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劍林
(紹興市柯橋區楊汛橋鎮中心小學實驗校區,浙江 紹興 312028)
民間傳統游戲引入小學大課間的初探
史劍林
(紹興市柯橋區楊汛橋鎮中心小學實驗校區,浙江 紹興 312028)
近年來,在各級行政部門的干預下,孩子們的在?;顒訒r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隨之而來孩子們在課間活動中“玩什么”和“怎么玩”的問題則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因此,優化大課間體育活動便成為了提升“陽光體育活動”實效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需要。
傳統游戲;課間活動;創編;科學;實效;游戲文化;游戲意識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確保學生體育課程和課余活動時間……?!彼刭|教育的全面實施,必然要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加強體育鍛煉,保證學生每天1h以上的體育活動時間。許多學校大課間基本模式為“課間操+X”。其中,“X”項目主要為耐力跑、乒乓球、羽毛球、跳繩、仰臥起坐及跑跳類游戲。雖然大課間活動在保障學生運動時間、增強孩子體質方面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及弊端,如人均活動面積較少,活動內容過多地選擇田徑、球類等,安全隱患多;受季節及自然氣候等因素影響大,碰上雨雪天氣往往被文化課強占,6月、7月、9月份天氣炎熱、12~1月份則又過于寒冷,學生們的活動積極性難于調動;大課間活動時間短,強度較大的運動項目,如耐力跑、半場籃球對抗等活動后,學生往往缺少足夠的恢復時間,嚴重影響了后續課堂的學習成效,引得不少課任教師怨聲再道;大課間活動期間場地、器材、師資上的數量需求與學校實際儲備不足的矛盾還是比較大;活動內容的單一性、組織與活動過程過于隨意、考核評價方式相對滯后,致使學生的運動素質與技能的發展缺乏可持續性與系統性,也導致部分學校的大課間活動成為了課表中的行政性擺設,也出現將大課間活動等同于課間操的現象等。
在大量高科技及電子游戲泛濫的當今,在家庭教育層面上,無數家長為孩子沉迷于形形色色的電子游戲而束手無策。而在學校教育中,脫離主體需要的實際,缺乏生氣和個性的體育教學內容,嚴重制約著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而將一些傳統的民間游戲內容經過收集、整理、篩選和創編,使之成為適合小學生活動的內容,充實到現行的教材中去,構建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大課間活動體系,踐行新課程理念,是當前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中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為此,我們體育教研團隊進行了為期1年多的實踐性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將一點思考與經驗呈現給大家,以期為我國小學體育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及“陽光體育活動”的深化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1.1 普及性
我國游戲文化底蘊深厚,游戲項目及方法多不勝舉,但針對小學生的年齡及生理特征要選擇易于普及的項目。具體要求為規則相對簡單,技術難度較低,場地要求不高,器材簡便且便于攜帶,保證90%以上學生通過基本練習都能參與并完成的內容。例如,跳房子、跳短繩、踢毽子、炸紙包等。
1.2 趣味性
我們面對的是6~12歲小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活潑好動,但興趣持久力短,因此在項目的選擇、器材的使用和規則設置上都要充分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要好玩而富于趣味,如斗雞、摸石過河、擠油等。
1.3 層次性
游戲的內容要有層次性與多樣性,既要便于不同年齡的學生在活動中開展,又要有利于力量、協調、柔韌、靈敏、速度等核心素質的提高。例如,同樣是跳繩,在低段中偏重計數短繩,而在高段中則主要開展團隊意識培養的集體長繩活動與花樣短繩;稱子游戲在低段中以稱三子為主,而高段中則開展稱五子游戲。
1.4 安全性
為了便于集體性開展活動,選取的游戲項目既要有利于班級大群體活動的開展,又要適合于小群體甚至個體的練習與游戲,要選擇相對安全的項目,而對一些安全系數低的項目則要進行適當地刪減或安全性改編。
2.1 部門聯動形成合力
首先要爭取學校的支持,修改學校相關制度與活動方案,在行政及管理機制上得以保障。一方面,主動聯系并協助教務與政教處對原來的大課間活動方案及考核辦法進行調整并完善,同時以年段為單位編排出周活動安排表。以落實“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為契機,對當天沒有體育課的班級另行安排30min的 “快樂午間”或“天天四點半”活動;另一方面,協助學校政教部門對值日教師及紅領巾監督崗成員進行指導與培訓,有效地加強大課間活動的督查力度。由此在學校常規管理與制度上為民間體育游戲在課間活動中的落實提供了保障。其次,在專業技術層面上,根據學生不同水平階段由體育組骨干教師對收集的游戲從規則、方法與器材上進行校本化的改編與分類,使之適合各年級的孩子。在項目推廣層面上,主動聯系大隊部與綜合實踐組,充分利用午間時間系統地組織專題性游戲推薦活動,重點向學生推薦了翻花繩、跳皮筋、稱子、毽子等游戲。
2.2 合理利用場地與器材
乒馬未動而糧草要先行,在得到學校的支持后首先要準備好場地器材,力求節約、緊湊。多數學校的人均活動場地少,要在同一活動時間段內安排所有學生進行同步活動的難度可想而知。要充分利用校內一切平整場地,包括校園周邊小道等。為了便于管理與指導,按年段劃分出相對固定的區域,相同年級的學生原則上在同一片區域內活動。器材上盡量做到能不買的就不買,能自己動手就自己動手。例如,跳房子的場地可以由體育組教師購買油漆親自畫,跳房子用的方塊由自制的紙包、石片、木塊來代替;稱子游戲可以選取小石塊或發動學生動手自制小沙球,不少學生甚至發動媽媽幫忙縫制小沙球做稱子;跳繩用的短繩則作為常備健身用品由學生自行購買,相關個人器材由學生自行保管,這樣既不容易丟失器材,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3 深化游戲文化教育
當今的生活條件與民間游戲盛行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有著很大的區別,除了跳繩項目,大部分的傳統游戲孩子們都沒有接觸過。為了能讓活動更快、更好地開展起來,可以通過“民間傳統游戲進課堂”的主題研討活動,一方面利用課前或課后5min向學生介紹一些游戲的基本方法、規則并教給一些常規游戲技巧。這樣既有利于玩法及規則的統一,同時也達到了更快、更好地把活動組織起來并順利展開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組織民間體育游戲的專題性課堂研討活動,以提高活動執行力,如《雙人皮筋》《毽子盤踢》《稱三子》等課堂教研活動。
2.4 組織全校教師學習民間體育游戲
教師言傳身教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研究表明,學生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日常裝扮及行為都有著巨大的模仿力。專職體育教師的人數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活動期間對每個班級的所有學生進行一一指導。要組織其他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進行統一的學習和練習,讓教師們掌握部分游戲的方法及規則,并在大課間期間對學生游戲進行指導,或參與到學生的游戲中去與學生同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民間體育游戲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2.5 加強游戲意識培養
小學生的心理穩定性差,行為的形成及習慣的養成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輔助因素。而環境則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宣傳和教育的重要資源,適時、適地選取部分有特色的民間體育游戲知識在文化走廊等宣傳窗口加以展示,讓學生對民間體育游戲加深了解,增強校園體育游戲的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對民間體育游戲的興趣,也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錦上添花。為此,我們不僅在多個活動場地上用彩色油漆畫出了跳房子的格子、斗雞游戲的場地等。還專門開辟了民間游戲長廊,桌面上擺放著的稱子、花繩可供孩子們隨意取用;大課間活動期間不定期地組織部分各班的游戲高手到不同的年級中進行展示;還從網上下載了一些民間高手的精典游戲視頻在班級中播放,如民間花樣跳繩與花毽表演的視頻。為了提高學生對民間體育游戲的長久興趣,讓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游戲中來,也為了檢閱學生掌握體育游戲的程度,配合學校的部分活動,要定期舉行班際間的民間體育游戲高手選拔賽及部分游戲的團體對抗賽等活動;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體育節中增設一些趣味性的民間體育游戲比賽項目。
2.6 要注重家校互助活動與聯系
孩子的教育應是學校、家庭與社會三維立體的全方位教育,那些流行于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其實孩子們的父母及爺爺奶奶輩里不乏高手,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一家長資源,通過一些實效性的家校聯動活動,如邀請家長到課堂中展示并推廣一些典型游戲,組織小規模的親子性民間游戲對抗或娛樂活動等,對民間體育游戲的推廣與普及將會有事半功倍之效。
3.1 優化了課間活動秩序
民間體育游戲極具民族特點和鄉土氣息,它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不受時間、場地和人數的限制,因而深受師生甚至家長們的喜愛。以大課間活動為平臺,在活動中引入極具民間特色的精典游戲,在宏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倡導了一種健康古樸的低碳游戲理念。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所以容易對那些具有強烈趣味性的民間體育游戲產生強大的興趣,課間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明顯增強,極大改善了課間的無序現狀,使得學校課間活動特別是大課間活動顯得熱鬧而又有序,從而優化了校園活動秩序。在課間或午休時一群群孩子圍著教師一起翻花繩、稱稱子、跳皮筋的和諧景象更是成為了學校的靚麗風景。
3.2 有利于培養終身鍛煉的習慣
大課間活動是孩子群體性體育生活的體驗,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終身體育的一個起點。以民間傳統游戲為主的大課間活動形式,旨在倡導一種輕松、愉悅、實效的體育鍛煉模式。為學生搭建一個持續性、深度發展的體育活動平臺。孩子們通過規范化的游戲體驗,在快樂的活動平臺中激發好玩、好奇的天性,培養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持續性鍛煉的習慣,從而使學生真正受惠。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如斗雞、稱子、跳繩、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戲不僅有利于孩子間交流,更能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中通過跑、跳、投等基本體育動作的練習,促進其速度、力量、靈敏、柔韌、耐力等基本身體素質的發展。
3.3 充實體育教材
實踐中我們將稱子、毽子、跳房子等傳統民間本色游戲內容經過收集、整理、篩選和創編,改編成了受孩子們歡迎的體育游戲內容,充實到體育教育中去,豐富了課程資源。課堂中融入這些游戲元素也大大增強了體育課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民間體育游戲來自各民族,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表現出來的趣味性、健身性和娛樂性等特點,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符合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改革的要求。通過游戲的學習、參與、觀賞,可以向學生傳播有關游戲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對各民族傳統文化及民情習俗的了解,從而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以提升,更體現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同時,在游戲的過程中結合現代教育方法、手段和孩子們的自身特點,對一些游戲規則、方法、道具等進行改良則進一步宏揚了民族文化遺產。
G807.2
A
1674-151X(2016)09-11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8.058
投稿日期:2016-08-15
史建林(1977—),小學高級。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