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小民
(河北省遷安市太平莊鄉田莊營完全小學,河北遷安064400)
?
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但小民
(河北省遷安市太平莊鄉田莊營完全小學,河北遷安064400)
摘要:科學課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科學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入科學本質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導入環節,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自主去發現,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讓學生參與到探究中來,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主動探究;導入;情境;實踐活動
科學課程的核心是科學探究,探究是學生的主體活動,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自主探究性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全過程,將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寓于科學探究活動中,這樣才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培養技能,鍛煉能力的目標。在新課改下科學課教學要改變以講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去探究,讓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探索者與研究者,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如何來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呢?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幾點見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繁重的,無法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學生又如何能開展主動探究呢?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以新穎巧妙的導入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動機。
1.懸念導入。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正是推動學生主動探索的內在動力。為此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問題,制造認知懸念,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對新知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學習“動物與天敵的自然平衡”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以前在美國西南部的山里有許多的鹿與狼,數量一直變化不大。但是一些人目睹了狼群咬殺小鹿,就發起了一場滅狼運動,以保護小鹿。但令人們驚訝的是滅狼后鹿的數量不僅沒有增加相反還明顯地減少了。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
2.生活導入。科學課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重視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來引入新知的學習,以熟悉的生活拉近學生與學科的距離,增強教學的真實性與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學習日食時,我們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中看到太陽由圓到缺又由缺到圓的現象,以熟悉的生活來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實驗導入。科學課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新鮮奇妙的實驗現象更能引發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這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如在學習“空氣的成分”時,讓學生思考蠟燭能否在空氣中燃燒?學生答道能。那么能否在水中燃燒?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不能。接著告訴學生;我有辦法讓蠟燭在水下燃燒。然后進行演示實驗:將燃燒的蠟燭粘在玻璃片,在上面罩上一個玻璃杯然后放入水中,蠟燭依舊燃燒。這樣直觀的演示實驗中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矛盾,學生自然就會心有困惑:蠟燭為什么會在水中燃燒呢?由此引發學生積極的探究。
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即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與探索者,這種心理需求在兒童的世界更為強烈。可以說學生雖小,但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究本能,激勵著學生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引領學生去發現、去創造。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去引領學生去發現。如在學習“哪杯水更熱”時,我為學生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在兩個一模一樣的杯子中放入同樣多、但溫差很小(在2度以內)的熱水。然后讓學生來觀察這兩杯水,走上講臺來摸一摸杯子的外壁,來認真體會與感受這兩杯水有何不同?這樣學生通過觀察與觸摸,總結出:這兩杯水都是熱水,溫度不一樣。那么哪杯水的溫度高,哪杯水的溫度低呢?對此學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產生了分歧,學生自然就會心中產生困惑,產生強烈的探究動機。此時教師就可因勢導入引導學生來探究哪杯水的溫度高些。這樣就可以將學生的思維點轉移到對實驗體驗結果的探究上來,有的學生提出再次用手來觸摸來感覺;有的提出和溫度計來測量等,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學生的方法不盡相同,這些不同自然會再次引發學生之間的爭執,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學生通過分析總結出用手摸,觀察熱氣等存在一定的誤差,只有用溫度計測量才是最準確、最安全、最科學的。在這樣的教學中不再是教師一味的講解與灌輸,而是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挖掘教學中的發現因素,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以引領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探究。
新課改非常重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習的樂趣,自然就可以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探究動機與探究熱情,在探究中體驗成功與失敗、困難與挫折、質疑與挑戰,這樣才能真切地體驗探究,學會科學探究;同時手腦并用,更能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實踐應用,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獲取情感體驗與認知升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自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寬廣的生活空間來展開主動而深入的實驗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失敗中感受科學探究的不容易,激勵學生再接再厲,以更大的熱情展開更主動的探究。如學習了《有趣的不倒翁》后,我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生活中合適的材料來制作一個不倒翁。學生參與創作的積極性非常高,其個性與創造潛能得以充分展現,有的學生在玻璃瓶底部安裝重螺母,有的學生用泡沫雕刻,再在其底部安裝螺母,有的學生用燈泡等,學生的作品個性十足,創意十足。在親自制作中體會到了操作的樂趣、探究的樂趣、實踐的樂趣,這樣更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鄭中凡.淺談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J].讀與寫,2015(5).
[2]舒華麗.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考試周刊,2014(58).
[責任編輯張翼翔]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5-01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5.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