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虹,梅 青
(1.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杭州 310003;2.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杭州 310003)
?
注意偏向訓練對改善高中生焦慮水平的作用
郭晨虹1,梅青2
(1.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杭州 310003;2.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杭州 310003)
摘要:通過檢驗高中生中高焦慮被試的注意偏向特點,并對66名高焦慮被試進行注意偏向訓練,結果發(fā)現(xiàn):(1)高焦慮被試經(jīng)過訓練之后,訓練組與安慰劑組在注意偏向得分上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但在SCARED焦慮量表得分上并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2)注意偏向與SCARED量表中分離焦慮維度的關聯(lián)較大,以分離焦慮為依據(jù)劃分高低焦慮被試時,兩組被試在注意偏向得分上差異接近顯著。(3)經(jīng)過訓練之后,訓練組在分離焦慮上有降低的趨勢。研究結果表明,負性情緒注意偏向有可能是產(chǎn)生焦慮的原因,注意偏向訓練對改善高中生焦慮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焦慮;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訓練;SCARED;點探測
1前言
最近研究指出,與非焦慮的個體相比,焦慮個體的注意力系統(tǒng)對于威脅刺激有一定的注意偏向。而且,這種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在焦慮疾病的產(chǎn)生和維持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高焦慮個體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者們已經(jīng)開始探索一些注意偏好的訓練程序,并著手嘗試提供一種治療焦慮的新方法(Amir et al.,2008;Songwei et al.,2008)。對非焦慮個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一定的訓練之后,他們的注意偏向會發(fā)生改變,同時,這樣的訓練對壓力易感性也會產(chǎn)生影響(MacLeod et al.,2002;Mathews & MacLeod,2002;Eldar et al.,2008)。對焦慮群體的研究表明,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訓練,讓焦慮人群的注意偏好從威脅性刺激轉移開之后,他們的焦慮水平會顯著降低(Amir et al.,2009;Hazen et al.,2009;Schmidt et al.,2009)。
注意偏向訓練也可以用作一種預防手段,針對那些即將面臨壓力環(huán)境的人,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這種環(huán)境中的壓力情況既可以是中等程度的(比如即將來臨的考試),也可以是非常嚴重的(比如即將參與戰(zhàn)斗的軍隊)。高中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尤其是高考壓力,能否成功應對考試壓力,一方面決定著中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另一方面也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還沒有研究探討這種注意偏向訓練程序對青少年是否有效,而青少年時期是從兒童成長為成人的關鍵時期,所以,本實驗以點探測程序為主要的實驗范式,以高一學生為被試,進行了為期一個學期的追蹤研究來探討青少年高焦慮人群的注意偏向,以及注意偏向訓練程序對改善焦慮癥狀的效果。
2實驗方法
2.1實驗設計
首先用焦慮量表在高一年級的學生中篩選出高焦慮和低焦慮的被試,并測量他們的注意偏向;之后,選擇高焦慮的被試作為訓練對象,進行注意偏向的訓練,參與訓練的被試分為訓練組和安慰劑組,在訓練前后進行焦慮得分與注意偏向的測試,也就是2(分組;訓練組,安慰劑組)X2(測量時間;訓練前測,訓練后測)的混合設計。
2.2被試
本實驗的被試均來自浙江省杭州市主城區(qū)的重點中學,前測有效被試為506名,年齡范圍在15-17周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6.26周歲,在比較了高焦慮組和低焦慮組的注意偏向之后,從高焦慮組被試中選取了87名被試參加注意偏向訓練,訓練組(44人)和安慰劑組(43人),這兩組在注意偏向和SCARED問卷得分上沒有顯著差異(t檢驗結果,注意偏向:t=0.26,p=0.978;SCARED問卷得分:t=0.391,p=0.697)。
2.3實驗材料
2.3.1問卷
在研究中,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來測定被試的焦慮狀況。
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是Birmaher編制的一種兒童焦慮癥狀的篩查表,用于評估兒童焦慮性障礙,可作為輔助臨床診斷、科研及流行病學調查的篩查工具。
2.3.2實驗程序

圖1 注意偏向檢測程序示意圖
研究延續(xù)了前人的做法,用標準的點探測實驗范式,來檢測被試的注意偏向,以及訓練被試的注意偏好。
在點探測任務當中,成對的人臉圖片,會出現(xiàn)在屏幕當中,圖片上下呈現(xiàn)。在N-N條件(中性-中性人臉)下,兩張人臉圖片都是中性情緒表情的人臉圖片,在N-T條件(中性-生氣人臉)下,兩張人臉圖片,一張為生氣表情的人臉圖片,一張為中性情緒表情的人臉圖片。圖片消失之后,會在之前兩張圖片中某一張圖片的位置,出現(xiàn)一個探測目標,探測目標是一個帶有方向的箭頭(“<”或“>”),箭頭朝左或者朝右,被試需要根據(jù)箭頭的方向,做出反應。箭頭朝左,按鼠標左鍵;箭頭朝右,按鼠標右鍵。實驗要求被試在保證正確的情況下,盡快地做出反應。
實驗程序共包括:注意偏向檢測程序、注意偏向訓練程序、注意偏向訓練控制程序。所有的程序均基于經(jīng)典的點探測任務范式。
這三個程序的不同之處在于,注意偏向程序檢測程序共120個試次,其中80個試次為中性人臉與生氣人臉配對,40個試次為中性人臉和中性人臉配對;訓練階段所用的兩個程序共160個試次,其中120個試次為中性人臉與生氣人臉配對,40個試次為中性人臉和中性人臉配對。在訓練階段程序中,每做40個試次,會有一個短暫的中斷,允許被試休息一段時間。
2.4實驗流程

圖2 整體實驗流程圖
整個實驗的實驗流程如圖2所示,首先,對高一年級大批量的被試進行焦慮量表的測試,篩選出高焦慮和低焦慮的被試,測量并比較其注意偏向的差異;之后,選出高焦慮的被試,邀請其參加注意偏向訓練,訓練共10期,每周訓練兩次,被試分為訓練組合安慰劑組,訓練組接受訓練程序的訓練,安慰劑組接受控制任務的訓練;訓練完畢之后,進行后測,重新測量這批被試的注意偏向和焦慮量表得分。
3實驗結果
3.1SCARED問卷的信效度
經(jīng)檢驗,SCARED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與SAS量表相關系數(shù)r=0.597,p<0.01;總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為0.904),可用于青少年施測。
3.2高低焦慮被試篩選
在參與前測的506名被試中,按照20%的比例,篩選了SCARED得分排名前101名和后101名的被試,即高焦慮被試和低焦慮被試,高低焦慮組的分組信息見下表。

表1 高低焦慮組SCARED值
經(jīng)檢驗,高焦慮組與低焦慮組在SCARED問卷量表總分上的差異顯著(t=34.733,p<0.001),分組有效。
3.3高焦慮被試的注意偏向特點
成對的人臉圖片呈現(xiàn)時,有的是生氣人臉配中性人臉的組合,有的是中性人臉配中性人臉的組合,在生氣人臉配中性人臉的條件(NT條件)下,探測點出現(xiàn)在中性人臉位置的反應時,減去出現(xiàn)在生氣人臉位置的反應時,即為注意偏向得分,高焦慮組偏向得分平均為0.75ms,標準差為15.90ms;低焦慮組偏向得分平均為-1.62ms,標準差為18.06ms。把高焦慮組的偏向得分,與低焦慮組的偏向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差異并不顯著,t=0.958,p=0.339。
之后,為了探究高焦慮組和低焦慮組注意偏向的特點,分別計算出他們在生氣人臉條件下的反應時,與中性人臉條件下的反應時,然后分別將二者進行比較。高焦慮組被試中性人臉條件下平均反應時為460.05ms,標準差為60.11ms;高焦慮組被試在威脅人臉條件下平均反應時為459.34ms,標準差為57.20ms。將二者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差異并不顯著,t=0.434,df=93,p=0.665.低焦慮組被試在中性人臉條件下平均反應時為448.02ms,標準差為53.52ms;威脅人臉條件下平均反應時為449.57ms,標準差為57.26ms。將二者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差異并不顯著,t=0.835,df=94,p=0.406。
3.4高分離焦慮的被試注意偏向特點
根據(jù)SCARED量表中各個維度的得分來劃分,分別選取前20%與后20%的被試作為高焦慮組與低焦慮組,并比較這兩組被試的注意偏向得分。當以分離焦慮(SP)維度為依據(jù)進行劃分時發(fā)現(xiàn),高焦慮組與低焦慮組在注意偏向得分上,差異邊緣顯著(t=1.867,p=0.063)。
兩組被試在SCARED總分上差異顯著(t=19.294,p<0.001),在分離焦慮這一維度上差異顯著(t=41.331,p<0.001),高焦慮組的量表得分均高于低焦慮組,分組有效。
3.5后測數(shù)據(jù)分析
訓練組和安慰劑組在后測SAS得分上,差異邊緣顯著,t=0.319,df=61,p=0.069。訓練組和安慰劑組在注意偏向得分上有顯著差異,t=2.667,df=57,p=0.010。其他內容,在訓練組和安慰劑組之間,差異并不顯著(p>0.05)。
3.6前測與后測的比較
對安慰劑組的前測和后測結果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安慰劑組前測與后測相比較,各種條件下反應速度均有所提升(p<0.01);除了反映速度提升之外,在其他項目上,并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或者有傾向于差異的趨勢。
之后,對訓練組的前測和后測的結果進行了比較,訓練組各種條件下的反應速度均比前測有了顯著提升(p<0.01)。除此之外,在SCARED量表里的分離焦慮維度(SP)中,后測得分比前測得分低,差異邊緣顯著(t=1.178,df=26,p=0.081),在學校焦慮維度(SH)中,后測得分比前測得分高,差異邊緣顯著(t=1.827,df=26,p=0.079),除此之外,在注意偏向bias得分,SCARED問卷的總分,以及SCARED問卷中軀體化/驚恐(PN)、廣泛性焦慮(GD)和社交恐懼(SC)上,并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
4討論
比較高低焦慮被試之間的注意偏向差異的結果表明,高焦慮被試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好,同時,二者之間的注意偏向得分上也沒有顯著的差異,這一結果與前人大多數(shù)的研究不相符。當以SCARED量表中的分離焦慮維度得分為依據(jù)篩選高焦慮和低焦慮被試時,高低焦慮被試注意偏向的差異邊緣顯著,這一結果可能與這些被試中部分為住校生有關,他們首次離開家庭,融入新的人際環(huán)境,而注意偏向訓練所研究的注意偏向范式的刺激是威脅性人臉,所以高分離焦慮的學生相比其他學生對這些威脅性刺激有更高的注意偏向。
實驗組和安慰劑組的訓練后測的數(shù)據(jù)顯示,兩組注意偏向得分上有顯著差異,表現(xiàn)出注意偏向訓練在改變注意偏向上的一定作用;但在SCARED量表得分和SCARED各個維度上,差異并不顯著,即沒有表現(xiàn)出訓練組在改善焦慮水平上的作用。隨后,對訓練組前測結果與后測結果相比較,SCARED量表總分與各維度得分均沒有顯著變化,但分離焦慮這一維度得分有降低的趨勢,差異邊緣顯著,說明注意訓練對降低這些學生的分離焦慮有一定的作用。
實際上,對負性情緒線索的注意偏向是否是形成焦慮的原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兩項研究直接探討了二者間的因果關系。MacLeod等人(2002)在一項研究中指出,通過改變非焦慮人群注意偏向的模式,可以影響他們在隨后遭遇的壓力事件中的情感反應。除訓練組和安慰劑組之外,他們增加了一個反向訓練組,即訓練被試把注意力投放到威脅刺激中,結果發(fā)現(xiàn),反向訓練組在面對壓力事件時,表現(xiàn)出更高程度的焦慮。Eldar,Ricon和Bar-Haim等人(2008)用7到12歲的兒童作為被試重復了他們的實驗,并得到相似的結果。另外有其他的研究,也從不同的角度證實了負性情緒線索注意偏向與焦慮形成之間的因果關系。
假如對負性情緒的注意偏向確實是形成焦慮的原因,則本實驗的結果雖與前人不同,但也合情合理。因為在前測時,這批高焦慮的被試并沒有表現(xiàn)出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好,那么這批被試表現(xiàn)出來的焦慮癥狀,很可能并不是由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好所導致的。訓練程序針對注意偏好進行糾正,并沒有針對他們形成焦慮的主要原因進行糾正,故而沒有表現(xiàn)出訓練程序在改善焦慮癥狀上的作用。當以分離焦慮為依據(jù)篩選被試的時候,高低焦慮被試在注意偏向得分上,差異邊緣顯著;而訓練結束之后,比較訓練組前測后測分離焦慮的差異時,差異邊緣顯著,分離焦慮得分有降低的趨勢。由此可以推測,對負性情緒的注意偏向有可能是產(chǎn)生分離焦慮的原因,而訓練程序改變了這一偏向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分離焦慮。
實際上,本實驗并非首次報告出注意偏向訓練對緩解焦慮癥狀沒有明顯效果的研究。檢索相關數(shù)據(jù)庫可知,至少有三項實驗室研究和三項互聯(lián)網(wǎng)遠程研究,同樣沒有表現(xiàn)出訓練組的優(yōu)勢。這些結果共同表明,雖然注意偏向訓練是一個改善焦慮癥狀的新興療法,但這一療法究竟適合什么樣的人群,改善焦慮的機制究竟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對注意偏向訓練在改善高中生焦慮水平作用的研究,并沒有直接得出注意偏向訓練改善焦慮癥狀的作用在青少年身上適用的證據(jù),但從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負性情緒的注意偏向與焦慮癥狀之間的因果關系。作為首次以青少年為被試探討注意偏向訓練效果的實驗,其研究結果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注意偏向訓練的適用人群和內部機制。
參考文獻
白露,馬慧,黃宇霞,羅躍嘉.(2005).中國情緒圖片系統(tǒng)的編制——在46名中國大學生中的試用.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719-722.
Amir,N.,Weber,G.,Beard,C.,Bomyea,J.,& Taylor,C.T.(2008).The effect of a single session atten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on response to a public-speaking challenge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17,860-868.
Amir,N.(2009).Atten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18,28-33.
Bunnell,B.E.,Beidel,D.C.,& Mesa,F(xiàn).(2013).A randomized trial of attention training for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Does attention training change social behavior?BehaviorTherapy,44,662-673.
Carlbring,P.,Apelstrand,M.,Sehlin,H.,Amir,N.,Rousseau,A.,Hofmann,S.,et al.(2012).Internet-delivered 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MCPsychiatry,12,66.
Neubauer,K.,von Auer,M.,Murray,E.,Petermann,F(xiàn).,Helbig-Lang,S.,& Gerlach,A.L.(2013).Internet-delivered attention modification training as a treatment for social phob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51,87-97.
Schmidt,N.B.,Richey,J.A.,Buckner,J.D.,& Timpano,K.R.(2009).Attention training for 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18,5-14.
A Research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ttention Training on Lowering the Anxiety Level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Guo Chenhong1,Mei Qing2
(1.Hang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Hangzhou 310003;2.Hangzhou High School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03)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ttention bias of adolescents by providing attention training techniques(ATT)to sixty-six adolescents highly susceptible to anxiety.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After training,the train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resented sharp differences in their attention bias score,but their differences are negligible on the SCARED chart.(2)Attention bias is linked to separation anxiety on the SCARED chart.When distinguishing levels of anxiety,based on separa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ine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ir attention bias score is close to being obvious.(3)After receiving training,the trained group’s separation anxiety tended to decrease.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cedures of training attention bias were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symptoms of anxiety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anxiety;attention bias;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eatment;SCARED;dot probe
*通訊作者:郭晨虹,E-mail:zhedaxiong@163.com。
中圖分類號:B8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6)03-02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