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四蘭
MOOC環境下地方高校教師教學素養發展策略
易四蘭
(宜春學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順應教育技術和“互聯網+”發展趨勢,地方高校教師如何運用MOOC網絡教學環境促進教師教學改革,提升教學素養。本文主要從MOOC網絡教學的發展與影響,MOOC對地方高校教學改革的影響,分析MOOC環境內下地方高校教師教學素養的發展策略。
MOOC;網絡教學;教學改革;教學素養
MOOC(網絡公開課)是2007年以來興起的網絡教學模式,通過將課程錄像,課件及教學參考資料上傳網絡,學生自主選擇,進行在線交互學習。MOOC多以網絡公司開辟網絡平臺,與各大院校合作,推出網絡免費課程供學生選修。國外早在2007年設立大型開放式網絡課,并取得良好成效。自2012年以來,MOOC教學席卷中國,國外MOOC教學課程也吸引了不少大陸學生。2013年清華大學正式加盟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成立的EDX所提供的免費開放課程,成為edX的首批亞洲高校成員之一,選擇4門課程上線,面向全球開放。并依據清華教學特色、針對學生特點進行了再次開發。借助加入edX在線教育平臺這一契機,清華大學將全面推動課程教學改革,作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試點,清華近期將開發30門新一代在線課程。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相繼簽約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兩名計算機科學教授創辦的“MOOC”平臺Coursera,同年,果殼網旗下MOOC學院成為最大的中文MOOC學習社區,收錄了國內外1500多門各大MOOC平臺上的課程。有50萬學習者在這里點評課程、分享筆記、討論交流。
國內現已建立多家MOOC平臺,有中國人大、北大、清華、中山大學等MOOC平臺,汲取了國內各大院校的優秀MOOC課程,對中國大學較為封閉的教學模式和學籍管理模式,對中國大學教育現狀改革均有著一定現實意義。MOOC教學是一種高端的知識交換,它適用于學生選修學習,也適用于專家培訓,學科交流等,網絡課堂由于自身可調節時間表,對改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
MOOC課程教學應用帶來新的教育模式,影響著傳統教育的發展和變革,同時也給傳統教師的教學及地位等方面帶來諸多影響。在中國的MOOC學習者主要分布在一線城市和教育發達城市,學生的比例較大,而相對于一線城市和教育發達城市而言,地方性高校作為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國家輸送各類高級人才的重任,對社會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性高校教學多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
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
傳統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體,學習時間長,一堂課40min,往往學生能集中精力學習的時間為10~15min,學習效率得到制約。學生的參與度低,教師難以掌握學生學習的進度及學習情況,同時,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答疑解惑,學習效果不顯著。只能以考試、測試等形式來體現,而分數往往難以體現個體素質發展。教學資源有限,各校師資與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學習效率。
MOOC網絡教學模式的特點:
MOOC課程整合多種網絡工具和多種數字化資源,突破傳統課程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受傳統課程人數限制,依托互聯網,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均可學到國內外著名高校課程,學習的參與性強,對某一主題的討論時間和深度不限,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方便學生反復學習和對知識點的鞏固。MOOC網絡課程存在以上優勢,但也要求學習者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按時完成課程學習內容,因此往往報名注冊學習某一門課程的人數很多,而實際學完的人卻很少,對教學效果的難以把控。因此在MOOC課程教學設計方面,需要加入大量的互動設計、小組合作、情境討論、線上測試、考試等,通過獲取一定的學分、結業證書等形式以達到學習效果。
傳統課堂和在線學習,在學習場景、教學環境上不同,但教師從教學課程內容到教學設計,都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教學規律,在線學習對學習體驗更深入。在傳統課堂上,由于教學節奏快,單位知識量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同。而在線學習,每一個知識點的講解非常細致,有問題可以通過論壇提問解決,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可以隨時暫停反復看,可以針對自己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的培養方案進行課程設計,個性化強。
MOOC課程為地方性高校傳統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對地方高校教學改革起推動作用。
(1)為教師提供教學參考。通過MOOC在線課程,教師可以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思路、教學方法等,學習別人的長處,用于自身的教學。
(2)為學生提供學習參考。通過MOOC在線課程,學生可以事先作好預習,對知識點有個全面了解,做相關習題檢查自己的預習。在課堂上,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
(3)為學習者提供復習鞏固平臺。在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通過MOOC在線課程講解、習題、主題討論、測試等對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具有一定的連續性。
(4)教師通過MOOC教學平臺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知識點的講解更有針對性,重點突出,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MOOC不是將傳統的課堂簡單的搬到線上,而是要由優秀老師和專業創作團隊共同為在線學習重新設計課堂。通過課程選題、課程規劃、知識點設計、課程設計、課程拍攝、后期制作、輔助資料制作、課程上線等一系統工作來完成。例如一本十個單元的課程,前期制作到投入上線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MOOC課程制作團隊中,需要有老師、助教、學生、拍攝團隊等相互配合。MOOC課程制作雖然耗時耗力,制作團隊龐大,從運營成本比較,傳統課堂一個大學教授為十幾個學生講課,整個社會為他付出成本,面授的成本將越來越高。而MOOC在線課程學習可以極大地縮短學習時間,節約很多的資源。覆蓋人群廣,互聯網讓社會資源和效益最大化,而且可以繼續迭代,付出的社會成本與收益成正比。很多高?;フJ學分后,就會出現初高中就可以讀大學的課程、兩年完成大學課程、在職人員可以自由學習,不受限制等情況。
MOOC給教師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優秀的老師能錄制出在線課程,更多的老師會面臨淘汰。面對MOOC網絡教學,教師應做好角色、知識、技能等各項準備。
3.1 轉變觀念、轉換角色
在MOOC環境下,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進一步認識信息技術在課堂運用上的作用,與傳統模式相比的長處與優勢,自我嘗試,自我感覺,以達到認同感。例如我們在傳統課堂上學習一門MOOC課程,MOOC課程的知識點講解清晰明確,再配上習題與討論,學生完全可以消化鞏固,那么在課堂上的教師是不是已無用武之地呢?這時候,教師可以針對課程的某個知識點,提出一個主題進行討論,如果是工程技術課,可以提出這個知識結果的怎么實現的。從而積極地促進傳統課堂與在線網絡課堂的融合,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式教學、知識的更新、注重學生成長的“解惑”,起引導作用,完成角色的轉換。
MOOC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光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和經驗,能夠站在理論的高度指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習MOOC的成功經驗,在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的教學體系中,真正起到導師的作用。
3.2 提升自身信息素養
(1)培養教師的信息素養態度。一種觀念的改變,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因素促成,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推廣,使教師感覺信息技術能夠給學生的學習提高興趣,能夠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些效果的影響下,會引導教師積極地去關注信息技術、探索信息技術,進一步運用相關信息媒介、手段和方法,主動發現、接受、使用、總結、提高,達到對新技術的服從、同化和內化過程,高等院校信息素養的推廣和普及就是要達到高校教師態度的內化階段。高校教師要有主動獲得信息素養的欲望,有這方面的心理需求,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
(2)提升自身信息素養能力。信息素養的能力養成與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技術,MOOC教學建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有比較高的要求,在教育技術廣泛普及的今天,除極少部分教師由于專業或年齡或技術條件等因素了解甚少,絕大部分教師已從傳統課堂中走出來,利用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微博等交互平臺,將本專業與信息系統相整合來完成自身的教學,達到了良好的效果。MOOC教學的學習者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發達城市,這對于地方性高校的教師而言,可能沒有自身制作的可以上線的MOOC課程,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工具,通過MOOC專業平臺,了解學習MOOC課程制作的過程,先進經驗方法,從而指導自己,為下一步開展MOOC課程作準備。
(3)提升自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理論知識可以根據教師個體能力通過培訓或自學獲得,而信息技術用能力,不光有理論層次的能力,還包括技術能力。技術能力要經過反復操作印證,只有真正掌握了應用的方法,才能把技術運用到課堂上,促進實踐教學。
3.3 創新教學模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順應教育技術和“互聯網+”發展趨勢,要充分運用MOOC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要將討論式學習、探索式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協作學習等模式引入傳統課堂,改變教學方案,采用傳統課堂與網絡課程相結合等方式。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原有灌輸式教學,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模式轉變為主動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建構能力,開辟興趣課堂,促進綜合發展和個性發展。MOOC教學信息量大,教學高效,但缺乏現實場景教學,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積極探索課堂內容的討論與形式,完善課內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形成更為完善的教學體系,評價體系和實踐體系。
3.4 增強自身教學特色
教師根據學校培養人才的宗旨、學科專業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形成適合自身的教學特色。要不斷學習,讓自己的學科內容知識更趨多元化、綜合化和前沿化。要充分掌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各種功能,靈活運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情境創設、分組討論、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教學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匯聚式、發散式、批判式思維等創造性思維品質,讓每一個接受教育者都獲得近乎完美的學習體驗和愉悅感受,獲得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與熱情,成就自己的人生夢想。
課題項目:宜春市社科研究“十二五”(2015年)立項課題成果。
[1]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09).
[2]陳金梅.論地方性大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傳承,2010(21).
[3]石冬凌.MOOC對教學帶來的思考和啟示[J].計算機教育,2014(09).
[4]陳 希,高 淼.MOOC課程模式及其對高校的影響[J].軟件導刊,2014(01).
G647
A
1004-7344(2016)27-0040-02
2016-9-7
易四蘭,女,教師,實驗師,從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