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立 (寧夏大學 音樂學院 750021)
聲樂技能訓練中的“公雞打鳴效應”運用
胡啟立 (寧夏大學 音樂學院 750021)
本文針對聲樂技能訓練出現的若干現象,結合“公雞打鳴效應”的自然原理,從相關效應中得到啟示,主要從聲樂訓練中容易出現的“擠壓卡”、呼吸合理運用以及全身歌唱理念進行細致的分析探究,力求聲樂技能訓練中能夠認清問題,進一步豐富解決相關問題的手段和措施。
聲樂技能;歌唱訓練;公雞打鳴效應
本論文為2015年度寧夏大學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聲樂演唱中“公雞打鳴效應”的技術應用研究》課題 (項目編號:SK15030)
從歌唱發聲的角度來看,“公雞打鳴效應”主要體現為一種自然的發聲狀態和科學的發聲理念。公雞打鳴現象的動作表現為全身舒展延伸、脖子后仰、發聲管道拉長等現象。打鳴的聲音高亢而明亮,極富穿透力,這些特征與聲樂技能訓練中的一些理念和要求不謀而合,所以才有相關細致的探討和研究價值。
聲樂技能訓練中容易出現“擠壓卡”現象,“擠壓卡”現象的出現主觀上來看是喉嚨打開不夠,喉嚨打開體現為打哈欠狀態下深呼吸的狀態,這種狀態表現為吸氣的一瞬間脖子周圍肌肉充分擴張。聲樂學習中由于學習者在以往聽覺上的一種誤差造成了聲樂訓練中的不良的發聲習慣,這種誤差帶來了歌唱者感覺優美的音色需要捏著嗓子唱,或者為了模仿某一種音色而造成不合理的發聲狀態,以至于長期養成的一種不良的發聲方法。“擠壓卡”的另一方面還表現為咽喉部肌肉的張力不夠活躍、脖子的支撐作用沒有合理的運用。聲樂訓練中歌唱者的脖子應該一種縮短后仰而向外膨脹擴張的感覺,絕對不是拉長向前而向內收縮的感覺。脖子的背面肌肉起到連接呼吸與咽壁的作用,聲樂訓練中聲音狀態體現為一種勺子狀拋物線的曲線狀態,通過曲線的反射經過后腦勺傳送出來的聲音狀態才是飽滿而圓潤的。脖子的兩側肌肉體現為橫向的張力使得喉嚨能夠充分打開,盡可能地避免喉頭緊縮而帶來擠壓卡的現象。喉頭起到一個平衡支點的作用,聲樂訓練中過度的依賴運用喉頭也會造成某種程度上“擠壓卡”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改變訓練的意識,盡可能地擺脫過度依賴喉頭的現象。加大脖子兩側肌肉的橫向張力的訓練,感覺脖子兩側具有充分的空間感,使得聲音盡量貼著脖子兩側的空間感往咽壁靠,隨著訓練的延伸可以擺脫過度依賴喉頭的現象,使得聲樂訓練更加合理科學。
造成擠壓卡的客觀原因還表現為喉部肌肉比較脆弱,一旦運用的不合理就會引起舌根發硬、舌骨發緊,下巴發僵等現象。對于這三類比較頑固的發聲現象,可以從“公雞打鳴效應”中的得到啟發,利用抬頭張嘴的訓練模式擺脫訓練過程中依賴下巴和舌根舌骨發硬發緊的現象。下巴發緊是因為歌唱者的注意力過度的集中在下巴上,抬頭張嘴可以讓歌唱訓練中將注意力集中在高位置而放松下巴。解決舌根舌骨發緊發硬的現象主要是舌頭不夠放松,可以在發聲聯系中有意識的活動舌頭使得發聲狀態和舌頭的擺放不受影響,從而逐漸擺脫舌根舌骨的不良發聲習慣。同時,采用訓練過程中推舌根的方式擴大會厭的發聲空間,可以進一步豐富喉咽部的共鳴色彩。
公雞打鳴的聲音效果之所以穿透力強、聲音圓潤通透就在于有深呼吸的支撐。良好的發聲狀態應該是氣息跟聲音的結合既要氣息吸的深還需要把氣息送上來,更合理說應該是氣息能夠跟聲帶發生合理的碰撞,再通過人身的腔體這個管道獲得一個飽滿的發聲狀態。而且相比于主動的吸氣,被動的吸氣可能更有利于聲樂訓練的需要。這主要體現在在演唱完較長的一個樂句的時候可能氣息就用完了,在需要換氣演唱下一個樂句的時候如果是主動的吸氣就顯得來不及;反之,如果能夠在換氣時被動的一張嘴氣就進去了,這就簡便多了。為了獲得這種被動的吸氣效果可以采用訓練膈肌的收縮能力,這種訓練方式有點類似醫學上人工呼吸的效果,其目的在于強行使得膈肌的收縮成為一種習慣,使得這種氣壓在歌唱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反彈性。聲樂訓練中具有很強穿透力的聲音是需要高密度的氣壓的,呼吸過程中氣是吸到肺里邊的,但肚子和隔肌起到一個氣壓的作用,這種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動力和能源的功能,在歌唱中至關重要。
需要說明一個問題,氣息吸的深不代表聲音就能飽滿有力。聲樂學習過程中有的時候氣吸的很飽滿吸的很深,但開口唱的時候氣上不來同樣會造成聲樂訓練的不理想,這樣的狀態還是沒有達到訓練的目的,而且氣不需要吸的太多,吸多了容易僵硬。其實在打哈欠或者聞花的一瞬間吸氣,氣吸到六七成就夠了。
如果把歌唱的支點和蓋樓的支點做比較,那么地基的支撐點就是歌唱中肋骨最底部和肚子軟硬交接的位置。聲樂訓練發聲的時候從這個位置起音,也就是我們說的把支點放下來,這個地基就穩固了,聲樂技能訓練的管道的最底部也就扎穩了。這個支點是大肌肉,可以大膽地發力,因為這個支點找著了,聲音的根就有了,動力之源也就找對了。當然還是要把握好分寸,避免追求大音量而造成的聲音發僵發硬。
全身歌唱理念主要體現在充分調動全身歌唱腔體的積極性,合理運用共鳴,注意運用共鳴的各個器官腔體的的平衡性。公雞打鳴過程中如果要獲得一個飽滿而極富穿透力的聲音狀態,全身的器官都是需要打開擴張的。聲樂技能訓練中整個歌唱腔體也需要打開而擴張,腔體肌肉是一種膨脹的狀態。只有這樣歌唱狀態才能積極調動發聲器官,歌唱中經常強調“興奮、微笑、打開”等術語,這也是全身歌唱理念所需要遵循的。全身歌唱同時要求歌唱聲線必須在一個管道里,這就使得聲樂技能訓練中保證聲腔狀態的各個聲區的統一。中低聲區的訓練相對較容易一些,高聲區的訓練需要歌唱狀態興奮、以一種微笑打開的腔體唱高音。在高音的訓練中注重“進腔”訓練,聲音必須在同一個腔體,不能進進出出。
同時,利用歌唱腔體的擴張帶動胸腔、口腔、喉咽腔周圍肌肉的膨脹擴張,使得胸腔、口腔、喉咽腔的肌肉能夠合理的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腔體肌肉的勁兒往一處使,充分地調動和挖掘全身所有歌唱器官的能動性,最終完成全身歌唱的歌唱理念效果。
[1]李文軍.金鐵霖聲樂教學中的“支點”問題解讀[J].中國音樂,2013(2).
[2]李抒丹.“素質教育”中的聲樂教學法研究[J].藝術研究,2016(2).
[3]劉春年.讓聲音進入歌唱“通道”[J]藝術教育,2013(11).
[4]管謹義.歌唱的共鳴及其運用[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2).
胡啟立,寧夏大學 音樂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