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蕾 (長春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130012)
長春市二道區城市意象解析
時曉蕾(長春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130012)
城市的不斷發展與進化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城市的更新,一座城市,無論景象多么普通都是可以給人帶來歡樂的。城市區域之間的發展也是各有不同的,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照片識別以及與長春市二道區市民進行城市意象的調查,并以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為基礎側重與長春市二道區意向的現狀描述。
公眾意象;城市記憶;區域
真正把意象從心理學領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代表作就是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書。“似乎任何一個城市,都存在一個由許多人意象復合而成的公眾意象,或者說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其中每一個都反映了相當一些市民的意象。”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城市的結構和規模都發生著變化,無論是道路、標志物、社區還是城市和邊界,這種變化是無處不在的。而城市的發展也改變了居民的生活、出行習慣和人際關系的改變,最終導致了人民對城市意象的改變。如何在城市的發展進步中保持城市意象的連續性,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對城市意象中物質形態研究的內容,可以方便地歸納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這五種元素。城市的歷史正是人類的歷史,新城區不斷改變著城市的輪廓與軌跡。為了了解環境意向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筆者去到長春市二道區進行觀察,與居民交談,為確保調研能夠取得正確的集體意向,通過設計簡單的選擇、對圖片的認知和簡單繪制熟悉的地形等問題,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普通市民進行問卷和訪談式的調研。
嘉慶五年(1800年),清政府設長春廳(治所在今新立城)。廳下置四個鄉,其中撫安鄉(治所在現德惠縣萬金鄉),位于伊通河以東,霧開河以西,今二道河子區隸屬其頭甲和二甲。二道區區域形成經歷了200余年的歷史演變過程,現今二道區依舊位于長春市區東部,東與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相連,南與經開南區、凈月區接壤,西靠伊通河,北與寬城區、高新北區、經開北區、九臺市東湖鎮相臨,全轄區7個街道、6個鎮、1個鄉。
長春市二道區現地處長春龍嘉機場進入市區的必經之路,區內有臨河街、東盛(遠達)大街、東環路、洋浦大街貫穿南北,自由大路、吉林大路、機場快速路和東榮大路橫貫東西,形成了“四縱四橫”的交通格局。區內還建有許多物流商品集散中心,例如:臨河街的生產資料交易市場、長春東站附近的金正物流、東環城路的正茂生產資料交易市場等大型的物流集散中心。
本次調查范圍主要在二道區吉林大路沿線、勞動公園。本研究采取三種調查方法:問卷調查、照片識別和繪制熟悉地形圖。在問卷中根據凱文? 林奇的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這五個基本要素設置相關的選擇題和無選項的問答題。在照片識別中,選取在二道區具有標志意義的6個地點,分別進行實地考察,在每個地點進行拍照,再由受訪者進行辨認并說出照片景點的名稱或所處的大致位置。繪制熟悉地形,讓受訪者繪制經常活動區域的標志物和道路及道路名稱的二維平面圖。這是所在居民長年累月的反復體驗的積累,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穩定性。
城市中移動的元素,尤其是人類及其活動,與精致的物質元素是同等重要的。所以在受訪者人群選取中由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學歷、是否為本地居民和留在二道區不同原因的人群組成。城市是由成千上萬的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們在共同感知,所以選取各類人群進行調研可以更加客觀的理解人們對城市的認知。由以上因素確定的調研對象分別為長春市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其中也有二道區本地居民。根據年齡分為了20歲以下、20-30歲、30-40歲、40-55歲和55歲以上,涵蓋的大部分的年齡層次。
1.對二道區的總體評價
在問答題中第一題就是對二道區的第一反應,大部分的受訪者人群的回答是:①舊、亂、遠離城區;②整體經濟、工業、商業、人文落后;③工地多、綠化少;④下雨后城區排水不好;⑤人居素質較差。只有少部份的受訪者覺得二道區環境好、方便、適合家庭居住。在受訪者中對二道區的印象是:休閑、安全、便利、嘈雜。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和城市功能不斷的完善,受訪人群全部認為二道區的形象得到了整體的提升,58%的受訪者認為二道區的建設還是有序發展,形象突出的。在受訪者心中,二道區整體與長春市其他區域對比是相對落后的。所有受訪者認為區域公共設施并不是很完善,認為二道區應增建的項目有很多,58%的受訪者希望二道區可以增設綜合體育中心和大型游樂園;41%的受訪者希望可以增設現代化商業中心、公共活動中心和綜合性圖書館;還有一部分年長的本地居民希望可以整治伊通河沿線的環境。
這幾類問題的回答反映了受訪者對二道區的總體意象相比以前落后嘈雜的工業區有所提升,但整體效果并不明顯,雖然開通了吉林大路、東部快速路和輕軌沿線,卻沒有讓區域特征明顯,沒有使二道區意象元素在長春市整體城市發展中成為一個新的亮點,相較與其他區域的發展較為落后。
2.二道區意象元素分析
區域與邊界:在繪制認知地圖的分析中,只有少部分的本地居民可以正確的繪制出居住地的大概地點和經常活動或熟悉的城市功能區域的二維圖。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吉林大路、東盛大街和自由大路。沿著伊通河和吉林大路與東盛大街的道路骨架有序分布,勞動公園為節點,吉林大路沿線的現代特色建筑群形成了二道區新的全新景觀,構成了完整生動的意象。作為邊界出現的認知中有伊通河、臨河街、高架橋,大多與道路要素結合在一起。
道路:雖然道路的重要性會因為人們對城市的熟悉程度而變化,但對于大多數的受訪者,仍是城市的絕對主導元素。在繪制草圖中,大部分人以道路為主要框架進行區域認知,對大部分受訪者來說,道路是二道區意象的主導因素,其他的環境因素都隨著道路的延伸進行展開。66%的受訪者認為吉林大路是二道區最具特色的街區,另有17%的受訪者在吉林大路的基礎上增加了臨河街和公平路。通過和受訪者的談話大多數人認為二道區道路交叉點較少,主要道路走向清晰,方向明顯,具有一定的可識別性和連續性。
節點與標志物:節點是觀察者可以進入的戰略性焦點,典型的如道路連接點或某些特征的集中點。從概念上看可以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一個點,也可以是開放的廣場或是可以延伸的線條。而標志物則是人們觀察、認識城市便于記憶的外部觀察參考點。勞動公園作為二道區標志性的休閑娛樂場所,在“您認為二道區的中心是哪里”這個問題中91%的人回答是吉林大路沿線與勞動公園附近,對勞動公園照片的識別率高達到91%,這是由于公園是市民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休閑娛樂場所,辨識度高。對于地標性建筑的辨認中:長春東站雖然知名度較高,但由于長春東站屬于貨運火車站,所以地理位置較偏僻,涉及人群少辨認率低;作為工業區的熱電廠則有58%的受訪者可以準確的辨認,大部分均為熱電廠附近居民和工作人員;廢棄的工業產地拖拉機廠等,只有居住在二道區30年以上的受訪者才能辨認出來。值得注意的是二道區內有許多的工業廢棄地,這些工業區在歷史上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推動了長春市的發展。但是現在大部分在市區內的工廠不是遷址就是倒閉,而原址的廠區則變成了一片荒蕪的廢墟。二道區沒有充分發揮工業廢棄地的歷史作用,反而將其廢棄變成工業廢墟,變成了市民心目中環境、治安最差的地理位置。
3.調查啟示
通過對二道區的城市意象調查與分析,可以看出受訪者對二道區有著較為清晰的整體意象,以吉林大路和東盛大街兩條主干道為道路支撐,以勞動公園這種休閑娛樂場所為節點,現代建筑點綴其中的立體框架結構。道路的展開造就了區域,連接了節點,節點又連接并劃分了道路,邊界圍合了區域,形成了較為清晰的區域意象。在《城市意象》一書中:“生動的意象特征是隨著聯系的不斷增加,每個元素都有著緊密的聯系,所有變化都發生在內部之中。在意象逐漸豐富的過程中,產生了區域特征。”而二道區標志物的不明顯性和歷史的斷層,使其在長春市相對與意象清晰的南關區和朝陽區這種歷史特征明顯標志物顯著的區域中稍顯遜色,二道區更應依托工業歷史與人文特征,增加可識別的特征,擴大可識別區域,使區域意象的元素更加清晰。
二道區的傳統意象已經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由于地勢和歷史因素,市民對于二道區的印象也各有不同。在受訪者中,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人對老二道區的評價是:“嫁人不嫁八里堡,娶妻不娶桃園路。”直到現在八里堡還是受訪者心中二道區環境最差的地方。現在二道區還有許多廢舊廠區和工業廢棄地,但隨著長春市的城市發展,二道區的整體意象也在急速的改變,環境治理、道路擴建、輕軌和地鐵的進入、新建筑物拔地而起等公共設施的完善,都讓市民感受到了二道區的區域變化與發展,也形成了新的區域意象。
在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同時面臨著區域特色流失、風貌趨同的現象。二道區的發展更應該增加區域特色,利用舊意象的連續性加強新意象的形成。充分利用工業廢棄地使保護與發展相結合,合理利用工業遺產,保持區域特色,提升區域品質。賦予區域一種適宜的形態,使其有助于區域意象的組織,而不是更加尷尬。
區域形態首先必須具有最根本的功能和最普通人的愿望,區域特色作為區域長期歷史文化沉淀的結果,也應充分的反映在人們的區域意象中,它是區域意象穩定性的緣由。本文試圖尋找二道區區域發展、歷史傳承與意象形成的相互關聯,卻在調研中發現了歷史斷層。年輕的居民對地區工業歷史的不了解,年長的居民對工業廢棄地的不認可,使二道區區域發展的特色平庸化。在區域發展上更應挖掘區域特色,把握區域意象,才能維護和塑造區域的環境特色。
筆者認為對于二道區工業遺產的這一特色的歷史背景,應該充分的利用和改造。對工業廢棄地應該做到保護、設計、創意相結合,發展城市特有的歷史脈絡。不僅要符合當代使用功能和保護功能,同時也應對城市環境設計和形象設計予以重視。注重生態設計,豐富城市的內涵,為營建更好的城市計劃、友好的環境狀態和強大的經濟,繼續提供著有序的戰略性服務,實現區域的復興和文化的復蘇。
[1][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3.
[2]費一鳴,葉夢.蘇州城市意象解析[J].南方建筑,2008(02).
[3]沈益人.城市特色與城市意象[J].城市問題,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