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燁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5-000-01
摘 要 微信社交的最大特點就是“強關系社交網絡”。基于微信工具特點,微信的社交傳播圈基本是“認識的人”,在朋友圈這樣的強關系社交網絡中傳播到達率高、營銷成本低、傳播速度快,而且形式多樣。
關鍵詞 微信 公共衛(wèi)生 文化建設
微信誕生于2011年,經過近幾年的發(fā)展,已經從一個單純的即時通訊服務手機應用程序,變成了一款具有強大社交性的手機軟件。據騰訊公司統計表示,截至2015年一季度,微信已覆蓋中國90%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 5.49 億,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 800 萬個,人均每天使用2小時。這一系列龐大數據也顯示出微信在社交方面強大的功能。
一、運營微信有助于拓寬服務對象
微信社交的最大特點就是“強關系社交網絡”。基于微信工具特點,微信的社交傳播圈基本是熟人傳播,在朋友圈這樣的強關系社交網絡中傳播到達率高、營銷成本低、傳播速度快,而且形式多樣。人際之間的傳播與單純的一方接受信息相比,增加了互動環(huán)節(jié),如果傳遞信息的一方增加一些推銷手段,更容易達到運營方推送的信息中所想要達到的目的。
中國的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從2000年開始陸續(xù)建立,這一新生的公共衛(wèi)生機構,在市民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市民對疾控工作的認知基本上停留在幾次全國范圍內的傳染病處理工作。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基礎是公眾健康教育與促進,為了將這一工作更好地植入公眾生活,全國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都在推廣健康知識的同時力求提高自身的認知度。在新媒體時代,利用微信推廣自身的疾控中心不在少數,以本中心為例,2014年3月26日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運營,運行一個月后,到4月30日關注數量突破1000人。基礎關注用戶無疑是中心職工,從此延展出去的第二層是職工親屬與朋友,第三層則是第二層人員的少量親屬和朋友。通過1000個基礎用戶的逐漸發(fā)酵,2014年底關注人數突破2000人。2015年中心的微信運營體制和經驗度相對提高后,通過路演等推廣手段,在年底關注用戶數突破了5000人次,2016一季度關注人數則達到了10000人。作為一個區(qū)縣級單位,10000人的關注量代表中心的知名度已經在區(qū)域內形成了不小的規(guī)模,推送信息的平均閱讀量由最初100次/則,上升到了500次/則,擁有了忠實的用戶群體,傳播信息的面得到的拓寬。
二、運營微信有助于樹立單位形象
微信營銷的好處在于低被動性。公眾號運營方可以自主選擇內容編發(fā)推送,不受外界干預地傳遞想傳達的信息。以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為例,一年中有幾十個與健康有關的特殊日子,如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4月25日全國預防接種宣傳日、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按照職能規(guī)定,為了提醒市民關注相關疾病帶來的危害,幾乎每個健康日疾控中心都需要做一些健康科普活動,借助傳統媒體傳播費時費力、走進人群傳播效果好但是范圍小,而借助自媒體傳播方便快捷、尤其在有一定數量受眾的基礎上,是最佳的一種傳播方式。
三、運營微信有助于掌握主動話語權
自媒體與微時代蘊含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復雜語義。自媒體時代雖然有信息碎片化的弊端,但擁有了自媒體就等于人人都擁有話語權。在“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后,不少公務事業(yè)單位開始認識到主動發(fā)聲和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設立微信公眾號無疑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掌握話語權、傳遞正面信息、主動溝通、消除誤會與偏見。
除了傳播信息的送達率高、操作方便快捷外,在微信公眾號開通的2年間,中心把握了一些重大事件和民生熱點的時間點,還原真相、粉碎謠言,在區(qū)域內樹立了較強疾病控制公信力形象。舉兩個最近的例子,一個是信息透明化的例子:2016年初的山東疫苗事件,波及了多個省市,一時公眾對各地的疫苗管理工作都持質疑態(tài)度,這個時候作為疫苗采購管理配送的疾控中心如果被動,只會讓謠言更加甚囂塵上,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本中心選擇主動出聲辟謠,介紹了疫苗管理措施并公布二類疫苗采購目錄,暫緩了轄區(qū)內市民的懷疑態(tài)度,也贏得了一定的支持聲音。第二個是粉碎健康謠言的例子:微博微信圈盛傳喝了高錳鋼電熱水壺燒的水會變傻、致癌,中心在三天內通過實驗數據及時粉碎了這一謠言,并科普了正確的飲水知識,再一次樹立了公立機構的正面形象,一舉兩得。
四、運營微信有助于提升單位內部活力
運營微信公眾號是一項長期工作,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主流宣傳手段,很多單位都先后開設了公眾號,然而運營的效果卻非都盡如人意。作為面向網絡群體的形象代表,微信號運營應該秉承一個原則“不設則已,設立則須做精”。一個沒有原創(chuàng)精品、不能按時發(fā)送信息、無法與受眾互動的微信號,不但不能傳播信息,反而會影響在網絡受眾中的印象。
運營微信公眾號應該是一項集體活動,需要集體智慧,這樣勢必需要編輯團隊與職工間的頻繁互動,采集信息、編輯審核、發(fā)布擴散、效果評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團隊共同努力。微信的內容源自日常工作的點滴,只有發(fā)動職工積極提供線索才能維持微信所需要的內容量。而一則優(yōu)質的微信內容能夠引發(fā)職工的集體榮譽感,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中心微信運營的兩年時間里,職工主動供稿的比例由最初的五分之一上升到五分之三,信息的流動速度加快是單位凝聚力加強的一個側寫。
參考文獻:
[1] 聶磊,付翠曉,程丹.微信朋友圈:社會網絡視角下的虛擬社區(qū)[J].新聞記者,2013.5.
[2] 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