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子欣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 610500)
西方宗教藝術之差別
——拜占庭宗教藝術與十七世紀巴洛克宗教藝術差異
樊子欣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 610500)
拜占庭宗教藝術和巴洛克宗教藝術同為宗教藝術但是其藝術手法表現方式差別很大,拜占庭宗教藝術建筑為主,雕塑基本上是空白,繪畫大部分以鑲嵌壁畫為主。巴洛克藝術則在建筑、繪畫、雕塑都有大量經典作品,這是與拜占庭藝術不同的。拜占庭鑲嵌畫大多數是彩色小石頭或玻璃拼成的,色彩艷麗主觀,不已現實實物為標準,對具體的圣經人物有固定的配色,標志性很強,如圣母瑪利亞用藍色,圣保羅用紫色等,在背景上往往采用金色的背景,產生一種金碧輝煌的效果。巴洛克藝術繪畫是布面油畫,色彩遵循自然主義。它所處時代已經是文藝復興之后,科學技術,人性得到解放,對真實世界的再現被推上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同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卡拉瓦喬就是一個現實主義大師。巴洛克藝術又區別純粹的現實主義,在這些思潮的影響和教會的需求下,更加追求運動感、激情、浪漫的視覺效果,這和拜占庭宗教繪畫有天壤之別。
拜占庭;巴洛克;宗教;藝術
拜占庭宗教鑲嵌畫《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隨從》公元574年的作品。查士丁尼大帝身穿紫紅色的長袍,長袍上的裝飾物閃閃發光,手上捧著寶盒。在他的左邊,有兩個穿著白底朱色長袍的貴族,身后跟著一群侍衛。右邊站著大主教馬克西米安和兩個助祭者。整幅鑲嵌畫沒有空間效果,每一個人都粘貼在一個平面上,無透視、體積。查士丁尼大帝的雙腳站在主教的后面而衣袍卻出現在主教的前面,人物比例被拉長,身體除了衣飾有小的區別之外,不同地位的人都有著分別統一的服裝。雖然身體雷同但是面部有著每個人的特點,看得出是按照真人所作的肖像。背景則用金色覆蓋,讓人產生圣神感。《伊諾納底烏斯的榮光》是意大利巴洛克大師波佐在羅馬桑迪涅亞喬教堂的天頂畫。這幅天頂畫有數百個人物,都是《圣經》傳說中的人物形象:歷代教主、天使、圣徒、瑪利亞、耶穌和上帝等。大多以躶體、半裸體展現。高空的最中心是伊諾納底烏斯背負十字架升入天國的景象。左側站在高空云端里的是基督形象,所有形象呈飛翔姿態。周圍云氣繚繞,衣披的色彩繽紛,使整個天頂顯得豁然開朗。騰飛的人物,深不見底的天國,飛騰的運動感讓人也腳步輕盈,仿佛也要飛向天國。視覺的震撼,宗教的力量得到很好的詮釋。與拜占庭的刻板,統一,理性完全不同,激情、浪漫、視覺游戲讓人真假難辨。
拜占庭宗教藝術由于對偶像崇拜的禁忌,拜占庭宗教幾乎沒有什么雕塑,但建筑成就十分明顯,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的標志性建筑。這時期的拜占庭建筑已經與建筑分道揚鑣了。圣索菲亞大教堂二次建成后,巨大的圓頂,恢弘的氣勢,使基督教東方教堂有了自己的特點。它不僅用作宗教儀式,還用作皇帝舉行重要國儀的場所。這座教堂內部裝飾燦爛奪目:墩子和墻上全部用彩色大理石貼面,有白、綠、黑、紅等顏色組成各種圖案。柱子大多是暗綠色,少數是深紅色;柱頭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鍍以金箔。柱頭、柱礎和柱身的交接線處,都以包金的銅箍鑲飾;穹頂和拱頂全用玻璃馬賽克作裝飾,以金色作底子,也有以少量藍色作底子的。地面上也用馬賽克鑲嵌成圖案,因而上下左右顯得金碧輝煌,色彩琳瑯滿目。
巴洛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著總要的地位,利用透視增加層次,拉大距離,體積感強烈;建筑柱子不規則排列,增強立面和空間的凹凸起伏和運動感;大量的運用雕塑裝飾建筑,追求視覺沖擊感,使建筑顯得氣勢宏大,壯觀。圣彼得大教堂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貝尼尼作為教庭的總設計師。此時的雕塑作品和中世紀宗教作品意義上有了一定的變化,人文主義的影響,雖然這些宗教作品描繪著宗教故事,但卻透露著人性。
拜占庭藝術和巴洛克藝術同樣都為宗教服務但手法表現方式卻不一樣。這樣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哲學等背景影響下,它們才有如此大的差異。
拜占庭宗教藝術之中的宗教藝術指的是基督教的兩大教派之一的“東正教”。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一分為二,西方歐洲各國則以天主教為主。自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以來,拜占庭就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它不同于西歐教會和王權的紛爭,它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社會體制。國王既是王權的最高領袖同時也賦有神權,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與古埃及法老有相似之處。而西歐各國國王往往沒有教皇更有權力和地位,或者與之一直處于拉鋸狀態,長久以來各種矛盾十分激化。而整個中世紀哲學稱之為“經院哲學”。顧名思義,也就是整個中世紀的歐洲哲學都是在基督教的統治之下,但是看起來與古希臘不同,其實也是一種消減過的傳承。拜占庭帝國相比于西歐各國,在中世紀避免了蠻族的入侵破壞,完好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被稱之為古羅馬的正統繼承,當基督教成為國教合法化之后,經院哲學在本質上吸取了大量的希臘哲學思想。由于在羅馬社會,大量的貴族依舊喜歡專研理性古希臘哲學,基督教為了獲得貴族和上層達官貴人的支持也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理性哲學體系,就產生了經院哲學。經院哲學的美學理念其實是對新柏拉圖主義的繼承,蒙上了一層神秘主義,把理式的概念換成了上帝,上帝世界的美才是真實而現實世界的美都是不真實的,美學理論的定調也就意味著整個宗教藝術的標準。
巴洛克宗教藝術盛期在17世紀,此時西歐已經經歷了文藝復興思潮,整個西歐文明得到極大的復興和發展,“人的發現”,人文主義運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馬丁?路德由圣經“義人必因信而得生”得出的理論來解釋他的“因信稱義”學說。這樣的改革對天主教統治給予極大的打擊,許多信徒紛紛離開傳統教堂,天主教的地位在文藝復興中慢慢地衰退。再加上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的物質條件也得到改善,人們對宗教的虔誠大不如從前。17世紀巴洛克宗教藝術大部分實際為宗教挽回信徒而產生。教會不惜花大價錢用昂貴的材料,修建巨大的教堂并且請貝尼尼這樣的大師雕刻絢麗奪目的宗教雕塑。17世紀,文藝復興的浪潮已經衰退,文藝中心移動到法國。這時期的思潮活躍,涌現出很多流派,巴洛克是貴族,教廷和富足的上層社會所支持,所以巴洛克宗教藝術浪漫、華麗、宏大、激情,有著震撼人心的效果,它與拜占庭宗教藝術不同的是,它強調視覺沖擊感,很表面的要引人入勝,不需要背后深層的寓意,只需要表面的氣勢和氛圍,給人假象,讓信徒回到落寞的教堂里,從新虔誠。不得不說17世紀西歐哲學走近近代哲學,主體性的覺醒,不僅關注自然科學也關注自我意識和本體的覺醒,這都是對傳統宗教哲學向背離的。巴洛克就是在這樣的文化宗教哲學背景下發展起來。
處于西方東部的拜占庭宗教藝術和處在西歐腹部的巴洛克宗教藝術,都冠以宗教藝術之名,但剖析開來卻大有不同。拜占庭藝術講述抽象圖案背后的天國,巴洛克宗教藝術用華麗浪漫的方式吸引信徒,前者精神苦修后者感官享樂,都服從于宗教,但宗教背景不同,作品方式和手法也很大區別,在藝術上給我們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沒有好于不好,誰更盛一籌,只有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人類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