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芳敏,劉晗,毛奧,王召君
(1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2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
職業(yè)院校學生手機上網行為差異及對其社會化的影響
——基于湘西自治州5所職業(yè)院校的實證研究
龔芳敏1,2,劉晗1,2,毛奧1,王召君1
(1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2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以湘西自治州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法,對5所職業(yè)院校的89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手機上網時長、手機上網內容的現狀,并比較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學生在手機上網行為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手機上網差異對其社會化的影響。結果顯示:(1)就讀學校性質、年齡和月生活費等3個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學生在手機上網時長上有顯著性差異;除民族外,其他人口學特征不同的學生在手機上網內容上均有顯著性差異。(2)手機上網行為對學生的人際交往、知識習得、價值觀念和行為傾向等4個社會化指標均有顯著影響。手機上網已經成為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力量,其社會化環(huán)境由現實轉向虛擬,時間大大縮短,內容呈明顯的跨界性。
職業(yè)院校學生手機上網行為社會化虛擬進程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10
當前,手機上網已成為我國青少年日常獲取信息、交流溝通、休閑娛樂、了解社會、認知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對其學習與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已經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青少年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手機上網會對其社會化產生怎樣的影響,是筆者調查與分析的核心問題。筆者通過對我國青少年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職業(yè)院校學生的調查,分析其手機上網行為的差異及對其社會化的影響。
(一)人的社會化與青少年社會化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波普諾認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指“一個人獲得個性和學習社會或群體的各種習慣的過程”[1]。一般而言,社會化是指個體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獲得社會知識、適應社會規(guī)范、內化社會價值,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社會化并非一勞永逸,而是伴隨著個體生命的始終。國內學者鄭杭生從個體社會化歷史進程的視角,將人的社會化分為初次社會化(兒童期)、預期的社會化(青年期)、發(fā)展社會化(成人社會化)、逆向社會化(老年期)和再社會化[2]等五個階段。依此分期,青少年社會化涉及個體社會化的前三個主要時期,包含了個體社會化的大部分內容。美國學者R·哈維格斯特將人的社會化分為六個階段:幼兒期、兒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并認為前三個時期是人的社會化最為重要的時期[3]。
有學者指出,青少年社會化包括謀求獨立、確定自我、獲得性別角色、適應性成熟和學習適應成人社會等內容。這意味著在人進入青年期之后,社會化任務從孩童時期的次要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青少年需要掌握成人社會中的規(guī)則、積累起較豐富的社會經驗來滿足其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4]。趙紅妍認為,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化因素往往通過“認知(思想、知識水平、知覺和記憶)、行為(技能、天賦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覺與感情)等幾方面對青少年產生重大影響”[5]。從已有研究文獻來看,國內外學者都認同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影響到個體人格的形成、價值觀念的建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與水平的提高。在人的青少年階段,個體通過與社會的互動明晰其社會角色,構建自身的價值體系,明確其權利、責任和義務。而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和大眾媒介是影響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因素[6]。
(二)媒介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
手機上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屬于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這一研究范疇。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獨立和穩(wěn)定的價值觀,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每當一種新媒介誕生時,社會各界都非常擔心這種新媒介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當電影這種媒介出現時,人們開始關注電影對青少年的影響。美國佩恩基金會當年資助了許多學者進行電影與青少年成長關系的研究。研究發(fā)現,電影對青少年社會態(tài)度、認知、情感、道德、行為等都會產生影響。在電視進入千家萬戶之后,傳播學者格伯納自1967年起就對電視內容及其影響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培養(yǎng)理論”研究。研究發(fā)現,電視節(jié)目是引起青少年兒童暴力行為的社會因素之一,對青少年產生了“誘發(fā)效果”[7]。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很多研究者發(fā)現網絡所構建的虛擬社會使青少年社會化的方式發(fā)生了轉變,已突破了傳統(tǒng)社會化的限制,實現了以互聯網為主的網絡社會化。施泰貝格在其研究結論中指出:“對網絡時代的青少年而言,互聯網幾乎提供了認知、心理和行為發(fā)展所需的一切信息。”[8]手機出現后,由于其具有便攜、互動的特點,深受青少年喜愛,被稱為青少年“媒體的皮膚”。日本學者Ling、Pedeson和芬蘭學者Kamibeppu等人的研究發(fā)現,青少年通過使用手機上網來實現個人的獨立性、躲避成人的監(jiān)控,并增進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與認同。使用手機是此類人群中的身份象征。
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國內學者們開始關注大眾媒介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隨著網絡的出現,國內掀起了網絡對青少年影響的研究熱潮。學者陳俞霖通過研究發(fā)現,網絡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體現在網絡成為青少年心目中“信息獲得”和“人際交往”的新興渠道,促成了網絡同輩群體的產生。青少年能夠通過和網絡同輩的人際互動與交往,借由線上角色模擬與嘗試,提早認識并體驗到真實社會的面貌,從而實現其社會化[9]。徐向東認為網絡傳播是對青少年社會化傳統(tǒng)范式的消解,且呈現出網絡社會化的景觀[10]。
當代社會,手機已成為人們超越時空限制進行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手機上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深遠。汪青云等人在對青少年手機使用情況開展調查的基礎上,從青少年認知、行為及情感三個角度出發(fā),探析手機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11]。楊雪睿在2013年以對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進行的“中國大學生媒體接觸與消費行為調研”所得數據為基礎,對不同性別、年級及不同生源地的中國大學生手機上網使用現狀,及其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進行檢驗和分析。結果發(fā)現,手機上網時間較長的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的比例相對較大;手機上網以及對社交媒體的使用成為大學生形成“圈子”的重要途徑,并滿足了他們進行“個人整合”和“社會整合”的需要[12]。
(三)研究問題、對象與假設
綜上,國內外已有對青少年手機上網的研究主要關注的群體是大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甚至有些研究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群體代表整個青少年群體,忽略了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這一群體。職業(yè)院校學生是青少年中相對獨立的一個群體,他們雖然年齡和普通初中生、高中生相仿,但是其教育和成長環(huán)境跟初中生、高中生差別較大。他們大多是由于學業(yè)成績不理想或家庭條件貧困等原因選擇就讀職業(yè)院校。他們大多是寄宿生,遠離父母,加上職業(yè)院校沒有升學壓力,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與監(jiān)控也不如普通中學嚴格。而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相對于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年齡普遍偏小,自我管理能力與媒介素養(yǎng)都相對較弱。同時,他們又不像中學生那樣有父母和學校的嚴格監(jiān)管。因此,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拿起手機來上網。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對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的影響相對較弱,而手機網絡卻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決定其對身份的認同,影響其思想意識,左右其需求與欲望,甚至是樣板化其感知世界和未來發(fā)展的態(tài)勢。從這個角度來說,手機上網是影響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文獻的梳理,筆者的研究聚焦于兩個層面:一是在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群體內部,不同人口學特征的學生在上網時長、上網內容方面的差異;二是分析手機上網時長、手機上網內容對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的影響。本項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設包括:H1:人口學特征不同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時長有顯著差異;H2:人口學特征不同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內容有顯著差異;H3:手機上網時長不同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上網內容有顯著差異;H4:手機上網時長、手機上網內容的差異對職業(yè)院校青少年社會化影響有顯著差異。
(一)抽樣與樣本
調查抽樣總體為湘西自治州職業(yè)院校的青少年學生,抽樣采取多階段分層隨機法。第一階段抽樣單位為學校,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在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備案的職業(yè)院校中抽取5所職業(yè)院校。根據職業(yè)院校高年級學生已經離校實習,僅一、二年級學生在校的實際情況,故第二階段抽樣對象設定為一、二年級在校學生。進一步根據學校一、二年級在校學生規(guī)模,分為兩個層次:將一、二年級在校生數量不超過100人學校的在校生全部列入調查對象;對一、二年級在校生數量大于100人學校進行抽樣調查,單位設定為班級,對每個年級(不限專業(yè))采用抽簽法隨機抽取5個班級,共15個班級入選。最終確定調查對象為910人,發(fā)放問卷910份,回收有效問卷894份,應答率為98.2%。調查對象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表
(二)變量的設定及測量
1.自變量。自變量的設立主要從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和手機上網行為特征兩個維度來確定。(1)人口學變量。包括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的學歷層次、性別、年齡、民族、專業(yè)類別、月生活費及其就讀學校的辦學性質。(2)手機上網行為分兩個測量指標:手機上網時長和手機上網內容。根據國內對手機上網進行研究的通用時長分類標準,結合本次調查對象的具體特點,筆者將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每天手機上網時間分成30分鐘以內、30分鐘至1小時、1~4小時、4~6小時、6小時以上5個層次;通過詢問被調查對象“您用手機上網通常都做些什么”,要求被調查對象在聊天交友、搜索、玩游戲等9項內容中進行選擇。
2.因變量。社會化是本研究的因變量。學術界對社會化內容的界定和分類方式多種多樣,如有學者認為凡是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能力、行為方式、生活習慣、道德規(guī)范、政治態(tài)度等都應包含在社會化內容之中[13]。本研究將社會化內容分為四個方面:知識習得、社會交往、價值觀念、行為傾向。其中,知識習得是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的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知識與技能。社會交往是個體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水平、關系的現實狀態(tài),是個體社會化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價值觀念是指個體評價客觀事物與自身的重要性或社會意義所依據的各類價值、立場、觀念的總和。行為傾向有兩種類型:侵犯性行為傾向和親社會行為傾向。侵犯性行為是指有意傷害別人且不為社會規(guī)范所許可的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筆者通過對青少年上網行為差異的分析來揭示其對青年少年知識習得、社會交往、價值觀念、行為傾向等方面的影響。
(一)人口學特征與手機上網時長的關系
根據統(tǒng)計,894位調查對象都使用過手機上網,手機上網率達100%。調查對象在每個上網時長層次里的人數和所占比例見表2。

表2 湘西州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每天手機上網時長統(tǒng)計
“360互聯網安全中心”2014年發(fā)布的《“90后”移動互聯網調研報告》顯示,國內六成“90后”每天使用手機上網時間超過3個小時,本次調查結果與該報告發(fā)布的數據基本吻合。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發(fā)布的《第 3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的數據表明,2014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6.1小時[14],日均時長為3.73小時。本次調查對象中日均手機上網時間大于4小時,明顯超過全國網民日均上網時長的有375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41.9%。這說明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時間整體偏長,值得特別關注。
為進一步分析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時長的影響因素,本次調查以手機上網時長超過全國平均時長的整小時數4小時為分界線,將調查對象分為上網時長≤4小時/天與上網時長﹥4小時/天兩個組別,分析不同人口學特征與手機上網時長的關系(見表3)。

表3 人口學變量與手機上網時長的關系(n/%)
表3表明,兩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的人口學特征中,就讀學校性質(86.7%v81.6%、13.3%v18.4%,P<0.05)、年齡(11.4%v5.9%、77.6%v81.6%、11.0%v12.5%,P<0.05)、月生活費(32.2%v23.6%、38.4%v34.1%、17.7%v21.4%、11.7%v20.9%,P<0.001)在兩組不同上網時長的青少年學生中呈現顯著差異。
綜上,假設H1成立,即人口學特征不同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時長有顯著差異。
(二)人口學特征與手機上網內容的關系
本調查提出的研究假設認為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的人口學特征與其手機上網內容存在相關性,即人口學特征不同,上網內容會存在差異。本次調查將手機上網內容分成聊天交友、搜索、玩游戲、發(fā)微博、手機閱讀、購物、收發(fā)email、聽音樂看視頻和瀏覽新聞等9大類(人口學特征與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內容的關系見表4)。

表4 人口學變量與手機上網內容的關系
注:*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4顯示:(1)人口學特征中,不同辦學性質職業(yè)院校中的青少年學生在手機上網內容選擇上呈現顯著差異(P﹤0.05),民辦院校青少年學生使用手機上網聽音樂、看視頻方面比公辦職業(yè)院校學生高出7.8個百分點。不同學歷層次的青少年學生利用手機上網購物有顯著差異(P<0.001),大專生比中專生更喜歡購物,高出15個百分點。(2)性別對上網內容的選擇有顯著影響。男女生手機上網在搜索信息方面有顯著差異(P<0.001),女生相對于男生更會搜索,高出男生14.8個百分點;男女生利用手機上網玩游戲有顯著差異(P<0.01),男生更喜歡玩游戲,高出女生11.6個百分點;男女生利用手機上網購物有顯著差異(P<0.001),女生比男生更會選擇購物,高出男生20.2個百分點;男女生利用手機上網聽音樂、看視頻方面有顯著差異(P<0.01),女生比男生更喜歡聽音樂、看視頻,高出男生7.9個百分點。(3)年齡對青少年手機上網內容的選擇有顯著影響。具體表現為,不同年齡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利用手機上網聊天交友有顯著差異(P<0.05),年齡越大的學生越會選擇聊天交友作為手機上網的重要內容;不同年齡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玩游戲有顯著差異(P<0.05),年齡越小的人越會選擇玩游戲;不同年齡的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發(fā)微博有顯著差異(P<0.05),年齡越小的人越喜歡發(fā)微博。(4)專業(yè)類別對上網內容選擇有顯著影響。不同專業(yè)類別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聊天交友有顯著差異(P<0.01),理科、工科專業(yè)學生聊天交友高于文科學生;不同專業(yè)類別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搜索有顯著差異(P<0.01),文科、理科的學生相對于工科男生來說更會搜索,高出工科學生10多個百分點;不同專業(yè)類別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玩游戲有顯著差異(P<0.05),工科、理科學生相對于文科生來說更喜歡玩游戲;不同專業(yè)的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購物有顯著差異(P<0.001),文科、理科的學生比工科學生更喜歡購物。(5)月消費對上網內容選擇有顯著影響,不同月消費類型的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發(fā)微博有顯著差異(P<0.001),月消費越高的人越喜歡發(fā)微博。不同月消費類型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購物有顯著差異(P<0.001),月消費越高,手機上網購物的內容所占全部上網內容的比例就越高。月消費≥1000元與月消費少于500元的兩組青少年學生相比,前者比后者高出22個百分點。
綜上,假設H2成立,即人口學特征不同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上網內容有顯著差異。
(三)手機上網時長與上網內容的關系
本調查假設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的時長會影響手機上網內容的選擇。在考察調查對象手機上網時長與手機上網內容的關系時,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發(fā)布的全國網民日平均上網時間3.73小時為參考,以4小時為分界線,將小于等于4小時的受訪者分成一組,將大于4小時受訪者分成一組。手機上網的時長與手機上網內容的關系如表5所示。
表5表明,日均手機上網4小時以內與4小時以上的兩個組在聊天交友方面有顯著差異(P<0.05),4小時以上組在聊天交友方面的占比要高于4小時以內組;不同上網時長的青少年 利用手機上網玩游戲有顯著差異(P<0.001),上網時間越長的青少年學生玩游戲的時間就越長, 4小時以上組要高于4小時及以下組12個百分點;不同上網時長的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發(fā)微博有顯著差異(P<0.001),上網時間越長的人越喜歡發(fā)微博;上網時長跟青少年利用手機上網閱讀有顯著差異(P<0.01),上網時間越長的人越喜歡手機閱讀。

表5 手機上網時長與手機上網內容的關系
注:*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綜上,假設H3成立,即上網時長不同的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上網內容有顯著差異。
(四)手機上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
1.對青少年人際交往的影響。表6模型1中的數據表明,聊天交友、玩游戲、發(fā)微博、手機閱讀共解釋了青少年社會化的15.8%。各偏回歸系數的t檢驗也達到顯著狀態(tài)(P<0.05),驗證了人口學變量、手機上網內容與青少年人際交往存在強線性相關。回歸檢驗結果表明,青少年人際交往受到各變量,包括聊天交友、玩游戲、發(fā)微博、手機閱讀等方面比較顯著的影響。其中,手機閱讀是負影響,不利于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手機上網時長對青少年人際交往無顯著影響。
2.對青少年知識習得的影響。表6模型2中的數據表明,玩游戲、瀏覽新聞、搜索共解釋了青少年社會化的17.3%。各偏回歸系數的t檢驗也達到顯著(P<0.05),驗證了手機上網內容與青少年社會化中的知識習得存在強線性相關。回歸檢驗結果表明,青少年社會化中的知識習得方面受到手機上網內容,如玩游戲、瀏覽新聞、搜索等比較顯著的影響。其中,玩游戲是負影響,不利于青少年的知識習得。手機上網時長對青少年的知識習得無顯著影響。
3.對青少年價值觀念的影響。表6模型3中的數據表明:手機閱讀、瀏覽新聞、購物共解釋了青少年社會化的16.5%。各偏回歸系數的t檢驗也達到顯著狀態(tài)(P<0.05),驗證了手機上網內容與青少年社會化中的價值觀念存在強線性相關。回歸檢驗結果表明,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受手機上網中的手機閱讀、瀏覽新聞、購物等方面比較顯著的影響。因此,手機上網中的手機閱讀、瀏覽新聞、購物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有顯著影響。其中,手機閱讀和購物是負影響,不利于青少年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手機上網時長對青少年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無顯著影響。
4.對青少年行為傾向的影響。表6模型4中的數據表明:玩游戲、手機上網時長共解釋了青少年社會化的18.4%。各偏回歸系數的t檢驗也達到顯著狀態(tài)(P<0.05),驗證了手機上網內容與青少年的行為傾向存在強線性相關。回歸檢驗結果表明,青少年的行為傾向受到手機上網玩游戲、上網時長等方面比較顯著的影響,不利于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表6 手機上網各變量對青少年社會化影響的多元回歸分析
注:* 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盡管學界關于媒介對青少年的影響已有諸多探討,但對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缺乏應有的重視和關注,忽略了這一群體媒介接觸與使用的特殊性。少數研究者注意到了這一群體使用手機媒體的特殊性,但研究視角過于寬泛,缺乏細致的實證調查與數據分析,導致要么視職業(yè)院校學生新媒介使用與接觸問題為洪水猛獸,要么過于樂觀而忽視問題的普遍存在。本次調查通過統(tǒng)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人口學變量對職業(yè)院校青少年手機上網行為有顯著影響。調查發(fā)現,人口學特征中就讀學校性質、年齡、月生活費等方面對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時長有顯著影響;人口學特征中就讀院校的辦學性質、學歷層次、性別、年齡、專業(yè)類別、月消費等方面對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內容有顯著影響。從人口學變量來看,青少年的民族身份變量對手機上網內容沒有顯著關系;從上網內容來看,手機閱讀、收發(fā)email、瀏覽新聞等方面受人口學變量的影響不顯著,不存在顯著關系;在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手機上網時長影響上網內容的選擇方面,聊天交友、玩游戲、發(fā)微博、手機閱讀與手機上網時長呈正相關關系,其他手機上網內容與手機上網時長關聯度不顯著。
第二,手機上網成為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的主要渠道。在傳統(tǒng)社會,青少年社會化的主導力量主要是家庭與學校。隨著信息科技的發(fā)展,網絡社會的出現,青少年社會化的方式與路徑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家庭、學校在青少年社會化中的作用正逐步減弱,網絡對于青少年社會化的作用在不斷增強。本次調查的對象——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這一群體更為特殊,同普通初高中生在學習任務、學習環(huán)境上有顯著差異;就讀學校的管理方式也大不一樣,且大多數遠離父母,家庭與學校對這一特殊群體社會化的影響相對較弱。本次調查對象使用手機上網率為100%,且手機上網時間普遍較長,手機上網對其人際交往、知識習得、價值觀念和行為傾向等方面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第三,手機上網使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環(huán)境從現實轉向虛擬。傳統(tǒng)社會青少年的社會化主要是在現實社會環(huán)境中完成的,即通過青少年與現實社會的互動來獲得對社會的理解與認知,熟悉各種社會規(guī)范,正確理解自我社會身份與角色,形成適應社會和發(fā)展自我的能力。由于手機上網已經成為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其社會化過程從與現實社會的互動轉變?yōu)榕c網絡虛擬社會的互動。手機上網提供了青少年參與社會的表面化感覺,但畢竟與現實世界不同,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的對社會的理解、認知常常會與現實世界發(fā)生沖突,這對青少年適應現實社會非常不利。手機閱讀對青少年的人際交往產生負向影響,意味著一味地沉浸在虛擬世界中,不愿意和現實中的人交往,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構成了障礙。
第四,手機上網使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社會化內容越界,時間大大縮短。在傳統(tǒng)社會,青少年社會化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且每一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都相對清晰,界限也比較明顯,即青少年學習成人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規(guī)范與其生理、心理成長狀態(tài)基本相適應,呈現出較強的遞進性。手機上網極大地改變了這一切,使職業(yè)院校青少年學生異常容易和便捷地獲得傳統(tǒng)社會所不能接觸到的各種信息,包括各種與其年齡階段不相適應的性、暴力、色情及社會潛規(guī)則、陰暗面等方面的信息,“越界”現象加劇。傳統(tǒng)社會中青少年社會化需要一個漫長的時期,而在手機提供的網絡世界里卻可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同樣的社會化內涵。因此,手機上網加速了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
[1][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26.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
[3]張文宏.美國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論青少年社會化[J]. 道德與文明,1993(3):23.
[4]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2.
[5]趙紅研.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研究[D]. 沈陽: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1:16.
[6]心理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心理學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415.
[7]郭鎮(zhèn)之.喬治·格伯納及其“電視教養(yǎng)”理論和“文化指標”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6(1):48-50.
[8]Steinberg,U. “The rise of the electronic individul:a study of how young swedish teenager use and perceive interne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1999:113-133.
[9]試述網絡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EB/OL].http://ojs.globalmissiology.org/index.php/Chinese_t/article/viewFile/531/1325.
[10]許向東.網絡傳播對我國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國際新聞界,2007(7):66-77.
[11]汪青云,陳靚.手機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J].新聞知識,2012(7):32.
[12]楊雪睿.中國大學生手機上網現狀及其對其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研究[J].現代傳播,2014(8):12.
[13]李遠煦.電視媒介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11.
[1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015)[R].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P020150203548852631921.pdf.2015-11-17:37.
(責任編輯:劉新才)
The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of Adolescent Students’ Mobile Internet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m on Socialization——A Study Based on Five Vocational Schools in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GONG Fangmin1,2,LIU Han1,2,MAO Ao1,WANG Zhaojun1
(1College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China;2College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China)
Taking adolescent students in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used 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894 students of 5 vocational schoo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 time and content of the student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in the behavior of mobile Interne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analysis of mobile Internet to them on socialization influence. Two results were found, first, the nature of the school, age and monthly cost of living, such as three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of mobile Internet;In addition to the nation, ot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udents in the mobile Internet conten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econd, the behavior of mobile Internet to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value idea and behavior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four social indicators. Survey results reflected 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adolescent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he socialization environment from the reality to the virtual; socialization time was shortened, the socialization of content showed a clear cross-border natur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ehavior of mobile Internet; socialization;virtualization;process
2016-02-29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武陵山片區(qū)大學生新媒體使用與健康風險認知研究”(項目編號:XJK015BXL002);吉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民族地區(qū)大學生網絡沉迷的影響因素與網絡素養(yǎng)教育機制的優(yōu)化研究”(項目編號:JSUSZ201507)。
龔芳敏(1981-),女,湖南張家界人,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傳播學。劉晗(1976-),男,湖南祁陽人,博士,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研究方向:媒介理論、高等教育管理。毛奧(1993-),女,湖南沅陵人,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王召君(1994-),女,湖北崇陽人,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手機與新媒體。
G455
A
1005-5843(2016)06-00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