人女8人,年齡49~71歲,平均(53.18±2.54)歲;對照組24例,男15人女9人,年齡52~73歲,平均(54.43±3.64)歲。一般資料比較,P>0.05,存在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患者病癥符合WHO冠心病診斷標準[2];排除存在心率失常、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傷、心肌炎、肺源性心臟病等疾病的患者;排除術后再次進行冠脈血管重建者(多指術后1月內);排除不能進行活動平板運動試驗的患者。
1.3 方法
PCI治療后所有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康復訓練治療,康復訓練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避免異常情況發生;依據患者的病情好轉跡象,將分為3個階段進行治療,具體表現如下。
1.3.1 監護階段
PCI治療3d后但患者仍住在監護病房時,給予患者間歇性運動指導,8 min/次;患者于心電監測下控制靶心率(<50%癥狀限制心率)。
表1 兩組血壓、心率對比(±s)

表1 兩組血壓、心率對比(±s)
組別 舒張壓(kPa) 收縮壓(kPa) 心率(次/min)觀察組(23) 9.46±1.37 20.65±2.34 141.60±11.35對照組(24) 9.37±1.24 20.73±2.41 142.34±12.24 t 0.942 0.723 1.576 P >0.05 >0.05 >0.05
表2 兩組運動試驗指標結果對比(±s)

表2 兩組運動試驗指標結果對比(±s)
組別 心絞痛發作(min) 總運動時間(min) 最大運動耐量(METs)觀察組(23) 7.05±1.35 8.23±2.13 6.94±2.04對照組(24) 5.21±1.42 6.37±2.18 5.27±1.79 t 5.351 6.047 8.364 P <0.01 <0.01 <0.01
1.3.2 病房階段
依據患者病情增強運動強度,選用運動強度低、規律性強的運行活動,控制靶心率約為50%癥狀限制心率。主要包含兩種:其一,轉體運動,3~5次/d,8~12 min/次;其二,下肢運動,選用上下樓梯活動,合理控制運動速度,以慢速為主,3~5次/d,8~12 min/次。
1.3.3 出院前階段
待患者病情出現顯著好轉后,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平地步行運動,靶心率控制在65%~80%最大運動強度心率,運動速度控制在3~5 min/次,運動時間大約20~30 min;醫護人員也可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指導患者進行騎車、劃船等活動,運動前進行5~10 min熱身運動,10~20 min運動時間,5~10 min放松運動,保持1~2次/周。
1.4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于3月后進行心電圖活動平板運動試驗,觀察運動過程中患者的血壓、心率等變化,統計心絞痛發作時間、運動總時間,以及運動耐量等信息。
2.1 兩組血壓、心率對比
運動試驗過程中2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比較見表1,兩組血壓、心率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均>0.05,無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運動試驗指標結果對比
觀察組心絞痛發作時間、總運動時間,均較對照組有所延長,P均<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最大運動耐量比較,觀察組>對照組(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近幾年來,冠心病患病人數逐漸增多,其中以中老年人數較多,影響了人們的健康生活,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為有效治愈患者心絞痛,避免出現嚴重的心肌供血不足等癥狀,介入治療日漸成為冠心病治療的有效手段,在臨床上的應用日漸推廣[3]。但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進行治療,仍舊不能將動脈粥樣硬化有效根治,長期以往患者必將出現冠狀動脈再狹窄等情況[4]。為有效提高PCI治療的遠期療效,應對患者加強康復訓練,改善患者的體能。
冠心病的發病因素重在血液中脂肪過多,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影響血液供應,致使心肌缺氧、缺血等。合理改善飲食或者進行有氧運動可加強對體內甘油三酯的控制,促使機體內該物質水平在一定范圍內,改善心肌細胞的血氧循環[5]。該研究重在對康復訓練的臨床效果加以探討,為此選取47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經過3個月的治療干預,患者在進行平板運動試驗中,觀察組舒張壓、收縮壓、心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心絞痛發作時間、總運動時間較對照組有所延長,最大運動耐量相應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由此可見,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療后,加強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體能,延緩心絞痛發作時間,提高運動耐量,值得臨床實踐應用。
參考文獻
[1]王莉.早期康復訓練對支架置入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和高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3):3068-3070.
[2]鄭華,原曉晶.康復訓練對冠心病患者有氧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4):293-294.
[3]鄭淑梅,楊秀蘭,呂燁輝,等.延續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4):297-300.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3(c)-0060-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060
作者簡介:①張麗娟(1968—),女,漢,遼寧人,研究生學歷,助教初級,研究方向:運動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