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舸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066000)
淺談輕型抒情男高音的訓練與技巧
張冰舸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066000)
男高音在歌劇中通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古典主義歌劇大師莫扎特的歌劇作品中的男高音多數就由輕型抒情男高音擔任,輕型抒情男高音音色明亮自然,聲音靈活性強,而男高音演唱的“難”困擾著許多聲樂學習者,恰當的聲樂訓練和演唱技巧是輕型抒情男高音男高音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輕型抒情男高音;音色;氣息
18世紀,歌劇中的男高音角色多由抒情男高音擔任,尤其是在古典主義歌劇大師莫扎特的歌劇作品當中,如莫扎特的歌劇《唐?璜》中的男高音奧塔維奧、歌劇《魔笛》中的男主角塔米諾等。
在德國聲樂教學體系中將男高音劃分為四大類型,包括戲劇男高音、抒情男高音、戲劇抒情男高音以及輕型抒情性男高音。四種類型的男高音都有各自的特點,也有著統一的相同點。從我國聲樂發展現狀來看,男高音的主要劃分是戲劇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兩大類,輕型抒情男高音則被劃分在抒情男高音一類。
輕型抒情男高音音色明亮、輕快靈活,較之抒情男高音更加輕盈,號更加小,其明亮自然的音色受到眾多作曲家的青睞,莫扎特、多尼采蒂、羅西尼、貝里尼等眾多作曲家的歌劇作品中都有不少為人熟知的男高音角色由輕型抒情男高音擔任,因此輕型抒情男高音也常被人們稱為“莫扎特型男高音”和“羅西尼式男高音”。輕型抒情男高音音色柔和明亮,聲音的靈活性較強,共鳴位置靠前,音響不大卻有著強大的穿透力。
男高音,顧名思義需要具備漂亮的高音音色,天生就具備高音嗓子的聲樂學習者很少,大多數男高音都要經過長期的磨練才能獲得高音。
1.先天難度。男聲和女聲的不同在于,女聲在進行聲區轉換時能夠較為輕易的摻入更多的假聲,從而達到高音的需求。而對于男聲而言,幾乎從下到上都是用全真聲來演唱,男高音的音域又不像男中音那樣接近自然聲區,練習演唱男高音就相當于在挑戰人類的生理極限。
2.音域拓展。輕型抒情男高音的音域在小字一組c到小字三組c之間,總所周知,聲樂學習中,高音到小字二組的f左右是一個換聲點,聲樂學習者不但要在換聲點做好準備,也需要在中聲區就打好基礎。因此,男高音在訓練當中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在身體逐漸自然成熟的掌握演唱技巧才能慢慢向高聲區過度。
3.音色統一。由于男高音的發聲大多數都是靠真聲,所以在訓練當中需要在掌握科學的聲樂技術的同時,將各個聲區的音色完全統一,逐漸將聲樂演唱的技巧融合到中高聲區,才能逐漸轉變先天的生理機能。比如,中高聲區的換聲點小字二組f之前,聲樂學習者必須在小子二組的降e就做好充足的準備,如果歌唱方法不得當,聲區的轉換當中音色就會有明顯的變化,演唱高音也會越來越吃力,氣息與腔體無法結合。
1.循序漸進
男高音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耐心,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磨練,循序漸進,打好堅實的基礎,千萬不能因為一時的好狀態就“冒進”,要,一點一滴地積累。
2.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
對于每一個聲樂學習者來說,在學習聲樂期間,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的基礎,都要選擇適合自己階段的作品來演唱,選對自己聲部的聲樂作品。如作為一個輕型抒情男高音,在無法掌握歌劇男高音演唱難度時,就應選擇演唱一些巴洛克時期、較為輕便的聲樂作品,音域符合自己的聲樂技術或在能力的基礎上有一些突破的作品,不能是自己無法自如掌握的作品,也不能選擇難度過高的聲樂作品或者不適合自己音色的作品,把自己撐的太大,這樣會把自己在訓練中出現的問題暴露的更明顯。
3.“恐高”心理
筆者作為一個輕型抒情男高音,長期以來就受到“恐高”心理的折磨。首先,這種心理出現在初學者的身上,由于對技術掌握不嫻熟,認為高音是難以逾越的門檻,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認為自己不能唱或不敢唱,這種心理往往會分散聲樂學習者的注意力,使之不能全身心的進入到運用技術來攻克難關的心態當中,即使能唱出來,聲音的質量也不會太高,徒勞無功甚至適得其反。其次,有“恐高”心理的聲樂學習者并不一定是基本功不扎實,技術達不到要求,而是選擇了自己并不一定能完全駕馭得了的聲樂作品,這樣即便因為一時的“好狀態”而達到目的,也是不穩定的,再加上演出與平時訓練的不同,高音不穩定是必然的,如果長期受這種狀態的侵蝕,會在心理上打擊聲樂學習者。
總而言之,歌唱技術是經過后天的磨礪獲得的,在提高聲樂技術的基礎上,必須建立在對自身和聲樂技術、聲樂作品了解清楚的基礎上,在導師的引導下選擇自己的訓練方法。
筆者在聲樂學習期間演唱過許多輕型抒情男高音聲樂作品,如莫扎特的歌劇《唐?璜》中奧塔維奧的詠嘆調《我親愛的寶貝》、歌劇《魔笛》中男高音塔米諾的詠嘆調《這肖像美如天仙》、《這是一支奇妙的笛子》以及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中男高音阿爾馬維瓦伯爵的詠嘆調《我的名字隨歌聲飄蕩》等。雖然在最初的學習當中并不順利,但經過長期的積累,筆者也有了自己的經驗和心得。
演唱中的問題和錯誤的狀態:在聲區的轉換時,音色不統一,腔體變形,氣息無法支撐,聲樂技巧引用不恰當。下巴舌根等部位緊張,無法放松。這些問題往往在練習中能再反復訓練中解決,但在演出時往往會不合時宜的暴露出來。
高音的解決:
1.歌唱的基礎
歌唱的基礎就是氣息,沒有氣息或者氣息無法與聲音相結合,聲音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變得單薄、無力、沒有持久力。因此,氣息與聲音的結合是歌唱的關鍵所在。
首先,歌唱時的狀態應養成一種健康的習慣,從脖子到后背、腰部都應該在一條直線上。這樣做可以保證氣息的通常,使得身體上下連貫,聲音就會容易得到氣息的支持,而且,這樣做的又一個好處是可以讓身體得到放松,尤其是喉嚨周圍的力量轉移出去,使得聲帶放松下來,就可以很自然的歌唱。輕型抒情男高音在演唱時,保持健康的歌唱狀態、氣息上下連貫,有利于咽壁位置均勻的受力,使得歌唱同道更加順暢,聲音就會更加圓滑,有彈性,中高聲區的變化就不會太大,也有利于在聲區轉換的時候音色統一,使演唱者處在一個放松歌唱的狀態,聲音在中高聲區的行走就會更加自如。
其次,橫膈膜的保持尤為重要,輕型抒情男高音的作品有許多音符的跑動、大跳和華彩樂句,如歌劇《魔笛》中塔米諾的詠嘆調《這肖像美如天仙》人聲的開始就是一個七度音程的大跳,大多數樂句的音符都是在高聲區跑動,對氣息的力量和持久考驗
很大,而保持橫膈膜的擴張就能使氣息得到保障、有力、持久。
2.歌唱的有利條件
聲區是聲樂歌唱者自然劃分的聲音區域,從中聲區到高聲區的聲音轉換是突破高音的關鍵。一般人聲的中高聲區的界限一般劃分在小字二組的f到升f左右,每個人的換聲點都不盡相同,對于輕型抒情性男高音而言,換聲點一般較高,在小字二組的升f到小子二組的g之間。無論換聲點在哪里,聲樂演唱者都必須在小字二組的d到e之間就做好充分的換聲準備。在這一區域,聲音要唱的稍微暗淡,以便達到自然轉換聲區的目的。
另外,喉嚨、舌根、下巴包括整個口腔都要保持放松的狀態,不能僵硬,更不能松懈。在唱到小子二組的d時就要注意保持聲音的音色,可以稍作暗淡的音色,循序漸進的將假聲混入聲音當中,這樣有助于到了換聲區聲音不那么突兀。
再者,中聲區的自然流暢很重要,輕型抒情男高音的音色明亮,特點明顯。而唱到高聲區時會覺得音色暗淡,聲音的同道變窄,這是正確的歌唱感覺,說明聲樂技巧的使用是正確的。千萬要注意音量不是越大越好。
3.歌唱的關鍵
男高音在演唱換聲區之后的高音時,具有其強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在演唱高聲區時,解決頭腔共鳴的問題就成了輕型抒情男高音解決高音的關鍵。
首先,要做到拒絕“恐高”,要大膽練習和演唱,如果心里緊張,會導致生理上的連鎖反應。其次,身體保持積極放松的狀態,整個身體保持一致,歌唱的狀態不僅僅是喉部在歌唱,而是整個身體在歌唱。第三,輕型抒情男高音由于號小,音響不大,這就要求聲樂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唱的精巧細致,身體保持歌唱的姿態下,必須將演唱做的細致入微,不需要盡可能的大聲唱,這樣會使聲音變的寬大,反而會失去輕型抒情男高音自身的特點,也會讓自己唱的更加費力,而是要把聲音唱的精致,用氣息包裹住聲音。
輕型抒情男高音的演唱,要做到對自己的嗓音條件和聲樂技術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科學地對自己進行定位。聲樂練習的過程,必然會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乏味而枯燥,不能急功近利,要堅持刻苦訓練。
[1]李梓郡.論輕型抒情男高音高音的解決[D].西北師范大學,2012.
[2]何穎.莫扎特的歌劇對美聲唱法的貢獻[D].東北師范大學,2007.
張冰舸,學院: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年級:2014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