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儒 (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 210000)
論文化消費的構成因素
趙鴻儒 (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 210000)
時代的發展使消費群體的消費對象日益多元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階級的變革,無產階級掌握了生產資料,也擁有了文化的支配權。人民大眾在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領域的需求得到極大滿足,據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1。因此,人們將消費目光投向了文化領域,作為人類提高自身需求的標志。面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文化消費品及文化產業鏈出現。
擁有文化支配權的階級都有享用文化消費品的權力。文化的消費者以年齡層次劃分,可以分年兒童、中青年及老年群體,就性別劃分,可以分為男性和女性,就職業劃分可以分為在校學生、固定職業者(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私企)、自由職業者、軍人及離退休人員等。不同的文化消費者的消費對象也是有差異的。比如,兒童的文化消費主要是書籍及音像制品、面向兒童的戲劇及影視作品。中青年的文化消費對象是最廣的,凡是與文化有關的消費品基本上都是他們的消費對象,他們也是最有購買能力的群體。老年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對象與中青年消費對象相比,除去了旅游過程中的文化消費品。文化消費群體的需求是由其自身的經濟實力決定的,但是穩定的文化消費者的選擇取向卻與文化產品的質量及宣傳力度有關。
與文化相關的產品基本上都成為了文化消費品。文化消費品包括書籍、音像制品、影視作品、文化創意產品及藝術收藏品。書籍是最早被作為文化消費的產品,無論是獲取知識還是作為休閑消遣用途,書籍的購買都是必不可少的。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使人類獲取書籍的方式和手段更加豐富,紙質書籍已經不是唯一的消費渠道,電子書的低成本和易得、便攜等優勢吸引了大量的消費人群。音像制品也由原來的碟片擴展到了更多的形式,電視的出現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類的審美場域。與其他文化消費品相比,新進入文化消費領域的文化創意產品和藝術收藏品有著強大的發展潛力。文化創意產品是隨著文化產業化的出現而產生的,主要包括民俗工藝品、藝術衍生品等文化內涵豐富的批量生產的產品。藝術收藏品除了博物館中由國家購買用于公益展覽的外,還有流傳于拍賣市場中的私人收藏品及當代藝術作品。藝術收藏品的消費者是財富實力雄厚的群體。就電影、電視藝術消費者而言,宣傳的力度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需求。因此,電影及電視劇演員參加各類綜藝節目、舉辦新聞發布會進行宣傳,在各大網站進行宣傳。一些藝術衍生品售賣者更是利用名人效應,請名人宣傳,增加知名度。博物館及美術館在一定意義上承擔了文化消費者的費用,使其免費獲得藝術消費品,尤其是高雅藝術消費品。藝術市場上流通的藝術收藏品不僅成為藝術愛好者的消費對象,甚至成了一些財富充裕者投資的對象,在房地產交易市場接近飽和的現實情況下,大量的財富流入藝術品市場,甚至出現了藝術品股票等新興的投資品種。
文化消費的產業鏈條分為三個部分,文化生產者、文化產品完成者、銷售者和消費者。文化的生產者既包括已故的文學家、藝術家,也有現當代藝術家、文化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文化產品完成者是指將文化生產者生產的文化作品全部或部分保留、部分改造并進行批量生產的群體,銷售者是將文化消費品售賣給消費者的人群。所以,文化生產者和文化產品制作者共同構成了文化生產產業鏈的上游,也是文化產業鏈的核心。銷售者與其他類消費品銷售者一致,都是以營利為目的,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所以,他們的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導向。隨之而來的就是文化產品的質量問題,文化產品完成者迎合市場需求,將大眾喜愛的作品進行推廣,不顧文化作品的真正價值,致使市場上流通的文化作品同質化嚴重。真正高價值的文化藝術品卻有可能被埋沒。
不同文化產品的營利渠道是不同的。繪畫作品的衍生品如畫冊、宣傳畫等可以直接售賣;影視作品則通過票房、衍生品的售賣及授權網頁播放等方式回收資本;文化創意產品通過直接售賣的方式;藝術收藏品則通過拍賣拍賣或畫廊售賣等方式。
文化消費者主要是通過小額購買的方式直接獲取文化消費品,如旅游過程中購買手工藝品,買票看電影,購買電影角色玩偶之類的衍生品,購買書籍等。藝術收藏品的交易則是成系統的交易構成,藝術家在藝術作品賣出后就把所有權轉移到買家手中,買家下次私人或通過拍賣行售賣藝術品獲得的資金自己所有。
就消費者而言,文化消費及其體驗和參與意識不強是文化消費中主要的問題,一些人受經濟收入少,多項開支中文化消費并不能成為主要支出對象,這種制約使消費者難以加大藝術消費投資,由于消費觀念的影響,多數受眾仍停留在被動消費的層次,缺乏體驗需求和主動;就生產者而言,雖然文化產品的種類多,但是質量不高,就難以激發消費熱情,加之藝術產品總量不高、品種單一、藝術作品觀念陳舊等影響,使文化消費品的形式和語言陳舊。就文化產品的售賣及提供者而言,藝術活動場所嚴重不足,場所布局不合理,新區建設場所不能跟上,致使場所陳舊,不適應新的藝術需求和體驗性需求。
文化消費是在物質消費滿足的同時而出現的精神消費品。精神消費的滿足應該提升大眾的審美能力及文化欣賞水平。文化作品從實用功能升級到審美功能后,一直具有教化意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作品的觀看本身就是一種儀式,眾多觀賞者要在膜拜文學家、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教化,從而獲得心靈的歸屬感,也就是說文化作品是人的心靈棲居的場所。
注釋:
1.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