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朝暉 ( 鎮江崇實女子中學 212000 )
情感碰撞邏輯 建構美術鑒賞好課堂
——以人美版美術鑒賞《走進抽象藝術》為例
陸朝暉 ( 鎮江崇實女子中學 212000 )
美術作品是藝術家的情感表達,課堂教學則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美術鑒賞則是通過鑒別之后對作品進行欣賞,實現從理性向感性的升華。一堂好的美術鑒賞課堂就需要教師處理好情感與邏輯的關系。本文以具體的教學實踐為案例分析美術鑒賞好課堂的構建。
美術鑒賞;課堂教學;情感;建構
美術作品是藝術家的情感表達,課堂教學則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美術鑒賞則是通過鑒別之后對作品進行欣賞,實現從理性向感性的升華。一堂好的美術鑒賞課堂就需要教師處理好情感與邏輯的關系,從內容選擇到教學手段的設計都需要精心準備。本文以《走進抽象藝術》教學實踐為案例分析美術鑒賞好課堂的構建。
(一)具有學科特點
我們在鑒賞一幅美術作品的時候,既可以從圖像學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也可以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社會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還可以從女性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容,更可以從符號學的角度進行能指、所指的分析。因此,我們在準備一堂美術課時,需要根據課題的特點找準設計角度。
抽象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抽象”“無形”,缺乏故事性,學生不容易掌握和理解。由于作品最初的吸引一定是來自圖畫本身的形式和美感,而非背后的故事。因此,筆者認為對抽象藝術的欣賞和理解應該更多的從圖像學和符號學的角度進行欣賞和分析。
(二)具有節奏感和美感
需要在滿足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手段恰當、教學過程具有邏輯性、教學環節具有完整性的基本課堂要求的基礎上,應該具有從教學環節的設計角度具有節奏感和美感。一首音樂如果沒有高低起伏的節奏感,那肯定會缺乏音樂本身的魅力;一幅作品如果僅有一種色彩或僅有一個事物,那不僅不真實也不會具有美感。而一堂課,如果沒有節奏感,課堂就會失去重點,學生就無法辨別重要的知識點。
認真的分析學情才能準確把握課堂的難度和環節的控制。
(一)教授內容分析
作為人類三種主要藝術類型之一,抽象藝術也是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只不過它使用的是純粹的藝術語言,這是它與具象藝術和意象藝術的區別所在。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我們需要注意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意象藝術的區別與聯系,重點突出抽象藝術的特點。本節課我課程目標從三個角度進行設計:
一是知識目標,本節課需要掌握抽象藝術的定義、分類、代表人物、兩種抽象藝術的特點及抽象藝術出現的原因;二是技能目標,學生要能區分熱抽象和冷抽象作品,并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抽象藝術創作;三是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抽象藝術,學生能夠學會多角度、換思維看問題。
(二)認知結構分析
認知結構1,簡單來說就是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廣義上,認知結構是學生已有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及其組織;狹義地說,它是學生在某一學科的特殊知識領域內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及其組織。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會影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理解。
學生在前期已經學習了具象藝術和意象藝術,這對學習抽象藝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以“像與不像”評價作品的方式對本課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在教授方式上應該采用對比的方式進行,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抽象藝術的另一面世界觀。
比如,在導入環節,我采用的方式是將“現代抽象藝術的奠基人、俄國藝術家康定斯基“發現”抽象藝術的故事”變為教學情境,讓學生做一回“康定斯基”發現抽象藝術。即我選擇兩幅莫奈的睡蓮作品,將其倒置,請同學們欣賞。同學們發現,無法準確判斷具體形象的畫面也可以讓我們感受整個畫面的色彩美。然后,教師再把作品放正,學生們才“醒悟”出,原來畫面中畫的是一塘睡蓮,這是一幅有具體形象的畫面。
通過這個魔術般的情景還原,同學們不僅對抽象藝術有了初步的概念性理解,同時還初步了解了抽象藝術不是憑空幻想的,也是來源于生活,為后面的進一步探討抽象藝術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環環相扣,上一個環節要為下一個環節做好鋪墊,否則學生無法真正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
(一)“異質同構”,打開鑒賞抽象藝術之門
康德認為想象力:“它有本領,能從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創造出另一個想象的自然界”。2例如:齊白石畫中的蝦之所以讓人感到游動嬉戲,徐悲鴻筆下的馬之所以讓人感覺奔騰飛馳,都是由于欣賞者的想象使藝術家注入到作品中生命力重新復活。
在講授冷、熱抽象藝術時,首先解釋一個心理名詞“異質同構”3,這是鑒賞抽象藝術的主要途徑。然后,請同學對直線、斜線、折線等線條以及紅、黃、藍、黑等四種色彩進行實物的聯想。如,傾斜的小短線,讓我們想到急速落下的雨滴;紅色可以讓我們想到太陽;黑色可以讓我們想到夜晚等等;
再請同學們進行情感聯想。如,急速落下的雨滴給我們帶來速度的情感體驗;給我們帶來光和熱的太陽會給我們帶來活潑、熱情、大膽、新潮的情感體驗;黑黑的、寧靜的夜晚,給人沉穩、莊重、冷酷、神秘、靜寂、悲哀、嚴肅、剛健的情感體驗。
通過這兩個小練習,同學們發現:首先,不同的線條、色彩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這就是美術欣賞中的“異質同構”;其次,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征和情感特點,它們可以獨自給人情感體驗,而不一定要有具體的形象。
(二)巧用原理,探析冷、熱抽象之別
在理解了抽象藝術欣賞的關鍵途徑的基礎上,請同學們運用“同質異構”原理來感受、分析、欣賞分組討論熱抽象代表作品康定斯基的《紅-黃-藍》和冷抽象代表作品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樂》。
康定斯基倡導即興作畫,以表現藝術家的需要。他認為精神因素是藝術中最重要的東西,藝術不是對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內心的需要。他特別強調繪畫同音樂的結合,他認為繪畫必須創造出一個與自然對象相和諧的新的現實。繪畫中的色彩猶如音樂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夠打動觀眾。畫家以這種抽象藝術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在觀眾中喚起音樂所產生的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藝術情感。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帶有很強的個人情感,因此有人稱他的藝術為“熱抽象”藝術。
荷蘭的蒙得里安始終想象著用最簡單的美術語言要素—直線和純色組成他的畫。他從大大小小的原色塊和矩形直角形狀的組合中尋求所謂“表里平衡,個性和集體平衡,自然與精神、物質與意識的平衡”等。他認為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質的客觀法則。人們稱他的這種抽象畫為“冷抽象”,也稱幾何風格派。
有了前面的原理學習,同學們很快就發現了兩幅作品的異同點。共同點是,兩幅作品都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有藝術語言,而且都與音樂有關;不同點是,《紅-黃-藍》以色彩為主,線、點是輔助,而且無論是色彩還是線條都沒有規律,像是即興創作的一樣,充滿了各種的可能性;《百老匯的爵士樂》則是由橫平豎直的色線組成,看上去很有有規律,很嚴謹。這也是冷抽象和熱抽象的基本特點。
(三)自我創作,增強個人抽象藝術體驗
在經歷了學習原理、欣賞作品后,請同學們根據老師通過的情景進行課堂創作,不僅檢驗了課堂效果,而且增強了學生創作抽象藝術的欲望。
提供兩首不同情感曲子。請同學們分組在五分鐘內利用老師提供的色塊和色條進行抽象藝術創作。由于有了前面很好的鋪墊和學習,同學們不再覺得抽象藝術很難理解,很快大家就創作出了自己的抽象繪畫。同學們的創作經驗分享將整堂課推向了高潮。
新課標要求,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學生主體地位不代表是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而是需要教師有針對的引導,然后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最后總結出論點。
(一)細化問題,引導有方
將一個問題細化成幾個不同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例如,在分析冷抽象和熱抽象的特點時,如果直接問“請分析冷抽象和熱抽象的特點”,那么同學們會一頭霧水,不知如何下手。但若是改成“請分析兩幅作品中體現了哪些藝術語言,它們有什么異同點,給你什么樣的情感體驗”,那么學生就會順著老師的思路去思考、判斷,最后自己總結出冷抽象和熱抽象的特點。
(二)定組定工,有效合作
小組討論或合作創作,教師上課常用的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手段,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則是因人而異。為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我在課堂上采用了定組定工的分組方式,即指定分組、明確任務。
如,在“聽音作畫”的環節中作出以下安排:
第1、2組:以冷抽象的表達方式表現(提供彩色方塊紙,不可以隨意撕扯);
第3、4組:用熱抽象的方式表現(提供彩色紙和油畫棒,可以隨意撕扯);
注:每一組創作一幅作品,并推選一名組長與大家分享本組創作的感受。
通過這種定組定工的方式,同學們可以迅速定位自己的目標,并進行有效的討論。在分享的過程中,由于一組只選一人進行分享,既分享了經驗,也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本堂美術課,立足“美術”,從圖像學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藝術分析和鑒賞。注重課堂的邏輯性和節奏性;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將美術鑒賞課與創作相結合,促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抽象藝術。
本節課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例如,在“聽音作畫”環節,對音樂的選擇可以再斟酌。兩首曲子不一定是情感對比最強的,可以是有所偏向的就好。
世上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最求更好的課堂,在追求好課堂的道路上,我們任重道遠。
注釋:
1.摘自《抽象藝術在中學美術欣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黃茜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
2.格式塔心理學中所謂的異質同構,“同構”即構造相同,不同的事物具有同構關系,就可以互相轉化,因為同構的存在,一個物的局限就可以得到擴展,就能使某種抽象的符號形式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外界事物發生關聯,并因此賦予符號以形式和意義,這意味著人們可以用抽象的形式符號把握和表現現實世界以及人的感情,使得各種表面看來差異很大的事物的關聯對應和互譯成為可能“從而使藝術的表現成為可能,同樣也正是這一點使抽象藝術的表現和理解成為可能”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異質同構的原理,發現音樂與美術之間共性,讓學生產生通感。“對抽象藝術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抽象作品分析向具象畫、書法等領域拓展,主要是要讓學生了解美術的形式規律,創造一種純粹的形式、視覺效果”
3.奧蘇貝爾提出了三個主要的影響有意義學習和遷移的認知結構變量:觀念的可利用性、觀念的可辨別性和觀念的穩定性與清晰性。
[1]王宏建 袁寶林 《美術概論》1994年
[2]黃茜 《抽象藝術在中學美術欣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
[3]吳廷玉、胡凌 《繪畫藝術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章.
[4]王大根:《學校美術教育目的論》1994年版.
[5]尹少淳:《美術課程國家標準的主要精神與特點》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