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法律運行中情理式的行為模式與法律經常發生沖突,這是中國從傳統人治走向法治所面臨的困境。在法律推理中,情理可以彌補現代法律的價值虧空。法律與情理是建立與完善法治社會必須的價值規范。本文從不同視角,對情理與法理的沖突以及解決方式做初步探析。
關鍵詞 法律 情理 法治
作者簡介:詹詩淵,四川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05-02
法律與情理是一對對立統一的判斷。依法治國不等于單純地以法典內容來進行裁判;同時,法治又不同于人治,所有裁判必須以法律為根據,以事實為準繩,不能以個人一己好惡裁判。究竟在實務中如何正確處理兩者矛盾,需要從理論上做深入分析。
一、情理的涵義及法律與情理之關系
(一)情理的涵義
情理,在內涵上主要指人對于事件狀態在經驗上的評價。情理的外延則可以作以下劃分:
1.人之常情、常理。中國人的判斷不是首先從理性的出發,一般是從知性上的約定俗成來思考。對此,費孝通、許光、王思斌等學者都曾有國詳盡的分析。
2.善良的風俗習慣與公共秩序。如《論語》“葉公語”所反映的中國歷史上就形成的親親得相首匿這一善良的風俗,《孟子》“桃應問”所反映的公眾秩序與私人王權關系處理觀點。
3.自然法的正義。滋賀秀三指出: 情理就是“常識性的正義衡平感覺”。 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注重司法的復合正義這一命題。正是因為中國遵循合情理的行為模式,中國傳統的糾紛解決模式以恢復和調整為基礎,而不是以一般的規范來判斷事情的對與錯。成文法不提供預先解決所有糾紛的機制,甚至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法官只能通過自然法正義的反復調試來解決糾紛。
(二)法律與情理之關系
情理早在法律層面被使用,是在明朝清朝的牘判之中。 “情”在此時可以拆分為四個外延,即感情、性情、人情世故和案情;“理”除了廣義上事理之外還包括人倫之理。為了讓情理一詞周延,把這些外延合并之后,情理事實上就包含事實和法律兩個維度。而這恰好就是我國法律案件定案裁判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深入一點講,情理與法律的關系,事實上就是法律是否容情的問題。羅素認為法律應為公共情感與公共意見所支持,否則沒有任何力量。 涂爾干的法律與情理關系的認識也與他們相差無幾: 犯罪觸犯的是強烈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感情,這種集體情感上的憤恨是懲罰正當性的基礎。
故筆者認為,中國式情理有別于西方,應在堅持矛盾特殊性下納入法律推理過程。從而解決法律條文僵化帶來的其倫理價值減損的問題。這就需要從中國社會實際出發,考量情理在中國社會背景下的具體涵義,以求做到情理涵義與社會實際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二、法律與情理的沖突
(一)法律與情理的沖突種類與方式
由于法律具有僵化性,滯后等先天性缺陷,特別是成文法與情理有著貫穿于法治社會始終的矛盾。這些矛盾分而言之,具有以下三個類別:
1.一情理多法律。這一類別又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可能的法律內容含糊不明,不確定的,可以不同解釋;二是規范之間的沖突,需要學者與法官澄清與解釋。然而,民法中有一種從公平原則衍生出來的可預見規則,即要求在行為人能夠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導致的損害賠償后果。這就造成了法律上不同系屬的沖突。
2.有情理不合法。一句法諺說得好:法律從制定出來那一刻起就是過時的。法律是成文的,法典化的行為規范,即使是判例或者習慣要進入法律也需要通過法律程序來成為法律。所以法律的僵化和社會的快速進步如何調和正是當下中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立法既不能過分前瞻又不能只顧現在。這不可調和的矛盾就造成了有的司法案例雖然于法有據但是深受輿論抨擊。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的小產權房問題將此矛盾呈現得相當突出。從法律角度看,小產權房是違法的,但小產權房的存在有其合理因素在里面。
3.無法律有情理。法律不是萬能的,法律不可能規定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那樣只會是法律恐怖。所以有很多案例的情況是存在法律漏洞。通說將實務中適用的漏洞填補概括如下,有法律依法律,沒法律依習慣,以及類推適用,創造性補充和依政策補充。 這類情況在我國現今突出的隱形采訪問題上表現得比較突出。從法律的層面而言,隱形采訪屬于法律的灰色地帶。然而,揭露性的報道迎合了觀眾心理對于社會不良現象深惡痛絕的心理,在巨大的公眾支持下,許多不規范隱性采訪仍然在繼續進行。
(二)法律與情理的沖突的原因
1.法律,特別是成文法具有穩定性,而社會生活又是不斷變化中的,復雜的。這是法律與情理時間上的沖突。
2.我國單一制的法律制度和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的特點的沖突。這是法律與情理空間上的矛盾。從矛盾特殊性來說,情理是一個具體的概念,特別是在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下,社會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態勢,分化為不同的民族,繼而分別形成了不同的善良風俗;從矛盾得普遍性來說,法律又是一個普遍的概念,特別是在我國單一制的法律制度下,在我國領土范圍內(特別行政區除外),憲法和基本法都是普遍實施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不同情理和統一的法律的矛盾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的很多裁判無法兼顧法律與情理的問題。
3.法律只是原則、規則組成的行為規范,具有僵化性,而社會生活又是復雜具體的。這是法律與情理動態上的沖突。法律之所以對某種行為有規定,是因為這些社會行為關系到社會最基本的秩序。而除了有關于社會最基本的秩序的行為,人類更多的是無關社會秩序的行為。這些無關社會秩序的行為則需要依靠法律之外的東西如道德情理來調整。只有隨著社會發展,這種無關社會基本秩序的行為成為了有關社會秩序的行為之后,法律就會規定這種行為,這時候情理才可以上升為法律。在此之前,復雜具體的社會生活問題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復合性情理而非單一的法律來裁判。
三、法律與情理沖突的處理
(一)從宏觀文化層面
1.以法律為基礎,維護法律尊嚴。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在應然層面上有著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首先厘清事實理由之間的關系和層次結構。同時,必須尊重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個案件中情理與法律的差異出現時,應按照法律規定,正確適用法律,爭取更能體現法治精神的價值取向。
2.加入情理因素,體現法治文明。情理具有的一定規律性和內在合理性,反映了人們對于是非、善惡的基本態度。正如伯爾曼所說“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 所以在處理案件時應考慮到具體情況下的情理因素,可以強化法律的親和力和權威,同時也反映了公平、誠信的原則。
3.將法、情相結合,實現法律社會實效。情理和法律的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矛盾的,是統一的,當法律與情理出現矛盾時,要把握法律為主流,情理為支流這一線索來解決問題,實現邊沁所說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多數利益。這樣有利于公眾的法律認識從法律意識到法律觀念再到法律思想,從而增強守法效果。
(二)從中觀制度層面
1.在法律機制設計上注重吸收傳統的情理。應該研究什么才是更合情理原則的法律規范,使情理不至于處于尷尬境地。
2.法律機制建設過程應與當地法律傳統和法律情節相適應,不可操之過急。
3.注重法律的空間局限性,把具有普適性的善良風俗習慣的內容納入法律體系之中。
(三)從微觀個案層面
1.法官要以法律為基礎,對法律負責。三角結構訴訟程序要求法官以案件的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受干擾,獨立的裁判,以做到公正裁判。
2.法官要考量情理,對社會負責。法官不僅是尊重法律,居中裁判就可以了,還必須有能力使社會糾紛得以解決。更高的層面來講,對正義的追求不僅是法律上的正義,也應包含對社會實效上正義的追求。也就是說,法官在裁判案件時,做到對法律的尊重同時也必須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3.法官應尋求法律與情理之間的平衡。一直以來,在法律與情理的沖突中,法官都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許多法官有經驗和體會:一些裁判在法律上是成立的,但自己都覺得很不合理。在法律與情理的桎梏中,如何突破法律的尷尬,找到一個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已經成為法官裁判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調解就是解決法律與情理兩難境地的一個很好辦法。
法官應該在工作中傾注更多的工作熱情和更具社會責任感,使用更多的說服,教育手段。根據案情,找到案件問題的癥結所在,再進行細致的調解,化解當事人之間的恩怨,達成調解協議,從根本上解決爭端。調解作為一種東方經驗,已為不同國家所借鑒,并成為一種非訴訟解決糾紛的機制。基于自愿,合法調解,“合法”和“合理的”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減少對抗式訴訟程序,也可以有利于民事糾紛的解決,有助于保持訴訟主體之間的長遠利益和友好關系之間,減少訴訟成本。
在法治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法律與情理的關系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法律正義的基礎是調和不同的法律價值,它體現在司法實踐中。
筆者認為,厘清法律與情理的關系,有助于為中國法治建設構建形而上的基礎。
注釋:
[日]滋賀秀三.中國法文化的考察——以訴訟的形態為素材.比較法研究.1988(3).
[英]伯特蘭·羅素著.吳友三譯.權力論.商務印書館.1998.54.
[法]涂爾干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81.
劉治斌.法律方法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92.
參考文獻:
[1][愛爾蘭]凱利著.王笑紅譯.西方法律思想簡史.法律出版社.2002.
[2][美]霍姆斯著.張千帆,等譯.法律的道路.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0(秋季號).
[3][美]卡多佐著.劉培峰、劉驍軍譯.法律的生長.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4]楊寅.普通法傳統中的自然正義原則.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3).
[5][美]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6][古希臘]柏拉圖著.張智仁、何勤華譯.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王思斌.多重嵌套多元嵌套結構下的情理行動——中國人社會行動模式研究.學海.2009(1).
[8]孔子.論語.中華書局.2006.
[9]紹南文化編校.孟子.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10]許紀霖.史華慈論中國.新星出版社.2006.
[11]梁治平.法意與人情.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12][意]貝卡利亞著.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13][美]卡多佐著.董炯、彭冰譯.法律的成長、法律科學的悖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14][美]龐德著.沈宗靈、董世忠譯.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商務印書館.1984.
[15]朱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16][英]科特維爾著.潘大松譯.法律社會學導論.華夏出版社.1989.
[17]郭星華、黃家亮.社學視野下法律的現代性與地方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5).
[18]劉炳科、衡飛玲.記寶雞中院刑一庭法官梁秀峰.人民法院報.2008年8月1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