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 毅 方 明(通訊作者) (南華大學 421001)
衡陽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
糜 毅 方 明(通訊作者) (南華大學 42100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積淀傳承下來的民族思想精華、文化理念,其中蘊涵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與民族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價值是歷史傳承價值,如何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延續民族基因,高校學生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學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過程中,應認清現狀,找到有效的路徑,培養合格的非物質文化傳承者,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
近年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不斷地消失。如何保護與傳承這些人類文化的精髓,是社會與每位公民應有的責任;而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應是責無旁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中,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科學研究中、課堂上以及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等多方面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這既能夠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又培養了高素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接班人,形成一個良性的文化傳承體系。
衡陽雖然是一座普通的地級城市,但高校眾多,光本科院校就有四所,高校資源豐富;此外,衡陽及其周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是,衡陽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現狀不容樂觀。
一是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師資力量不足。從衡陽各高校的現狀來看,沒有哪所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方面有專門學科做支撐,受過此類專業教育的教師少,在職級待遇上也得不到保障,而且不少教師已轉向其他學科。即使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一般也是作為公共選修課,教學內容分散,不成體系,一般沒有完整的課程計劃,教學隨意性強。不過,衡陽各高校近年來在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方面一直在做努力。
二是衡陽各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中面臨的各種壓力。由于沒有開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衡陽各高校鮮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力宣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還處于衡陽高校的主流教育之外,學生就算想接觸也很難找到途徑。此外,傳統的口傳文化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已適應了書寫文化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甚至出現排斥、貶低情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根基隨著學校及學生無意識的冷落而逐漸消亡。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在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不斷增強。高校在教育過程中的規范化管理、系統化教學可以培養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專業化人才。此外,加強高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不但使民間傳統文化與民族思想精華融入到正統的高等教育中,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增強了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向心力,提高了大學生的文化品味與素養。
一是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品味與文化素養。一個人對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分析鑒賞能力能看出其文化品位和文化素養。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人文知識欠缺、精神生活匱乏,知識結構單一,整體文化素養較低。而非物質文化所蘊涵的仁愛思想、生活智慧、道德追求正是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在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品味與文化素養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
二是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當今時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大力沖擊,一些大學的民族情感和歷史使命感缺失,深究其中,其實是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文化內核認知的不足。而通過高校非物質文化教育,讓學生對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民族精神有透徹的了解,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是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有助于培養合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我們每位公民都有義務去傳承它,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迅速消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承人的缺乏。高校作為重要的教育傳承基地,未來的社會精英大多是高校培養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重任也必將會由高校承擔,高校系統化、專業化的培養機制也更有利于培養合格傳承人。只有有更多的傳承人,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一是提高大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提升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快樂的參與其中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相比其它專業課程,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有關課程的參與性和實踐性更強,如果課堂上講述和課外實踐搭配得當,理論實踐相結合,可以產生良好的效果。在課堂中,通過講解民間故事、觀看民俗展演影像資料等激起學生興趣,再通過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民眾生活中,采集民間故事、了解民俗文化,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同時,在校園內,積極鼓勵學生組織相關的社團,并給以大力支持,在一些重要的民俗節日中,開展主題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提升學生興趣。
二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體系。衡陽地處湖南南部,周邊有不少少數民族聚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集中,且有不少高校;高校之間可以通力合作,開展專業人才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體系。大力引進相關學科人才,適當提高教師待遇及降低準入門檻,同時把一些德才兼備的民間大師引入高校教育中,設置相關專業,招收學生,共同培養,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培養相關的傳承、保護、管理、研究等各層次專業人才。高校應當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任務,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其價值,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永續傳承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可持續發展的保證。要保持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高校在其中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應該加緊步伐,積極行動,培養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1]徐金龍.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2]申茂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及其實現途徑[J].教育文化論壇,2009(01).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01.
[4]邢衛紅.新時期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意義和對策探析[J].中國報業,2011(10).
作者信息:
糜毅(1988.03-),男,湖南靖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城市規劃。
方明(1979.07-)(通訊作者),男,湖南常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地域性景觀設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湖南省十三五規劃課題(XJK016BGD061)、2015年衡陽市社科聯立項課題(2015C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