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于未成年人而言,父母理應是其在物質上的保障者,靈魂深處的知心者與引導者,理應珍惜并切實履行其監護權。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近年來,部分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法律意識淡薄,視法理與情理為兒戲,并對其子女施加種種令人發指之舉,著實使得撤銷監護權成為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新修訂的《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是對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現象向著低齡化、社會性發展趨勢的有效遏制。本文從我國于一五年實施的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法案的適用出發,簡要介紹其適用對象、適用條件等,深度分析現階段我國實施該制度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 撤銷 監護權 監護侵害行為
作者簡介:佟一清,徐州市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40-02
一、 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的適用
(一)適用對象
《關于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依法處理相關實施意見》是以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護為前提,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以及行政保護工作進行加強,原則在于妥善照料未成年人而進行設立,并非通過鐵拳鐵腕鐵證手段刻意剝奪其父母監護權,造成骨肉分離的場面。
因此,對于新規的對象必須設定一定的標準。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土地孕育萬般生機與底蘊的同時亦蘊含著一觸即發的危機。父母對于親生骨肉感情的日臻淡化,借由對其拳腳相加進而宣泄自己心中對社會的種種不滿之舉已屢見不鮮。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觀所指,人不能踏入兩條相同的河流。父母對其子女一旦開始性侵、出賣、遺棄、虐待、暴力傷害未成年人的行為,便已然開啟了潘多拉魔盒。因此,上文所指父母適用于撤銷監護權制度。
(二)適用條件
根據我國《新規》中第35條規定:被申請人下列情形之一具備的,其監護人資格能夠被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具體內容如下:
1. 出賣、性侵害、虐待、遺棄、暴力對未成年人進行傷害, 使未成年人得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的。
2. 置未成年人的狀態無人監管或者照看,造成未成年人嚴重傷害危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經過教育無效的。
3. 長達六個月以上對監護職責拒不履行,造成未成年人生活無著或者無家可歸的。
4.因為賭博、吸毒以及長期酗酒等惡習導致監護職責無法得到正確履行或者因為服刑方面的原因監護職責無法履行的,致造成未成年人所處的狀態危險或者困境的。
5. 對未成年人進行誘騙、脅迫、并利用他們進行乞討,通過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或者公安機關等部門批評教育三次以上仍不改正, 對未成年人學習以及正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的。
6. 對未成年人進行教唆、利用,導致他們實施違法犯罪, 具備惡劣情節的。
7.存在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其他行為的。
二、 我國《關于對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進行依法處理相關問題的意見》存在的問題
(一) 適用范圍窄
根據我國新規規定,長達六個月以上對監護職責拒不履行,導致未成年人生活無著或者無家可歸的父母將被撤銷監護權。但倘若其父母為了不失去寶貴的監護權,鉆了“六個月”的法律漏洞又該如何?于我看來,三個月足以看出其父母對子女的真實態度與情感。縮短時間期限,既能加大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亦可早日通過思想教育及法律手段來增加有悔改表現并適宜擔任監護人的申請者人數。
(二) 判后安置條文的缺乏
法律是未成年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最直接可靠的手段。法律可以為其掃清阻礙自身健康成長道路上出現的障礙與陰霾。但,掃清障礙后,未成年又該何去何從?未滿18周歲尚未掌握自身生存技能的他們該如何同正常未成年人一樣在陽光下成長與發展?
于我觀察,四部委的意見共44條,分五部分。第五部分為“撤銷監護權人資格案件審理和判后安置”。令人詫異的是,其中對于非常重要的判后安置條文卻不多,僅有意見第36條進行如下規定:
“判決監護人資格予以撤銷,未成年人其他監護人存在的,那么監護職責應當由其他監護人進行承擔。其他監護人相應的措施應該采取,未成年人避免繼續遭受侵害。其他監護人沒有的,人民法院依據對未成年人最有利的原則,指定監護人在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二款、第四款規定的單位和人員中。個人承擔監護人制定的,應該對其品行、意愿、經濟條件、與未成年人的生活情感聯系、身體狀況以及有表達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意愿等進行綜合考慮。擔任監護人不存在合適核實單位或個人的,民政部門可以被人民法院指定為監護人,通過其所屬兒童福利機構進行收留撫養。”對于問題的解決,分清主流與支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統一的方法婦孺皆知。判后安置條文急需健全與完善。
(三)后續關懷機制的曲折探索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人,單靠家庭的綿薄之力是不夠的。古有言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關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問題,早已上升對國家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不合格父母的監護權需要撤銷,同時常態持久的后續關懷機制更要進行探索并建立。
以全國撤銷監護權第一案小玲的案例為例。撤銷監護人資格只是幫助像小玲這樣的孩子重新步入正常生活的第一步,撤銷后的“生存”更重要。就目前而言,在一直給予其關愛的張女士家中寄養小玲是銅山新區采取的辦法。每個月民政部提供救助金700元。聽起來完美的解決方案隱含的細節令人擔憂:年齡只有11歲的小玲在受教育程度方面不容樂觀,注定更多的后續關懷要為她提供。
于是,誰來給與如何給便成為了不容忽視的問題。問題的解決,不但熱心的張女士是需要的,民政部門和其他部門更需要作為很多。依據法律相關規定“民政部門被人民法院指定擔任監護人,收留撫養由其所屬兒童福利機構實施”,然而對于這種兜底制度而言,地方部門需要承擔大量資金的負擔,而非使神圣法律條文成為“一紙荒唐言”。
三、關于撤銷監護權制度完善的具體措施
意見的落實要同未成年人保護的主動介入機制的建立相結合,實現被動到主動的轉化。救助的保障功能要增強,“下家”通道要真正進行打通。撤銷監護權的評估機制與情形要細化,同時保護的及時性增強。具體措施如下:
(一)成立兒童保護委員會
成立專門的兒童保護委員會,代表政府開展對兒童保護的專門工作,開展兒童保護評估、兒童保護工作的監督、救助兒童資格審核、法律條例調研等工作,聯合相關職能部門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宣傳等工作。兒童保護委員會和分級制的庇護所中專門指定的人員來組織聯系民政、公安、社區、教育等各部門的人員進行對接、分析、評估、救助、援助。如此這些,路途漫長,事務繁雜,需要多個部門同氣連枝各盡其能。
(二)推行臨時監護權
未成年人庇護所是對社會生活中遇到困難卻無力撫養未成年人的家庭以及因為監護人各種變故無法盡到監護責任所展開的一項“臨時性”救助措施。根據江蘇省政府《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按照未成年人年齡、生活需求、心理成長特點進行細化分類救助,通過設立分級制的未成年人庇護所,建立起社會幫扶機制。對有愛心有能力又不夠收養條件的家庭給予臨時監護權。
以小玲為例,小玲的父母被撤銷監護權后,小玲目前暫時寄養在愛心人士張女士家中。現實與理想總是不同的光景,小玲面臨著上學問題。接踵而至的便是戶口,學校,費用問題。面臨父母親災難性的傷害,小玲顯然需要心理輔導。心理輔導又如何進行?進行周期,對接問題,情況跟進問題皆引人注意。僅僅撤銷監護權是不夠的,還應根據小玲的具體情況,對其今后生活的方向、去向、歸屬、教育問題進行深入跟蹤。
(三) 創建“類家庭”
寄養是有別于收養的一種并不建立正式親子關系的養育方式。如今不勝枚舉的福利院投身于探索開展“類家庭”撫養教育模式。于未成年說,穩定是很重要的因素。有長期穩定的監護人,穩定的居處場所是最基本的保障。政府、民政部門及社會公益組織的作用便體現于此。政府應出臺關于“類家庭”的相關規定。對于有能力愛心,卻不符合收養條件的愛心人士,經過政府考核、認證、頒發相應證書,建立和寄養兒童之間的長效關系。如此做來,既有助于寄養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發展,也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一舉數得,何不為之?
(四) 吸納社會公益力量
如今接濟困境未成年人主體問題的討論仍十分熱門。于我看來,社會專業的公益組織應該是不二人選。但目前社會公益組織智能的局限性導致其職能范圍窄,效率低下。如斯說來,社會公益組織與社會資源之間的無縫鏈接,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制度和規定顯得尤其重要。唯有如此,才可保障在父母被剝奪監護權之后未成年人陷入新的困境。
司法實踐本身并非監護權撤銷的難點,真正的難點在于司法實踐是不是建立在可行的系統保護制度之上。
參考文獻:
[1]楊躍、蔡仲維.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在反家庭暴力中的應用與完善.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4) .
[2]陳斯.對國家公權力介入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的幾點思考.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10).
[3]朱千里.論我國監護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法制與社會.2013(4).
[4]于晶.論我國未成年監護人監督機制的建立.中國青年研究.2012(9).
[5]譚和平、李毅、譚梅林.監護權與子女最大利益.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4).
[6]曲昇霞、袁江華.美國未成年人民事司法之發展與啟示.湖北社會科學.2011(8).
[7]曹培忠、周艷波.未成年人監護:一個應由公權監督的法律問題.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4).
[8]錢曉萍.論國家對未成年人監護義務的實現——以解決未成年人流浪問題為目標.法學雜志.2011(1).
[9]金燕娟.日本親權限制制度的變革動向及對我國監護制度改進的啟示.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10]吳國平.論我國監護監督制度的立法完善.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