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超?。ㄟ|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116029)
識解許淵沖英譯漢語古典詩歌中的隱喻
高超(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116029)
詩歌是“隱喻式語言”。1隱喻詞匯的翻譯是詩歌翻譯的一個重要環節。隱喻翻譯的準確與否大大影響詩歌內容以及情感的傳遞。隱喻的解讀實際上是在一個新的心理空間進行語義映射和概念整合。以認知語言學的識解理論為框架下動態的解讀隱喻,本質上就是在相應的語境下建立最佳關聯,準確再現隱喻的真正含義。
動態識解;漢語古典詩歌;隱喻
英語隱喻是一種最常見、最生動的修辭手法,在文學作品、新聞報道以及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隱喻的影子。它是一種富有詩意的表達,能將信息功能和美學功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隱喻(metaphor),也稱為“暗喻”,是比喻的形式之一。形象一點說,隱喻就是“甲是乙”,將無形的概念或想法用有形的物體來表示?,F代英語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隱喻的廣泛應用。隱喻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很普遍,而且大部分隱喻都是有一定歷史典故,這就給譯者帶來挑戰,所以,譯者需要理解詩歌的真正含義以及對隱喻意象的準確掌握,譯文才不失原作者真正的表達意圖。
Lakoff 和Johnson曾指出:“隱喻無所不在,在我們的思想中,語言中。我們人類的概念系統就是建立在隱喻之上的。”2他們還指出,隱喻不僅是修辭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不僅是語言行為,更是一種心理行為、認知行為,是用一類事物來感知、想象、理解、體驗另一類事物。隱喻不僅是讓我們“看”、讓我們“聽”,同時,更是引導我們去想象。隱喻用得好,可以將讀者帶到作者創造的世界中,展現出神奇的藝術效果。然而隱喻在英譯后是否和原作有一樣的效果,這就是譯者的任務了。詩歌隱喻翻譯的是否恰當,直接影響了譯文讀者對整篇詩歌的理解。
識解,動態識解,識解運作,動態識解運作,是層層遞進的,說的是一回事。統稱為動態識解理論。動態識解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無論何時我們發出一個話語,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構建我們想要傳遞的經驗的每個方面,這種概念化過程就是識解操作。3從這句話可以得出,識解操作強調的是認知和經驗,從而建立一個新的心理空間,是對客觀世界心理的分析,而不是單純語言層面。識解決定了語言使用者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1.識解的動態性
識解是一個心理過程,客觀事物是不斷變化的,認知語境也就是不斷變化的。因此,識解也要隨著經驗和認知語境變化。語境實則上是存在于人腦中的假設,識解就是一個推理的過程,語境決定識解。不僅是客體語境在改變,識解的主體——人,不同主體對于相同語境,識解的結果也會不盡相同。以詞為例,不同語境下,其核心意義是不變的,通過人的心理加工,產生新的意義,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以,識解具有高度的語境依賴性,是動態的。
2.識解的全面性
識解的全面性包括范疇類屬、語言成分、語義、語用等,猶如“庖丁解?!?,會涉及到意義的每個角度和方面,而不是孤立的環境下識解。識解就猶如一個多方向輻射的網絡,以核心意義為中心,挖護潛在意義。在識解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源義,以及語境、譯者的心理等因素,取舍得當,準確地識解出其意義。
識解運作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反應過程,認知語言學家Croft &Crose在其《cognitive linguistic》一書中,對動態識解進行了分類:
(1)注意/凸顯 (Attention /salience)
(2)判斷/比較(Judgement / Comparison )
(3)視角/情境性 (Perspective / Situatedness)
(4)成分構建/格式塔(Constitution / Gestalt)4
其中,隱喻的識解是判斷/比較認知能力的表現。5
識解運用在隱喻中,實則就是將一個認知域識解成另一個認知域,兩個域之間互相投射,其基本的條件是語義沖突,而識解就是調和,在矛盾和統一之間找到平衡,就是對隱喻最好的詮釋。
詩歌被稱為是隱喻式語言,在我國古典詩歌中,隱喻幾乎是無處不在。下面以古典詩歌許淵沖英譯本為例,從識解的動態性和全面性剖析隱喻的效果。
《鵲橋仙》(宋)秦觀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
This happy date seems but a dream.
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許淵沖譯)6
“鵲橋”并沒有譯為magpie bridge.鵲橋,是個很有詩意的畫面,源自牛郎和織女的美好七夕的傳說,但 magpie在英語中并沒有美好的象征意義,也無法對“鵲橋”產生審美和詩意的聯想。許淵沖先生將“鵲橋”虛化成了homeward way:回家的路。其實 “忍顧鵲橋歸路”也翻譯得相當簡單:“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如何能忍受獨自歸家?”這樣翻譯就把喜鵲銜著樹枝搭橋 “鵲橋”的意境展現出來。
由此可見,由于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所以在翻譯隱喻意象時,采取適當的方法固然重要,最終達到交流和傳播的目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In a foreign land ,I’m a stranger,
All the more, I miss my blood brithers.
Climbing with cornels yu are, I know ,
But I am not with you together! (許淵沖譯)7
這首詩表達了在節日到來之時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前兩句的“獨”“異”“倍”都體現了作者的孤獨以及對家鄉的思念。“茱萸”是一種植物,在這里是一種隱喻的用法,在我國習俗中,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佩戴茱萸,表示懷念之情,恰恰詮釋了“兄弟登高”唯獨“少我一人”的悲涼之情。但是譯者并沒有直接翻譯茱萸,而是采取意譯的手法,以免直接翻譯茱萸,會給譯文讀者帶來困惑,直抒胸臆,表達情感是最好不過的了。
隱喻的翻譯原則最主要的就是根據語境,幾乎所有的詞匯的語義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具有歷史性和動態性,尤其是在識解隱喻詞匯,不僅涉及原義,還要關聯作者和語境以及在某一文化的特定含義,采用動態的方式,結合各個方面,整合意義概念,調動認知思維和心理,這樣的翻譯才是完美的翻譯。
隱喻在漢語古詩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簡潔、凝練的古詩用隱喻表達出深刻、復雜的具有藝術效果的情境,成為我國文化的藝術瑰寶。如今,我國的詩歌藝術被翻譯成多種譯本,詩歌翻譯的準確與否對我國的文學藝術發展和流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認知語言學不同于傳統的語言學,是基于認知和體驗的一門哲學,強調心理感受。隱喻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現象,會涉及想象和推理等。因此,從認知角度解讀隱喻就相當于在同一個心理空間思維的轉換。動態識解理論的動態性和全面性很好地將隱喻從認知語言學框架解讀,使得隱喻翻譯更準確、更具體。
注釋:
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20.
2.Lakoff.G & J.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5.
3.Croft,W.& D.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40.
4.Croft,W.& D.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46.
5.張鳳娟.從識解理論詮釋隱喻識解操作及其語言認知功能[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0):30-35.
6.張慧芳.認知語境下的隱喻動態識解[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0(2):47-49.
7.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高超,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