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丹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610065)
中國網絡表情符號的使用及其文化內涵
陳喬丹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610065)
網絡表情符號作為網絡交際中對文字序列的輔助和重要補充,起著表達情感態度和創設語境氛圍的作用,在網絡交際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席位。在實際的使用中,中國網友賦予了表情符號以新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形式、使用頻率、使用場合和不斷涌現創新的圖片(三次元)表情。這與國人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注重人情和禮儀的社會傳統,重視視覺信息的中國式交際及國內網絡文化的蓬勃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網絡表情符號;態勢語;中國 ;文化內涵
2015年末,《牛津詞典》公布年度詞匯不是一個單詞,而是一個網絡表情符號“笑哭了”。網絡表情符號作為網絡交際中對文字序列的重要輔助,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已經深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了我們日常表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個年齡層的人都可以熟練地在網絡交際時的文字當中插入一個適當的表情符號。表情符號作為一種細致入微、形象直觀的表達方式被廣泛接受,不僅跨越了年齡,而且跨越了語言障礙。即便是語言不通的人看到表情符號能“秒懂”對方的意思。
《牛津詞典》對“單詞”的定義是“語句或寫作中的單個有意義的元素”或“語言中的概念單位”,因此他們認為表情符號能夠代替單詞在傳統交際形式中的位置。2006年國家語委公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也曾顯示,網絡語言與其初生時相比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其最大的變化是,符號的使用率達到了55.07%,已經超過了漢字的使用率。
由此可見,網絡表情符號已經成為我們在的交際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引入中國后,網絡表情符號被賦予了新的特色和新的生命力,并且發展壯大。表情符號作為人類交際活動的一部分,從側面體現出了人群的文化內涵和社會現狀。
網絡表情符號的本質是具有表情語功能的網絡輔助交際手段,相當于現實語言交際中的態勢語。在現實語言交際中,交流的開展主要依賴有物質語音的有聲語言,同時輔以非語言系統的語音、表情、肢體動作等使表達更為直觀、完整。有研究表明,在表達態度、情感時,交際行為中只有 7%是語言,而一些態勢語言(聲調、表情)卻傳遞了多達93%的信息。1其中,態勢語言就是指“人類以面部表情、身勢動作、空間距離和服飾裝束為物質材料的信息載體”。2網絡交際實際上是對現實交際的一種模擬,網絡環境下的言語交際也是現實中言語交際的一種映射。現實言語交際當中的組合“有聲語言+態勢語言”與網絡交際語言中的“文字序列+網絡表情符號”相映照,形成一組真實與虛擬的對應關系。人們借助表情符號,可以在短時間內表達情感態度、創設恰當的交際語境,不必再耗費時間輸入那些說明性文字,既快捷又直觀,是一種十分經濟有效的表達方式。
網絡表情符號在這樣的網絡言語交際中作用等同于現實交際中態勢語言,態勢語言也是網絡表情符號當中最基礎,運用最廣泛的種類。有統計表明,200多個基礎的網絡表情符號中70%以上屬于態勢語言。3網絡表情符號在交際中主要起著表達情感態度、創設語境氛圍的作用。不論從經濟性原則還是從表情符號的趣味性來講,表情符號都是極具優勢的表達方式。
1.表達情感態度
表情符號在文字序列中主要輔助表達文字序列背后的感情。人類最普遍的情感態度是共通的,在網絡交際中表達這樣的基本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使用表情符號,將自己的情緒直觀地傳達給他人。人除了用態勢語表達情緒,往往還傳達自己的態度,如尊重、禮貌、討好、不屑等。同樣地,網絡表情符號也發揮著表達態度的作用。有求于人時,我們常常會使用微笑,咧嘴笑等表情來表明自己討好的態度。臉書公司曾做過這樣的調研:某人把你的照片曬出來你卻不喜歡,于是你向版主請求,讓他把照片撤下來。倘若在發送“我不喜歡這張圖片”文字后添加一個表示羞澀的表情符號,獲得回復的概率會大大增加。由此可見表情符號的作用。
2.創設語境氛圍
表情符號中除了模擬人面部表情的,還有一部分是卡通化的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如動物、植物、食物、自然景物、房屋建筑、交通工具等等。這樣的表情符號大多數起到創設語境,營造氛圍,烘托氣氛,增加畫面感的作用。例如涉及到一些社會災難性事件時,網友常常會在文字序列后添加蠟燭或者雙手合十的表
情符號,營造一個肅穆虔誠的環境和畫面,更好地表達自身的關切之心和為之祈福的態度。如果發送的內容是朋友聚會,則可以加上氣球的表情符號,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
我國表情符號的興起較晚,這應該與國內網絡技術的發展情況有關。在網絡表情符號的形式、內容、使用頻率和創新創造等方面,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有相同之處但也存在著差異,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又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1.表情符號的使用
在表情符號的使用上,西方人的使用更為簡單直接,多使用最基礎簡單的表情符號。日本人喜歡用顏文字這樣展現萌態的可愛的表情。而中國人在吸納了西方和日本表情符號的基礎上,更多地使用豐富的動畫表情包和圖片表情包。在使用的頻率上,國人對符號表情的使用率也更高。
2.表情符號的創新創造
在表情符號的創新和創造上,中國網民對“三次元”圖片表情的喜愛獨樹一幟。從其圖片的形式來看,似乎已經有些脫離了表情符號原本的形態,但從本質上來講,它依然是一種表情語,起到對網絡交際的輔助作用。只是內容更為具體、豐富了。雖然西方也有類似的圖片,但作為表情符號運用的并不多。而中國的網民將圖片或動圖截取部分,內容以人物特別是人物面部為主,并添加簡短文字,通過巧妙的選材和搭配產生出惡搞和爆笑的效果。在交際中起著烘托氣氛表達情感態度的作用。
表情符號反映著使用者的個人生活及社會文化。輸入法開發商SwiftKey通過研究16個國家/地區的人發送的超過10億個emoji表情,得出了一份用戶的表情符號使用習慣的報告。報告顯示,法國人用愛心符號的頻率超過了全世界所有國家所有民族,也是唯一一個熱愛發送愛心符號數量多于最常用的笑臉符號的國家,從中可以看出法國人浪漫的性格和文化;巴西人比其他國家的人民多發送了將近72%的聚會類表情符號,如蛋糕、五彩紙屑等聚會裝飾,以及舞者的表情符號,展現出他們熱情奔放,熱愛舞蹈的民族特色。
透過表情符號,可以窺見其背后隱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內涵。從我國的表情符號的使用特點中,可以看出國人含蓄內斂的的民族性格,注重人際禮儀的文化傳統、講究人情關系的社會習俗,和蓬勃發展的草根網絡文化。
1.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
我國網民喜歡使用表情符號來表情達意,而不是通過直白的文字序列。這源于中華民族性格中含蓄內斂的部分,我們不善于直白的陳述,而更傾向于委婉地表達感情。網絡表情符號的興起恰好給了中國人一個情感的出口,加上在網絡這樣并不面對面的虛擬的空間交流,借由豐富而略帶夸張的表情符號,給了我們勇氣使我們的表達更為大膽。缺乏表達情感的國人正需要這些或可愛或夸張的表情符號,來抒發內心的種種情感。在日常交際中我們羞于向人直接表達好感,對父母也很少親吻或者說“我愛你”,然而在網絡交際中和父母聊天時我們卻可以很自如地給父母發送一個親吻表情符號,而父母也會坦然悅納。
在說話時,西方人伴有更為直觀的表情和手勢,而中國人則需要對說話時的神情和言外之意進行解讀。好比微笑,可能只是一種表面的禮貌,即便他有著不同的想法或許也不會直接地表露出來。表現在網絡交際上,最突出的就是微笑的表情,現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原本的意思,而有了和網絡詞語“呵呵”類似的意思,表達著:你開心就好;我不想點明說但我可能不太同意;我沒興趣;敷衍地微笑結束聊天等等多層“言外之意”。
2.注重禮儀與人情的文化傳統
中國相比西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庭成員內部和社會成員之間都要講交情,“人脈”甚至被當作一種社會資源。講究人情關系的社會與講究禮儀禮貌的文化傳統是緊密相關的。在交際過程中,要顧及對方的感受,同時展現自己親和的態度,使對話雙方的關系顯得更為親近。體現到虛擬的網絡交際中時,就是中國人喜歡使用可愛的表情符號讓交際對方感到更愉悅。
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在禮儀禮貌上一個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寒暄。映射到網絡交際中,這樣的寒暄就體現在網絡聊天開始和結束時,一個可愛的表情符號,表達問候之意;在聊天結束時,發一個代表夜晚的表情符號,代表晚安,早點休息。這樣對話就顯得不生硬,禮數完整,更符合中國人的交際習慣。
3.重視視覺信息的中國式交際
中國人內斂含蓄的民族性格和注重人情與禮儀文化傳統,使得在交際中有時不直接用語言信息而是用神情委婉地傳達態度。聽話人則必須具備察言觀色和善解人意的能力,才能從對方的神色中看出對方的真實意圖。日本人通過顏文字表情符號來體察對方內心真實想法的“體察文化”應當也是與我國的交際文化的傳統習慣同源的。
東方文化中更強調察言觀色和善解人意的重要性。在交際中把語言化的信息降低到最低限度,通過觀察對方的表情、眼神和身體動作等來猜測對方的意圖,在無言和曖昧的語言表達中達到交流。4
4.蓬勃發展的網絡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即平民化、大眾化的文化。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想法,盡情展示自己的個性。表現在網絡表情符號的創造上,最突出的就是前文提到過的“三次元表情”,即圖片表情符號。中國的網民將圖片或動圖截取部分,內容以人物特別是人物面部為主,并添加簡短文字,通過巧妙的選材和搭配產生出惡搞和爆笑的效果。
“三次元表情”的取材有的來自影視劇中人物夸張表情的截圖,有的則是一張普通人卻意外拍出了喜感的照片。如今有很多手機軟件都可以提供制作圖片表情的功能,任何一個人自制“三次元的表情”。表情符號制作的平民化和大眾化,是蓬勃發展的網絡草根文化環境下的產物。
網絡表情符號作為網絡交際中對文字序列的輔助和重要補充,起著表達情感態度和創設語境氛圍的作用。網絡交際是現實交際在虛擬網絡上的映射,其背后的參與者依然是我們所處社會中的人。在實際的使用中,中國網友賦予了表情符號以新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形式、使用頻率、使用場合和不斷涌現創新的圖片(三次元)表情。從中折射出了中國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注重人情和禮儀的社會傳統,重視視覺信息的中國式交際及國內網絡文化的蓬勃發展等兼具歷史性與時代性的文化內涵。
注釋:
1.唐未平.試論網絡非語言交際[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0)
2.李峻.態勢語言地位論[J].求索,2001(2)
3.魯瑤,吳佳妮.網絡表情的傳播現狀及成因探究[J].經濟視角,2009(11)
4.梁燕碧.日本的網絡表情符號“顔文字”及其文化內涵[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4)
[1]梁燕碧.日本的網絡表情符號“顏文字”及其文化內涵[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4).
[2]魯瑤,吳佳妮.網絡表情的傳播現狀及成因探究[J].經濟視角,2009(11).
[3]唐未平.試論網絡非語言交際[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0).
[4]李峻.態勢語言地位論[J].求索,2001(02).
陳喬丹,碩士,學校: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