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凡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實踐研究
吳 凡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本文選取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上海市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6個方面具體實踐中取得的成就和出現的問題,提出建立健全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議,以期為其他省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公共體育服務;體育服務體系;體系建設
近年來國家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將公共體育服務擺在重要位置,旨在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上海市是“體育強市”,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水平在全國范圍內遙遙領先,這與上海市近年來將把全民健身和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密切相關。上海市常住居民有1 800余萬人,需求基數大,增長速度驚人,建立和完善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以解決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的要求十分迫切。
1.1 體育政策法規服務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有關公共體育服務的政策法規,上海市政府及體育相關部門因地制宜,緊緊圍繞上海市市民的切實需求,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規。《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2011)是很具有示范性效應的一部地方性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是為了配合《全民健身條例》的實施,全國推出的第一部實施計劃。在上海市全民健身工作的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建設全民健身5大工程、6項指標、3大目標,對未來5年的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包括推進“全民健身365”建設,推進體育生活化、健身科學化、服務信息化,重點推動青少年和職工兩大人群等內容。《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中對發展群眾體育提出了要求,要求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在公共設施方面要求增加數量和促進開放,除此之外,提到體育活動、體質監測和健身指導服務的內容。《上海市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2)對公共體育服務的基本原則、各項要素、財政保障、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明確意見,并要求各級政府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工作考核范圍。《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2012)將建設理想的體育產業體系和體育市場的重點放在發展體育服務業,提出體育產業發展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提升相一致的發展思路。2012年4月新修訂的《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屬先進的地方性法規,強化了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職責,包含了具體的處罰條例,具有法律效力,促進上海市全民健身工作規范化發展。《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暨2013—2015年建設規劃》(2014)中提出要“健全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改善市民體育活動的基本條件,提升市民身體素質”,詳細規劃了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3項主要任務、2項基本標準和2項重點工程。這些政策法規對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的財政支持、資源協調、設施規劃、指導活動等具有重大作用,為上海公共體育服務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1.2 體育場地設施服務
“30分鐘體育生活圈”是一項惠及民生的重要工作,在黨的代表大會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優化完善30分鐘體育生活圈,改善市民生活方式,提升市民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并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這項任務。2013年,上海市體育局聯合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組織編制了《上海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2012—2020)》,進行了分級的總體空間布局以及群眾體育設施布局、競技體育訓練設施布局、體育賽事設施布局,為上海市公共體育設施的供給指明了明確的方向。據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聯席會議上公布的數據,屆時上海全市約有市、區級公共體育場館設施50多處,這些公共體育場周邊分布著8 756個健身苑點、324處社區公共運動場以及各類百姓健身工程和郊區1 033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這些公共體育設施全部向市民免費或公益性開放。此外,還有1 200多所學校體育場地在教學時段外向周邊社區開放。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上海市體育健身場地設施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不能滿足廣大市民的體育需求。特別是在城鄉和區域之間差異較大,與“人人參與運動”及“體育生活化”的總體目標還有一定差距。要達到“社區健身苑點、社區公共運動場、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鄉鎮游泳池、百姓健身房等社區體育健身設施覆蓋到居(村)委會,覆蓋率達到95%”的目標仍需努力。
1.3 體育教育服務
上海市貫徹落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增加對體育工作的資金投入, 保證師資力量,進行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提高學校對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水平。為改善青少年體質下降的趨勢,號召社會體育場館在節假日向學生優惠開放,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在課余時間向學生免費開放,鼓勵學生每天運動1h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更好地學習和生活。除此之外,華東師范大學在2013年建立了 “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上海中小學研究基地,屬中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該基地承擔著建設中國最大的體育教學資源平臺的任務,為體育教學提供科學的數據資料和珍貴的資源。
1.4 體育指導服務
為營造“天天運動、人人健康”的良好氛圍,讓市民科學有效地參與體育鍛煉,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發展全民健身必須做好體育指導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需求大,如何彌補巨大的健身指導人才資源缺口是上海市一直注重的問題。2011年據《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的數據,全市建有社區健身俱樂部108個,社區健身團隊1萬余支;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23 000余人;建有社區體育指導站213個。2013年上海市每萬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4人,超出 “城市每萬人10人,農村每萬人5人”的國家要求標準。 2014年8月,向市民首發由市體育局監制、上海體育學院編制的《上海市百姓健身房科學健身手冊》,引導市民科學健身、提高體質。
上海市有1 800余萬的常住人口,外來人口眾多,社會體育指導員占人口比例仍處于較低水平。活躍在全民健身活動一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多數沒有進行資格的認證或者沒有進行專業的培訓,其提供的體育指導服務質量不敢保證,使市民科學健身的風險加大。因此,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系,加快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的任務迫在眉睫。
1.5 體質監測服務
“全民健身300指數綜合評估體系”是與上海市政府出臺實施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年—2015年)》相配套的全民健身發展狀況評估辦法。內容之一的“評估辦法”包括健身環境、運動參與和體質健康三個單項指數,分別對應的是“提高體育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市民運動參與程度”和“提高市民身體素質”這3個上海“十二五”期間全民健身的工作目標,以及重點評估政府體育公共服務內容。據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聯席會議上公布的數據,屆時上海已建有市民體質監測指導中心和市民體質研究中心、13個區級市民體質監測中心和115個社區體質監測站隊,2013年底實現區縣級市民體質監測中心全覆蓋。市、區和社區三級體質監測服務網絡為市民就近參與體質監測提供便利。2013年,上海各級市民體質監測站點共為10萬余名市民提供體質測試服務,首測市民體質達標率達95.5%。
1.6 體育信息服務
全民健身信息工程是上海市“全民健身365”口號中重點加強百姓健身“五個工程”之一。上海市致力于加快全民健身信息化工程建設。上海市體育局官方網站“上海體育”秉著“為民、便民、利民”的原則,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強化為民服務、增強與民互動。除此之外,各部分區、縣開發了公共體育網站,推行健身一卡通服務,優化公共體育服務配送工程,健全公共體育資源電子地圖。“上海市全民健身電子地圖在線服務平臺”是經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批準,市體育局重點打造的信息化項目之一,兼具服務和管理兩大職能。2009年,上海市開通了“上海市社區體育配送服務網”,以社區為主要對象,開展公共體育資源網上查詢和配送服務。近年來上海市體育配送服務的開展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其供給仍不能滿足公眾的需求,尤其是針對低保、殘疾人等目標人群的體育配送服務覆蓋率低,不能為這些特殊人群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優惠,這種狀況仍然需要進一步改善。2012年市體育局相繼開通“上海體育發布”微博、“965365”上海體育公共服務熱線、“965365”上海體育公共服務網絡平臺,為廣大市民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上海體育公共信息“一門式”公益咨詢服務。2015年上海市民體育大聯賽“體彩杯”賽事項目社會公開投票活動讓網民們通過在線投票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盡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存在著信息滯后、信息不對稱等現實問題,市民對于服務市場缺乏信任,對于信息的質量和信譽度心存疑慮,這與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健全有關,是有待攻克的社會難題。
2.1 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財政投入
良好的政策環境是促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力保證,包括3方面內容:其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加大對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重視程度;其二,配套政策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各種優惠條件,包括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各個方面;其三,將體育事業經費、基本建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逐步增加體育事業投入,重點發展公共體育服務,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2 創新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方式
目前正處于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方式轉型期,通過各種方式將公共體育服務的生產轉移給市場、非營利組織,改變提供公共體育服務是“政府一家事”的狀態,鼓勵其他供給主體的參與,活躍服務市場,促進多元化的供給主體良性合作,從而提升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更好地滿足大眾需求。
2.3 擴大市民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決策參與
公共體育服務的好壞是由公眾滿意度決定的,這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老百姓滿意了就是好的服務。因此,切實根據城鄉居民的實際需求提供讓市民滿意的公共體育服務,暢通城鄉居民體育需求的表達渠道,政府及時接收到市民的反饋意見,以此為據對政策進行修正。建立問責制,加強公共體育服務政策執行的責任追究力度和行為監控力度,如設立網絡信箱、檢舉信箱等制度和措施,促進市民參與政策監督和評估。
2.4 優化體育資源,促進服務均等化
改造傳統的、落后的體育資源,提高體育公共服務供給設施的使用效益,節省居民參與體育的成本,提高全民參與健身、主動獲取公共體育服務的積極性。上海各個區縣之間、城鄉之間公共體育服務的差距要逐漸縮小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讓公共體育資源向經濟欠發達區域、農村和基層傾斜,推動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
[ 1 ]郇昌店,肖林鵬,楊曉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框架探討[ 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4-9.
[ 2 ]王才興.問需于民,惠及全民——加快上海市體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J ].體育科研,2013,34(1):1-5.
[ 3 ]鄭家鯤,沈建華,張曉龍.上海市體育公共服務現狀調查與分析[ J ].體育學刊,2009,16(8): 35-39.
G812.0
A
1674-151X(2016)09-12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8.065
投稿日期:2016-06-21
吳凡(1993—), 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