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菲律賓特派記者 張逸倩
“這原本是一樁鮮為人知的案件,被提交給一個不起眼的仲裁庭”,有外媒如此評論菲律賓單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但該案產生的反響不小,原因是這場由菲前政府導演的鬧劇背后,有一些域外國家推波助瀾。不久前,菲新總統杜特爾特表示,如果判決結果對菲方有利,將尋求與中國對話。在所謂的仲裁案結果出爐前,《環球時報》記者趕到了馬尼拉。
仲裁前夕的馬尼拉街頭靜悄悄。這和記者兩個月前看到的截然不同。當時正值大選,街上到處是橫幅和海報,人們處在興奮和狂熱中,許多人戴著刻有“杜特爾特”的手環,還有人主動和記者攀談選舉事宜。
12日,在著名的黎剎公園、“中國城”等地標,在馬尼拉老城區,《環球時報》記者沒看見游行或有關仲裁案的宣傳。在坐出租車或街上遇到菲律賓人時,《環球時報》記者總會向他們詢問是否知道南海仲裁案。記者發現,大部分民眾對仲裁會有什么結果沒有表現出特別的熱情和關注。一名出租車司機倒是說,他知道這個案子,也很關心,并贊同政府的立場,但不知道哪天出結果,也不會去看電視直播。他補充說,不管怎樣,不希望中菲交惡,“現在很多中國游客來菲律賓玩,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但暗流涌動。11日,在中國駐菲大使館前,一群菲律賓人進行抗議。當地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些抗議者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人。
有當地華人表示,由于前任政府非常腐敗,菲律賓的基礎設施建設做得不好,加上貧富差距很大,造成許多菲律賓人對政府不信任,不會為了國家或政府的利益出門抗議游行。
不同于民間的這種氛圍,菲律賓GNN電視臺的華裔主持人張興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幾個月,菲律賓報紙上有關仲裁案的報道越來越多。“至少有兩個月,菲律賓主流媒體經常在頭版上放美國航母照片,還有美國智庫如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等接受媒體采訪。”
與此同時,菲律賓一些支持雙邊會談的學者和人士,也發出更大聲音告訴民眾與中國合作的好處。“之前一些反對會談的人出來說,菲律賓和中國曾經有過50個會談,但沒達成什么一致結果。現在有人出來說哪有50個?菲律賓和中國連一次關于領土的會談都沒有過。”張興萬說。
12日下午6時,即仲裁結果出爐1小時后,菲律賓最高法院召開了簡短的新聞發布會。《環球時報》記者提前半小時抵達法院,看到已經有十幾家外國媒體記者在等候。等待期間,一名菲律賓記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支持菲律賓的立場,因為他是菲律賓人。但他認為菲中兩國不應該因為裁決而停止會談,應該共同努力去解決爭端。《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法院門外,沒有人聚集,甚至沒有一名行人駐足。
菲律賓的網絡上則熱火朝天,主要媒體網站紛紛報道,還有媒體提出:“沒有‘國際警察負責,接下來該怎樣執行海牙的裁決呢?”菲律賓拉普勒新聞網站報道稱,菲方聘請的首席律師保羅·雷切勒表示,這要看其他受影響國家和“國際社會”如何行動。
最活躍的當屬菲社交媒體,菲律賓網民們紛紛在推特上留言評論,發表看法。“這些人簡直是瘋了”,一名菲律賓媒體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不覺得值得如此做。
張興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接下來,菲律賓會涌現許多針對中國的宣傳,要中國接受仲裁結果,然后菲社會和政府里反對同中國會談的那部分力量就會給杜特爾特施壓。“很多菲律賓人相信美國、日本和‘國際社會會給中國施壓,讓中國接受仲裁結果并實施,我很擔心南海上的菲律賓漁民或者菲律賓海軍艦船會跟中國起沖突。”
張興萬認為,幾周之后,關于仲裁案的噪音就會減少很多,然后中菲就能繼續開展合作,“就像蘇祿國王1417年訪問中國一樣,也許明年杜特爾特就可以訪問北京,掀開雙邊合作、共同繁榮的新篇章。”蘇祿國是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1417年鄭和訪問蘇祿,同一年蘇祿東王和蘇祿另兩個國王一同回訪明王朝。
由于菲新總統杜特爾特此前表達了與中國務實來往的傾向,不少分析認為,中菲關系存在一定的回暖可能,特別是經濟領域,合作空間很大。
7月6日,《菲律賓星報》對1-5月菲律賓旅游業情況進行報道。其中,中國游客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81%,系增速最大的來源國。5月份單月,中國抵菲游客為4.7萬人次,同比增長48.5%。該報評論員李天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去韓國、日本和新加坡旅游時,發現那邊商場里的售貨員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商場的牌子也有中文標識。他問為什么,售貨員說中國游客是他們最大的客戶和買家。“為什么菲律賓不能如此?”他說。
菲律賓本土報紙《旗幟報》評論員羅德·卡普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杜特爾特將對中國實行友好政策,會向這個方向努力。中菲之間曾經有過一些很重大的合作項目,比如高鐵,但這些項目在阿羅約時期就結束了,之后沒有再啟動過。
杜特爾特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希望中國能夠幫助菲律賓修建鐵路。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迫切需求或將是中菲關系出現轉變的突破口。然而,菲律賓國內的情況并不簡單,國際上美日等國對菲影響很大,接下來的菲中關系仍充滿變數。▲
環球時報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