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5年頒行的《民事訴訟解釋》第112條確立了文書提出命令這一制度,該項制度的確立對于貫徹證據裁判主義,提升民事訴訟當事人證據收集的能力以及保證人民法院準確認定案件事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德、日兩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考察以及與國內該項制度的比較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在該項制度的設計上還存有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借鑒德、日兩國相關做法的基礎上對國內文書提出命令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進。
關鍵詞 民事訴訟解釋 文書提出命令 證據裁判主義 證據收集
作者簡介:郭成,重慶大學2014級訴訟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47-02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民事訴訟中,證據裁判主義的地位顯得非常重要,具體體現在民事訴訟中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其進行展開,而其中又以民事訴訟的取證環節最具代表性。
就民事取證環節而言,一般來講,負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能夠非常輕松地取得自身所持有的證據并向法庭予以出示,但現實中往往會出現以下這種情形,即當事人取證所涉及的證據存于第三人之手時,當事人若想獲取就顯得比較困難。那么如何才能夠彌補這一缺陷,更好地保障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呢,這就有必要提及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對于該項制度,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均在其法律法規中作了規定,并且經實踐證明也有較好的效果,而對于我國而言,僅在2015年新《民事訴訟解釋》第112條中對這一制度作了簡要的闡述,而并未對其如何適用等問題作進一步規定,這對于該項制度在我國的施行十分不利,因此有必要對其予以完善。
二、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程序價值
(一)貫徹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
對于民事訴訟而言,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一直都是我國《民事訴訟法》所奉行的一項基本準則,但就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該項原則多流于形式,所發揮的效用微乎其微,特別是在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存在證據不平衡的情況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設立不僅可以有效地彌補當事人之間的這種信息不對稱,實現“弱者”與“強者”的知悉平衡,而且還可以賦予當事人充分的程序保障權,使雙方在民事訴訟中享有更加平等的訴訟權利。
(二)利于消除取證難之窘境
民事訴訟中經常會出現負舉證責任的一方所需證據由對方或第三人掌控而當事人僅憑自身又無法獲取的情形,如果一再秉承“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勢必會提高當事人訴訟請求被駁回的風險。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設立可以賦予當事人申請法院命令證據持有人提供有關證據的權利,從而使當事人擺脫取證難的窘境。
三、德、日的相關制度構建
(一)《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
對于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德國民事訴訟法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其中,第422條與423條分別規定了當事人在民法里以及引用時的文書提出義務,第429條規定了第三人的文書提出義務。從以上三個條款可以看出,德國民事訴訟法對于當事人以及訴訟外第三人均科以文書提出的義務,而且他們的文書提出義務均是基于實體法上的規定,這也與德國證據收集制度實體法與程序法并存的特點相契合。
而對于文書提出申請中所應包含的事項,《德國民事訴訟法典》也作了較為詳細的表述。其中第424條對申請所應包含事項進行了詳細的列舉。此外,第430條同樣對請求第三人提出證書申請時所應包含的事項進行了闡明。從以上幾條可以看出,《德國民事訴訟法典》雖然規定了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命令對方或第三人提出證書,但是也需要滿足一定的申請理由,即只有當事人的申請在滿足程序性證明要件以及相應事實標準的前提下,人民法院才會依據當事人的申請命令對方或第三人提出證書。德國立法例作如此規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規避當事人濫用該項制度,損害對方及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還可以減少司法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二)《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220條對文書持有人的文書提出義務作了詳細的闡明,即只有滿足第220條所列舉的情形之一,文書持有人才有提出文書的義務,否則法院不能責令持有人提出該文書。
此外,第221條、222條分別對申請文書時應寫明的事項以及特定文書的程序進行了規定。其中,第221條規定申請文書提出命令時,應當表明文書的標示、目的、持有人、應證明的事實以及提出的原因等等。第223條對于法官審查文書提出義務的程序進行了規定,即在當事人提出申請后,法官應當先進行相關事項的審查,判定當事人對該文書有無拒絕權,只有當持有人無拒絕權時,法官才能夠向其發出提出文書的命令。第224、225條分別對當事人以及第三人不服從文書提出命令的后果作了規定,其中第224條第1款及第2款規定當事人不服從文書提出命令或者以妨礙對方使用為目的毀滅或致文書不能使用的,法院可以認定對方當事人關于該文書的主張為真實,第225條規定第三人不服從文書提出命令時,法院可以裁定對其處以2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
相較之德國對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規定,日本民事訴訟法對該項制度作了一些改進。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確立了文書提出義務一般化,即將文書持有人提出文書的義務擴大到如同任何人都有出庭作證義務一樣,但凡文書持有人所持文書與案件有關聯并且其沒有拒絕事宜時,在法院向其發出文書提出命令后均有提出文書的義務。這一規定對保障當事人進行證據收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
四、我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立法分析
經過專家學者不斷地提倡,我國終于在新《民事訴訟解釋》中確立了“文書提出命令制度”,這相對于過去的法律法規而言確實為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又增添了一層保護傘,但是由于我國確立該項制度的時間還較短,許多地方還存在著不足,特別是對于以下幾個方面筆者認為今后的立法需尤為重視。
(一) 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義務主體過于狹隘
從新《民事訴訟解釋》第112條可以看出,其將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義務主體范圍限定在當事人,而對于有可能持有書證的第三人卻未做規定,而德國、日本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均將訴訟外第三人納入到了文書提出的義務主體范圍。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第三人也可能掌握著對案件至關重要的證據,立法不應當將其革除于制度之外。
(二) 文書提出命令制度規定過于籠統、難于實施
就我國的現有規定而言,《民事訴訟法》中沒有明確規定文書提出命令制度,而只是在《民事訴訟解釋》中通過簡單的幾個條文對該制度進行了介紹。相比較德國和日本對該項制度的規定,我國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規定得還過于籠統,這勢必會給該制度的實施帶來麻煩。
(三)未規定文書提出義務人的救濟措施
盡管從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程序價值來看,其可以使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得到充分的行使,但實踐中也可能會出現當事人濫用該制度侵害文書持有人合法利益的情況。對此《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4款的1、2兩項對文書提出義務人的拒絕提出權作了規定,其規定文書持有人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就可以拒絕提出文書,這樣就可以防止因制度濫用而使持有人合法利益遭受損失。
五、我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完善思路
就我國目前所規定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筆者認為其可以借鑒德、日兩國的相關規定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一些改進,具體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進行完善。
(一) 主體條件及文書范圍
首先,對于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義務主體而言,德、日兩國均將“訴訟外第三人”納入了義務主體的范圍,而我國只是針對當事人規定了文書提出命令制度,這大大限制了該項制度在證據收集中的作用,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我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義務主體范圍進行擴展。其次,對于文書提出的范圍,我國《民事訴訟解釋》第112條只籠統的規定了“書證”,而對于其具體包含哪些并未進行詳細闡述,為了該制度適用的方便,筆者寄望立法能夠以列舉式或者概括式的方式對“書證”的范圍進行說明。
(二) 審查程序
對于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審查程序,我國《民事訴訟解釋》第112條第2款只是籠統的說了“申請理由成立”,至于具體通過何種審查程序來確認當事人的申請理由正當并且成立,該《解釋》沒有闡明。對此,筆者認為,既然文書提出命令制度作為民事訴訟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并且其對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以及文書持有人的合法利益均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那么從程序法架構以及程序保障的角度來講,對于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的審查程序就應當做到慎之又慎,應當借鑒大陸法系有關做法對其進行細化。
(三) 文書提出義務人的自身救濟
對于文書提出義務人的救濟,我國《民事訴訟法》以及《民事訴訟解釋》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這較之德、日兩國而言是一大缺陷。在德、日兩國《民事訴訟法》中,為了防止當事人濫用文書提出命令制度給持有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害,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規定了文書持有人有進行自身救濟的權利,而對于我國,立法卻存在疏忽,因而筆者希望我國也能夠盡快在立法中對文書提出義務人的救濟措施予以明確。
六、結語
對于文書提出命令制度而言,其確立對于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盡管我國新《民事訴訟解釋》第112條對其已經作了規定,但相較之德國和日本而言,我國在該項制度的設計上還存在著諸多值得商榷之處。為了對我國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進行完善,文章以德國及日本民事訴訟法為切入點,并結合具體條文分別對兩國文書提出命令制度進行了細致的闡釋,借此來了解我國該項制度在規定上的不足。文章最后,筆者從該制度的主體條件、審查程序及文書提出義務人的自身救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架構思路,以借此為立法者提供一些完善的具體思路。
注釋:
包冰鋒、陶婷.證據收集程序之保障:文書提出命令制度.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0-56.
謝懷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典.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04-105.
李昕.德、日兩國民事證據收集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94-100.
白綠鉉.日本新民事訴訟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86-89.
參考文獻:
[1]唐雙燕.構建我國文書提出義務制度.湘潭大學.2012.
[2]陶婷.文書提出命令初探——以文書提出義務為中心.法制與社會.2009(9).
[3]唐力.當事人程序主體性原則——兼論“以當事人為本”之訴訟構造法理.現代法學.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