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對腐敗犯罪零容忍,相繼查處了一大批貪污賄賂腐敗分子,凈化了政治、社會風氣。然而在嚴厲打擊貪污、受賄腐敗犯罪同時,對行賄犯罪的查處打擊力度卻遠遠不夠,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刑法對行賄犯罪減輕、免于處罰規定的條件過于寬松。新頒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的條件規定進行了修改,嚴格限定行賄犯罪免除處罰的條件,從法律制度層面堵住了行賄犯罪逃脫處罰的缺口。新形勢下檢察機關應順應立法修改意圖,把打擊行賄犯罪放到與打擊受賄犯罪同樣的高度,加大對行賄犯罪查處打擊力度。
關鍵詞 檢察實務 《刑法修正案(九)》 行賄犯罪
作者簡介:劉晨,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職務犯罪偵查局助理檢察員。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18-02
賄賂犯罪中行受賄犯罪具有犯罪共同體性質,行賄行為引發受賄行為,受賄行為對應行賄行為,行受賄行為之間具有對和性,行賄犯罪具有強烈的傳染性、腐蝕性,社會危害性極大。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貪污賄賂腐敗案件的查處力度,查辦的貪污賄賂大案要案數量逐年上升,對腐敗分子產生了巨大震懾作用,但對行賄犯罪的查處力度不盡人意,由于刑法關于行賄犯罪免除處罰規定的條件過于寬松等原因,在檢察實務中,輕易對行賄犯罪人免除處罰、不予追訴,對行賄犯罪有所放縱。《刑法修正案(九)》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的規定作了修改,嚴格規定了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的條件,從法律制度層面彰顯了國家加大打擊懲處行賄犯罪力度的決心。本文旨在通過對《刑法修正案(九)》中對行賄犯罪免于處罰規定條件的分析、界定,闡明行賄犯罪免除處罰的具體條件,期望在檢察實務中,重視《刑法修正案(九)》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規定的條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不輕易放縱行賄犯罪,重視打擊查處行賄犯罪。
一、行賄犯罪查處現狀
我國現行刑法對行、受賄犯罪有明確規定,受賄為罪,行賄亦為罪,然而在檢察實務中,行、受賄犯罪案件查處的比例嚴重失調,行賄犯罪案件的查處數量遠遠低于受賄犯罪案件的查處數量。
(一)全國檢察機關2004年至2008年查辦行、受賄犯罪案件情況
2004年至2008年5年間,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受賄案件45046件47297人,立案偵查行賄案件10201件11699人,行賄案件立案偵查人數不及受賄案件立案偵查人數的四分之一,行、受賄案件立案偵查數量差距大,比例不平衡,相當數量行賄犯罪案件沒有進行立案偵查,得不到有效查處。
(二)全國檢察機關2004年至2008年公訴行、受賄犯罪案件情況
2004年至2008年五年間,全國檢察機關共對提起公訴受賄犯罪嫌疑人38587人,提起公訴行賄犯罪嫌疑人5809人,行賄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訴的數量不及對受賄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數量的六分之一,這表明,在立案偵查的行賄案件數量相比較而言本就低于受賄犯罪案件立案偵查數量的情況下,在立案偵查數量基礎上更少的行賄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訴,相當一定數量的行賄犯罪嫌疑人逃脫了法律的處罰。
(三)2010年至2012年全國檢察機關查辦的貪污賄賂大案數量,同追究行賄人刑事責任數量情況
2010年全國檢察系統共查辦貪污賄賂大案18191件,對3194名行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011年共查辦貪污賄賂大案18244件,對3969名行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012年共查辦貪污賄賂大案18464件,對4217名行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近三年的數據看,雖然對行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數量逐年平穩增長,表明國家層面不斷加強對打擊行賄犯罪的重視程度,但是對比查辦貪污賄賂大案數量,仍然存在巨大差距。這里用查辦貪污賄賂大案數量進行對比,并沒有用全國檢察系統查辦的全部貪污賄賂案件數量,是因為貪污賄賂大案中受賄案件受賄金額大,相對而言行賄人的行賄金額也相應較大,行賄犯罪情節嚴重,通過對比說明,情節嚴重的行賄犯罪都沒得到有效查辦,普通行賄犯罪的查辦情況則更為疲軟。
檢察實務中,對行賄犯罪的查處情況表現為低立案率、低起訴率,出現了“合法的行賄,非法的受賄”這一怪誕現象。
二、檢察實務中行賄犯罪查處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檢察實務方面的原因
檢察實務中,導致行賄犯罪查處不利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行受賄案件證據特殊性的原因,案件偵查比較依賴口供,行受賄案件的口供具有“一對一”的特點,檢察機關以減輕甚至不追究行賄人刑事責任為條件,與行賄人達成協議,換取行賄人的口供,確保受賄犯罪的偵破,司法功利性強;又有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打擊受賄犯罪,輕打擊行賄犯罪”的觀念,認為受賄犯罪腐敗國家機體、污濁社會風氣,忽略行賄犯罪和受賄犯罪的共生性,對行賄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足。
(二)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筆者認為造成行賄犯罪查處不利現狀的根本原因是法律制度層面的缺陷,著重從刑法條文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規定過于寬松,檢察實務存在制度缺口方面,對行賄犯罪查處不利的現狀進行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規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該款規定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的條件要求過于寬泛,司法功利性色彩極濃,即對行賄人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條件單純規定為被追訴前交代行賄行為,只要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交代了行賄行為,就有被免除處罰的機會,而沒有對行賄金額、次數等情節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這款規定使得對行賄犯罪處罰的自由裁量空間大,從法律制度層面給行賄犯罪逃避處罰留下缺口,沒有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的條件進行嚴格限制。
法律制度層面留下的缺口,加上賄賂案件偵查中側重對受賄犯罪的打擊,往往需要行賄人的口供以突破案件,實踐中對行賄人許諾對其行賄犯罪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是取得行賄人口供最有利、最便捷的方法,而刑法又恰好規定了行賄人主動交代行賄行為可以免除處罰,因此檢察機關偵查部門在辦理賄賂案件過程中往往會對行賄人保證行賄人交代行賄行為,不會追究其刑事責任。實踐中多數行賄行為都構成行賄犯罪,刑法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規定的是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該款規定的立法本意應是根據犯罪情節等相關因素來選擇對行賄人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而不是一刀切地全部免除處罰,刑法對行賄犯罪有明確規定,行賄犯罪也是犯罪,也應該受到懲罰,最高人民檢察院相關規定中明確規定了行賄案件的立案情形,行賄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應當立案。然而檢察機關偵查部門查辦賄賂案件過程中,在取得行賄人口供后,沒有對行賄人也已經構成犯罪進行考慮,符合行賄立案標準的也不對行賄人采取立案偵查措施,在不考慮行賄犯罪情節等因素的情況下直接適用對行賄人免除處罰。
長期實踐操作的結果造成了對行賄犯罪打擊查處不利的尷尬現狀,使刑法對行賄犯罪的條文規定及最高檢制定的行受賄犯罪的其他相關規定因為得不到良好執行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紙空文,既放縱了行賄犯罪,也動搖了法律的尊嚴。
三、行賄犯罪查處不利的危害性
(一)在社會上形成錯誤觀念
對行賄犯罪查處不利導致大量行賄犯罪行為逃脫法律懲罰,行賄人不被追訴,免于承擔刑事責任,會引起社會負面情緒,在社會上形成“行賄無罪”的錯誤觀念。
(二)使行賄犯罪愈演愈烈
實踐中出于更好查辦受賄犯罪的考慮,對行賄犯罪網開一面,會降低行賄犯罪的風險、成本,是行賄人更加有恃無恐,導致賄賂犯罪多發,并且呈現出向多領域、多行業發展蔓延的猖狂態勢,對受賄犯罪打擊不力也是近年來受賄犯罪高發、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損害司法公正
行受賄犯罪具有對合性,沒有行賄行為,不會產生受賄行為,同樣,沒有受賄行為,行賄行為也無從談起。刑法中對行賄犯罪與受賄犯罪進行了明確規定,但在實踐中往往只重視打擊受賄犯罪,而放縱了同樣為犯罪的行賄犯罪,具有對合關系的行受賄行為同時構成犯罪,但處罰結果卻大相徑庭,受賄人鋃鐺入獄,面臨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刑期,行賄人卻逍遙法外,不被追究刑事責任,嚴重損害司法公正,也是對公平正義原則的否定。
四、《刑法修正案(九)》修改行賄犯罪免除處罰條款的分析、界定
《刑法修正案(九)》將刑法第三百九十條第二款關于行賄犯罪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規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修改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次修改顛覆了修改前對行賄犯罪減輕、免除處罰條件的規定,嚴格規定了行賄犯罪免除處罰的條件。
(一)修改前后條款規定之比較
《刑法修正案(九)》對行賄犯罪的處罰情節設置了從輕、減輕、免除處罰三檔,不再像修改前對行賄犯罪的處罰情節只設置減輕、免除處罰兩檔,使行賄犯罪極易逃脫法律處罰。法律上適用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有不同條件規定,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有不同適用條件,三者在適用的情節、程度上是遞進關系,對行賄犯罪的處罰裁量不應忽略從輕處罰而直接從減輕處罰起始。
《刑法修正案(九)》的修改改變了過去單純以“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交代行賄行為”作為行賄犯罪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前提條件,明確規定了行賄犯罪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應符合的具體條件,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只能作為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條件,單純符合此種情況下不能再對行賄人適用免除處罰,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能夠綜合考慮犯罪情節、立功程度等,使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規定的條件更趨于科學、合理。
(二)修改后行賄犯罪免除處罰條件更為規范、嚴格
修改后對行賄犯罪免除處罰規定的條件,首先要符合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這是基本前提,其次要符合犯罪較輕、對偵破案件起關鍵作用、有重大立功三個情節之一的,才可以對行賄犯罪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這個基本前提與另外三個選擇情節是并列關系,應同時符合。筆者認為,這里符合上述條件對行賄犯罪的處罰是選擇適用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并不能像過去司法實踐中一樣一刀切適用免除處罰,對行賄犯罪適用免除處罰的條件應根據犯罪情節、立功情況等更為嚴格地掌握。對行賄犯罪適用免除處罰除符合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外,犯罪較輕也應作為一個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行賄人對偵破案件是否起到關鍵作用,是否有重大立功情節等,決定是否對行賄犯罪適用免除處罰。
目前,我國相關司法解釋對重大立功、偵破案件起關鍵作用有明確標準規定,但《修法修正案(九)》修改行賄犯罪免除處罰規定的條件,出現了“犯罪較輕”規定,相關部門應盡快結合司法辦案實踐,出臺相應司法解釋,明確界定“犯罪較輕”的具體標準,給辦案實踐中以具體參考。
五、結語
檢察機關自偵部門應嚴格按照全面依法治國理念要求,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以此次《刑法修正案(九)》施行為契機,轉變查辦賄賂犯罪固有工作理念,實務中嚴格按照《刑法修正案(九)》中關于行賄犯罪免除處罰規定的條件,加大對行賄犯罪的追訴、處罰力度,不再為偏重打擊受賄犯罪,對不符合免除處罰條件規定的行賄犯罪行為免除處罰,而對行賄犯罪失之于寬。
參考文獻:
[1]肖杰.行賄犯罪查處的困境與解決途徑.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8).
[2]謝望原.從立法和司法層面加大對行賄犯罪的懲治力度.人民檢察.2012(6).
[3]劉學斌.對查辦行賄案件的思考.中國檢察官.2010(9).
[4]陳正云.當前行賄犯罪問題剖析.人民檢察.2002(5).
[5]顧相偉.行賄犯罪探究——行賄犯罪查處比例偏低的原因與立法完善.山東大學法律評論.2003(5).
[6]張銘訓.行賄犯罪情況調查與刑法使用問題研究.人民檢察.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