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煌 (漳州木偶劇團 363000)
“孫悟空決戰靈山”的探索苦旅
梁志煌(漳州木偶劇團363000)
全文描述《孫悟空決戰靈山》木偶形象演繹和塑造的探索歷程,從中得出布袋木偶演員的藝術領悟和鑒賞內涵。
鑒賞;創作歷程;人物塑造;藝術領悟;文化價值
在每一位布袋木偶演員的眼里,在每一位觀眾的眼里,對于每一位旁觀者,和每一位布袋木偶的操作者審視布袋木偶的表演藝術的標準往往是相差甚遠,不同的看法依據每一個人的心里所想,眼中所見,無時不刻的牽動著一個人物形象帶給每個人的不同理解。木偶演員彷佛一入行就帶著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將自己的情感注入那原本沉寂的布袋木偶里,依據每一個形象,進入每一個角色當中,演繹著屬于每個布袋木偶屬于他們獨特的人物靈魂。
成功的木偶表演者總是習慣于沉迷于自身所演繹的木偶角色里,如莊周夢蝶般的分不清角色與現實。然而沉醉也往往賦予每一個木偶最得體的形象,也用一個最正確的人物心理向每一位觀眾訴說著屬于每一個布袋木偶人物屬于他們自己或悲或喜的角色人生,用那在普通不過的情節牽動著每一個人心。
一位木偶演員除了能演繹好每一個人物形象之余,最大的挑戰往往是如何塑造和表演好動物形象。每一個人物象形往往來源于生活,或許,每一位演員嘗試推己及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再進入每一個人物形象里不斷思考,不斷揣摩,帶給觀眾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一個只需要通過時間來完成的探索過程。但是如何將布袋木偶里的動物形象活靈活現的演繹,往往是一個最令人費解的難題,更何況這次擺在眼前的是一位神話人物的演繹。
《孫悟空決戰靈山》出自于著名的劇作家徐耿生老師之手,結合當今弘揚的時代旋律,加上一些喜聞樂見的現代元素重新合成的一部新編布袋木偶神話大劇。無疑對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的正確演繹是此劇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然而對于每一位木偶演員而言,演繹孫悟空是一個空前的挑戰,這一個結合著眾多布袋木偶的表演技巧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演繹,加上動物表演手法的詮釋,擺在每個人眼前的毫無疑問是對孫悟空這位人物形象的解讀。縱觀布袋木偶的演出歷程中,對孫悟空這一人物形象的布袋木偶的演繹少之又少,而這個演繹孫悟空的艱巨任務落在我的身上,從看見劇本到經過一系列排練后,對于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的解讀和呈現,用自身的體會可以說是和劇中的悟空一樣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仿佛和他們經受著相同的“靈山苦旅”,仿佛也體驗了我自己的“演繹苦旅”。
《孫悟空決戰靈山》中的孫悟空,這一個家喻戶曉的角色里,如何賦予這個被人熟知的人物身上新鮮的故事情節的表現手法,成為在看完劇本后,首先擺在眼前的一個問題。
縱觀全劇劇本,總有許多令人捧腹的時代流行語和鮮明主題穿插其中,使得劇情更能走到觀眾心里。全劇情節也從一開頭的震撼悲情到歡樂幽默,再到最后的正義與人間真情最終成就取經大業的宏偉藍圖,一個劇本其中表現出的情感跨越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鴻溝。孫悟空由己入情的巨大反差,如何不突兀的情感過度,這又將是一個木偶演員急需攻克的難關,也是一個木偶演員需要深刻體會的又一個復雜心境。
《孫悟空決戰靈山》要突破的就是木偶史上最經典的兩部大戲《大鬧天宮》和《真假美猴王》的戲劇刻板印象。
這兩部大型神話劇是木偶史上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高超的木偶操作技巧使得每一個觀眾嘖嘖稱奇。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大型的打斗場面的震撼人心的視覺特效,孫悟空的每一個動作,從出場到落幕的操作變化,可謂是在每一個動作上都下足了功夫。可是與這兩部傳統大戲相比,《孫悟空決戰靈山》卻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大的難度。相比于直來直往的打斗畫面對于木偶演繹者操作技巧的要求,這次還加入了情緒反思這條最重要的主線。正所謂:“猜心不易,反省更難”。如何讓孫悟空在最后被摘除火眼金睛后,依然以救人為己任?突出全劇主旨?這更是擺在我眼前的一個巨大的難題。
《孫悟空決戰靈山》全劇最精彩之處無疑是在第五場和第六場之處。這兩場描述的情節是孫悟空被喬裝觀音的金羽所騙,失去自己所有的那雙“火眼金睛”,在最終識破金羽詭計后依舊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為正義堅持而戰,從而感動眾人,到達靈山之巔,修成正果的故事情節。
孫悟空在被騙和失去火眼金睛的過程中,還有失去火眼金睛后依舊戰斗的所有動作設計在全劇中作為最后的全劇升華故事情節的主線,悟空被奪火眼金睛的痛苦,知道真相后的種種悔恨,為了扶弱鋤強的艱難斗爭……這一個又一個情節環環相扣,動作設計一環緊接著一環,悟空激動地點頭,痛苦跪下,狠心摘除自己“火眼金睛”之后痛苦掙扎的動作,無疑都要盡在一個布袋木偶演員的五指之中控制。設計好的動作或許能在五指的協調下通過日積月累的苦練完成下來。可是五指控制的布袋木偶如何將情融入這一個又一個環環相扣的動作里,使得孫悟空這個人物更加能夠走進觀眾的心里,為全劇畫上一個最美好的記號,還是需要反復思考。
仔細琢磨這兩個場次的動作設計很久之后,雖然孫悟空的動作細節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只有動作沒有感情的布袋木偶往往還是一樣不具靈魂。我開始逐漸閉上自己的雙眼,去體會這其中的每一個情境,尤其是孫悟空眼蒙黑紗卻堅持戰斗的一幕。這其中不得不提到布袋木偶里為使得人物動作更加形象生動而是用了“關節通”。
關節通分為關節手和關節腳兩個部分。由于布袋木偶演繹技術的改革和布袋木偶形態的加大,關節手分為指通和三節通常被用于木偶兩手的控制。木偶演員為了更好地展示木偶的身段行體的美感,動作更加靈活生動,不得不使用指通和三節通加長五指的控制長度,成就了布袋木偶的各種活動形象,進而使各個動作設計可以更好完成。《孫悟空決戰靈山》中的孫悟空形象更是對關節通這一演繹技巧使用得更加淋漓盡致。孫悟空一個最異于每個木偶形象的步伐,都使得木偶演員必須掌握這個最重要的關節腳的技巧。絲毫都不能有一絲的馬虎。稍微忽略其中一個環節,孫悟空那種走路時雙腳微曲,一蹦一走的步伐則無法體現,塑造的人物形象便無從談起。
《孫悟空決戰靈山》自從與觀眾見面以來,到現在斬獲的多重大獎的豐收成績,無論我或者是每一位演職人員而言,都是一個對于布袋木偶創新劇目的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肯定。于我而言,站在經典故事題材和經典人物的基石上,觀眾能夠接受我自身的表演風格,是對于我來說一個太重要的肯定。布袋木偶演繹作為一門傳統的文化遺產,在保留傳統,推陳出新,結合和弘揚新的時代主題后,不斷對劇本的解讀,和對每一個動作背后含義和情感的解讀成為每一個“木偶表演人”新面對的一個重要改革。創新的路上,也離不開對于角色的最原始的揣摩和把握。無論是時代如何發展,時間如何推移,對布袋木偶探索的腳步往往不會停息。《孫悟空決戰靈山》作為一個探索的開端,帶領我們走入這段探索的苦旅。無論這段路的前方如何,開弓畢竟沒有回頭箭,探索注定艱苦,也希望每一個布袋木偶人能有“決戰靈山”般的頑強毅力,在這段“苦旅”里不斷探索,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