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紅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610065)
老子哲學中關于治國的方法論
文 紅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610065)
談及老子,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無為而治。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方法非常消極,根本不值得用于治國這樣的大業上,因此老子哲學中有很多關于治國的思想和方法并沒有受到重視,但實際上老子的很多治國思想和方法對于當今的社會有很大的借鑒價值。下文將選取老子哲學中的一些方法進行論說,將其與治國相結合,并聯系當今的社會現狀闡釋老子治國方法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
老子;治國;方法論
自國家出現以來,關于如何治理國家一直是一個熱點問題,中國古代哲學追求經世致用的最終歸宿也是“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的治國方法宏觀上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儒家“德治”、“禮治”的治國方法,第二種是法家“法治”的治國方法,第三種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治國方法。若說儒家的“德治”、“禮治”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其“性善論”的思想基礎上,法家的“法治”思想則是建立在其“性惡論”的思想基礎上,那么道家的“無為而治”則是對“天道自然”的思想的體認。儒家的“德治”“禮治”自傳統社會直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也一直在奉行,探討的論文也頗多。對于法家推崇的“法治”的治國方法,現在中國也在不斷加強法治建設,吸取的經驗建議也不少。對于道家的“無為而治”似乎就像老子的小國寡民一樣,只是一種理想社會,似乎脫離現實而沒有實踐的可能。實際上,老子的哲學思想中關于治國的方法論并不是幻想不切實際的,只是在之前人們還未意識到。今天,國家面臨著眾多的生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問題,環境更加復雜,問題也更多。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一部具有很強思辨性的哲學著作,一共有八十一章?!独献印返陌耸徽聝热菘梢杂们叭聛砀爬偨Y:第一章為“體道”,也是《老子》主要論述的第一部分內容即以“道”來解釋萬物的演變;第二章為“養身”,也是《老子》主要論述的第二部分內容即論述如何養身,如何達到圣人之道,達到能夠擔當治國大任的圣人所具有的品質;第三章為“安民”,也是《老子》主要論述的第三部分內容即論述治國之道,這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問題?!独献印穼τ谌绾沃螄姆椒ㄕ務擃H多,對今天治國方法有很多的指導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關于治國,老子重視領導人對自己修身的重視,并且領導人需做到推己及人直到用到治國的方法上去。本文將從《老子》中選取對現在社會有指導意義的方法論觀點,并結合當今的社會現實進行闡述。
老子的學說有“君人南面術”之稱,被認作是君王統治、治國的重要方略。這種治國方略是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立論基礎的。《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人將地作為依據, 地將天作為依據, 天將道作為依據, 道之法則是自然, 即“道”是根據事物自身的內在規律運動的。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而是一種事物的內在規律。在老子看來,最好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是順從“道”,順應自然。老子認為生態文明是一切政治行為、社會行為、經濟行為的行動準則,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該看其是否符合“道”、符合“自然”?!暗婪ㄗ匀弧钡摹胺ā笔切Х碌?、遵循的意思。因此遵循自然的規律,輔助
萬物保持自己本來的天性,不妄自干涉,減少人的活動痕跡和活動影響,使萬物自在得生長發展滅亡而不人為干涉,這便是老子的生態觀。因為只有人類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才能讓大自然和“道”來作為,不然就將干擾“自然”和“道”的正常運行。于是自古便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說法,老子認為一個國家的興旺程度與其順應自然的程度成正比。
現代科技不斷發展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如在交通上的快捷、食品的豐富和保質期延長,但是由于大家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如草場退化、土壤沙漠化、鹽堿化、沼澤化、濕地破壞、森林和湖泊面積急劇減少。這些都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沒有遵從自然規律導致的。為了防止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我們應當學習老子的“道法自然”,遵循生態的自然規律,合理地利用資源,不過度砍伐和排放。在自然界能夠自我恢復、自我平衡的限度內進行開發利用,爭取恢復到曾今的青山綠水。黨的十八大“建設生態文明”一章對資源節約提出了總體要求: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政府不過分追求政績和名利,使官員更重視人們生態財富的增加,將地區生態財富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這樣才能上行下效,百姓也開始重視生態保護,回歸內心的善良純真的天性。
道法自然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生態文明為第一性的思想觀念,我們需要做的便是無為而治。這一點在《淮南子?修務訓》中做了進一步解釋:“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私欲不得枉正術,循禮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用“無為”來治理國家,人們的所欲所求是不能損害天下人的利益的,應當按照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這樣也就不需要治理嚴苛的法律和規則來管理,人民各得其樂,社會秩序也安定,統治者看似無為而治,實際上正是順應了天道,道法自然,根據自然的規則來治理國家。
老子認為圣人的治國思想是以“關注民生”為基點的,圣人治國應當以身作則,以圣人的人格來師范天下。這一思想在《老子》二十二章中有詳細敘述: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治國者應當有正確的自我認識, 有圣人般自謙的德性。不自見、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 這些都是圣人自我謙卑的德性,以曲成全直,一彎腰實現鼎立,是“大道” 的表現, 也是老子民生思想的重要體現。并且老子認為居君位不能驕縱,治國者應該自稱孤、寡表示謙遜。百姓雖然地位更低,但是君王應該不與民相爭,至于百姓之后,這才是與民相處的正確方式。《老子》三十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碧幱诟咛幍木鲬搶⑵矫褡鳛樽约旱母?,高位是以低位作為基礎的,如同江海一樣, 善處低下的地位, 反能成百川眾流之王。《老子》四十九章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為百谷王。是以,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本鲗Π傩諔B度謙恭、不自恃英明高貴,老百姓才不會因此有壓迫感和厭惡感,才會心悅誠服地擁戴政權。談治國之道,自然是為了維護執政的權利的。
對于位居高位者的的謙恭態度,至今依舊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雖然公務員不再像之前那樣火熱,但是每年希望加入公務員行列的人依舊不在少數,即使面對公務員不再是鐵飯碗工資不再具有優勢這一些事實。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因為自古便有行政傲慢這一問題,行政傲慢指擁有國家行政資源的工作人員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表現出一種狂妄、冷漠、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對于這些政府服務,百姓常常有“門難進,面難看,事難辦”的說法,甚至“官府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之類的嘲諷。對于這一點,近年政府也有意識去調整修改,提出服務型政府,微笑服務等口號。對于這點,其實公職人員應該多學習老子提出的不自見、不自是、 不自伐、不自矜,不自我抬高身價,而本應就是群眾中的一份子,為群眾獻出一份力。中國共產黨很早便意識到群眾的重要性,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眾路線的又一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領導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但是真正地實現群眾路線,做到服務型政府仍需較多的思想觀念的轉換,強調公職人員的謙卑心態。
重視擁有是人之常情,但是老子更重視無。在《老子》第一章便說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據河上公的解釋,無名便是道,因為道是無形的,因此無名。道是根本,生成萬物。天地有形位、陰陽、柔剛,所以叫做“有名”。天地孕育萬物,是萬物得以成長,就像母親養育子女一樣,所以說“有名”是萬物志母。從這個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更重視無的地位,認為無才是最根本的。
在《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車是因為插軸的孔才有用,器皿是因為內里的空才有用,房子也是因為門窗和室內的中空才有室的作用。從而得出結論,實有的部分只是借利,虛無的部分才是真正有大用的。由小及大,從物質層面來窺探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這對治國方法也有很大的啟示。
正如有只是一時之利,物質文明也只是表象和借利罷了,真正可以長久振興國家的是精神文明建設。因此,重視無形的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健康的社會價值體系才是真正的興旺發達的良策?,F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是國民素質卻一直是一個大家熱議的話題,認為雖然大多數人都早已擺脫貧困問題,甚至教育的文化層次不斷提高,但是真正的國民素養卻并未得到提升。今年國家逐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它的發展需要物質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它的發展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國家對精神文明建設已經有充分認識,但是真正地實現精神文明的建設依舊任重道遠。
在我國古代的治國思想中,老子的治國方法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他謹遵自然規律,認為無為而治才是最好的治國方式。在治國方式中,我們多想到的是儒家的“德治”、“禮治”,法家的“法治”,其實從老子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高以下為基”的民本方式、無之用等無為而治的方法對現代社會的治理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和深遠影響。我們應當去粗取精,吸收其中對現在有實踐價值的方法來運用在治國的實踐當中去。只要我們不把它絕對化——不把它視為唯一的實踐方式, 而把它與能動主義方法結合起來, 就可以正確地處理各種實踐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M].中華書局,2006(1).
[2]張雙棣.淮南子校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3]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M].中華書局,2009(2).
[4]田耕滋.老子哲學的方法論意義[J].清華大學學報,1998,3(13)69-71.
[5]顏世安:論老子論道的政治謀略意義[J].南京大學學報,1997,4(4)20-27.
文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院 ,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