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偵查的任務高度概括之后就是鎖定犯罪嫌疑人和抓捕犯罪嫌疑人,作為刑事流程的開端,偵查必須能夠提供足夠強的證據以支撐刑事案件通過訴訟流程。視頻圖像資料作為證據的來源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從視頻圖像證據的概念解構出發,明確其在當前刑事訴訟法中的位階;然后從品格準入和證明力充實兩方面來審視視頻圖像證據在訴訟中的效力問題;最后針對視頻圖像證據在訴訟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予以應對。
關鍵詞 視頻圖像證據 視聽資料 訴訟應對
作者簡介:王曉楠,遼寧警察學院偵查系,講師,研究方向:偵查學。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28-02
一、視頻圖像的證據在我國證據種類中的位階
(一)視頻圖像證據的證據種類
視頻圖像證據在法定的證據種類中最為匹配的證據種類是視聽資料。視聽資料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48條(八)中。根據通說,視聽資料是指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可以重現案件原始聲響、形象的錄音資料和儲存于電子計算機的有關資料及其他設備提供的信息,用來作為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資料。
(二)視聽資料與其他證據形式的區分
1.與書證。連貫、持續、動態的聲像和光影組合是視聽資料承載、傳播信息的形式,通過對感官的刺激就能夠獲得認知,因此在對案件事實的展示上具有優勢。深邃、片段、靜態的文字和符號組合是書證承載、傳播信息的形式,要了解書證內容就必然調動大腦理性思維的功能區進行分析,因此書證更加擅長說理。
2.與言詞證據。言詞證據涵蓋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等。人證傳遞信息的渠道是口述,視聽資料卻必須存在某種媒介。人證由于主體年齡、性別、好惡、經歷、學歷等等的差異性會對案件事實帶有主觀色彩,并且人證的真實性需要溯源。而影像依附媒介而成的視聽資料只要沒有人為性的修改,就能夠忠實的反映案件事實。
3.與物證。視聽資料屬于實物證據的一種,因此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其與物證有著天然的聯系;然而從區別定義的立法模式來看,視聽資料又不同于物證。物證證明作用的發揮要靠物證的外部特征、物質屬性以及存在位置,而且可以確定為有形的,物證本身就是自己的存在方式,與之相對的,視聽資料的電、磁等波狀形態就得依附在某種物質上才能存在,如果要了解視聽資料的內容不能像對待物證那么直接,也需要通過識讀儀器加以讀取。
4.與鑒定意見。視聽資料是伴隨著案件發生而存在的,遵從物質交換原理,同樣也符合信息交換原理,是案件事實產生的證據漣漪。而鑒定意見卻并不是隨著案件事實而產生的,其是專業人員對某一個或某些專門問題的解讀,屬于意見證據被立法采納的特例。對于二者的區分關鍵在于能否從視聽資料本身獲取案件事實本身。如果能,則為視聽資料;如果不能,例如,還得借助某些人面學和解剖學理論才能完成事實認定,則為鑒定意見。
二、視頻圖像的證據準入與證明力充實
證據準入和證明力充實是所有證據在整個復雜的刑事訴訟的流程中都要面對的兩個問題,視頻圖像證據也不能夠例外。
(一)視頻圖像的證據準入
由于互聯網擴大了信息傳播邊際,制作視聽資料的專業技術已經去掉了高門檻,再加上越來越多的簡易化程序工具開發、應用對視頻資料的更改也變得容易起來。如果單純的依靠經驗法則,判別視聽資料真偽的任務已經遠非簡單聽看所能夠承擔,更加復雜的語音圖譜辨識被引入用來判斷是否存在剪切和涂改等編輯手段。技術的問題還要依靠技術進行解決,視聽資料的剪輯也要靠技術進步驗定。同時,證據取得過程的合法性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中被反復強調,如果因為脅迫、利誘甚至刑訊取得的視頻圖像資料,就會影響證據準入。根源性的視頻資料喪失了合法性,也可能會帶來鑒定意見證據能力失去根基。
(二)視頻圖像證據的證明力充實
1.視聽資料具有直接、動態、客觀的特點。直接是指視聽資料是對案件事實的直觀反映,有時甚至能夠成為單獨并直接證據。 動態是現代技術賦予視聽資料的連貫性,科學實驗表明人類更容易接受生動、連貫、形象的信息。客觀是因為除非偽造或者操作問題,視聽資料是由儀器直接形成的,不摻雜人類情感,不受設計人員主觀意識制約,其最終的準確只依賴于儀器良好和流程規范。
2.關于視聽資料的證明力充實。首先,必須確定制作視聽資料的儀器設備的可靠性,核實儀器設備是否齊全,由于確實,觀察儀器設備能否正常工作、實現功能性,技術有沒有被淘汰;然后,視聽資料形成的時空環境也必須納入進思考范疇,粉塵、光線、空氣中水飽和程度都是能夠對視聽資料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為了保證視聽資料的準確性應當對這些因素予以檢測;接著,協同對比視聽資料與案件從發生到結束的全過程,具體分析有無篡改;最后,必須對視聽資料收集和保全過程進行合法性審查。
三、視頻圖像證據的訴訟應對
(一)回應訴訟中對視聽資料產生的質疑
1.通過制作,以從無到有的過程形成的視聽資料,如果要獲得證據資格就必須對視聽資料的制作方式予以關注。相對于視聽資料的收集側重已有視頻圖像證據匯集,視聽資料的制作更關注視頻圖像證據從無到有的過程。公開制作的視聽資料由于本身面向全部或一部分人群,因此經查證屬實就可以作為證據使用。而以秘密方式制作的視聽資料,由于是偵查主體沒有獲得相關人員的授權就采取了相應設備對犯罪嫌疑人以及犯罪活動進行跟蹤,因此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不能超出邊界,作為證據的除了查證屬實之外,有時還需要進行形式上的轉化以獲得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偵查主體具有專業的知識和齊備的設備、儀器,因此其收集的視聽資料客觀性較高;反之,如若案件當事人與案件有著較為直接的利害關系,而且沒有很高專業素養的人員和專門性儀器,無論是制作還是收集產生的視聽資料,想要獲取證據資格、支撐訴訟就是一項很難得事情。偶發情況例如旁觀第三人,獲取到了與案件相關聯的信息,因為偶然性和片面性,在證據資格的審核上要尤為注意,不要使其成為證據體系的短板。
2.視頻圖像證據是伴隨著案件發生而出現的,因此較之于視頻資料的制作,收集才是視頻資料進入訴訟的主要路徑,而收集到的視聽資料要想獲得證據資格就必須注重收集的程序性規定。主體應當具備權限,尤其是視頻圖像資料不是司法機關制作時,除卻一般法律程序性規定外,還應當注意以下問題:首先,人為修改性一直是視聽資料最為脆弱的環節,防止篡改,最好的辦法就是嚴格保證收集視聽資料的原始證據地位,越靠近源頭,越靠譜。其次,來源必須要明確,并輔之以詳細的文案記錄,如果出現源頭模糊、不清楚的時候,應當協同有關專家提供鑒定意見。再次,收集機關要對視聽資料提供者進行了解,明確其相關身份信息以及其手中視聽資料怎樣得到,并輔之以詳細的文案記錄。最后,調取視聽資料應當盡可能調取原件。對無法提取原件的視聽資料,可以進行復制,但應當附有不能調取原件的原因、制作過程和原件存放地點的說明。
(二)提前對視頻圖像證據的審查
1.視聽資料的審查內容:
(1)審查視聽資料的客觀性。視聽資料存在的物質媒介有無被改動跡象,加工、剪輯、病毒侵擾都會對視聽資料記錄、轉載、傳播的信息成為證據造成極大的侵害,失去了客觀性的視頻圖像資料就是去了成為證據的基礎性要件。當然,視頻圖像客觀記錄的犯罪嫌疑人的改變外貌、模擬聲音、布置虛假信息等反偵查措施并不影響視聽資料客觀性本身。
(2)審查視聽資料的關聯性。視聽資料的關聯性,是指視聽資料只有與案件事實有聯系,對證明案件事實有實際作用時,才能作為證據使用。 關聯的形式多樣化包括但不限于直接、間接,必然、偶然等。視聽資料所承載的信息量一般很大,混雜的影像需要辦案人員進行抽離,抽離的依據就是關聯性,要根據證據體系的要求,分揀出直接、必然、內在聯系的片段作為證據,將間接、偶發的予以剔除。在進行審查關聯性的時候要綜合分析證據的依存度,不能孤立的截取,關聯、依存、表里相濟、排除矛盾才能夠保證視聽資料的證據能力效果。
(3)審查視聽資料的合法性。合法性身材是證據被采性的形式要件,通說認為事實證據不等同于法律證據,這一點2012年刑事訴訟法通過支持材料說的證據概念進行了確認。合法性審查的內容包括對證據收集保全的主體進行審查,也包括了對證據收集和保全過程進行審查。目前來看,視聽資料的收集主要是采用勘驗、檢查、搜查、扣押、調取證據等方式。搜查、扣押、調取證據需要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現場勘驗檢查中發現的視聽資料的收集,按照《公安部關于刑事案件現場勘驗檢查中正確適用提取和扣押措施的批復》執行,需要扣押的,由現場勘查指揮員決定。《刑事訴訟法》以及《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勘驗、搜查、扣押都應當有兩名以上偵查人員進行。對調取證據,《公安機關執法細則》對此也要求由兩名以上偵查人員進行。視聽資料的收集應當是原件,如不能,則記錄不能取得原件的原因;監控鏡頭所在的地點及拍攝方向;制作人、制作時間、制作地點、制作方法及過程;原件存放處及原件保存時間;復制件要與原件認真核對,確認無誤,并由制作人、原件持有人簽署意見“本復制件與原件核對無誤”后簽名或者蓋章。
2.視聽資料的審查方法:
(1)聽看辨別法。簡單直接、卻不失之為有效,依靠人的直接感官對視聽資料進行判別,這是最為直接的方式,也是門檻最低的方式。進行辨別的人員有兩種:一種是司法人員及其聘請的專家;一種是有關當事人和證人。前者只能以視聽資料本身為客體進行辨別,在樣本和檢材之間進行比較和判斷,可稱為間接辨別;后者除可進行間接辨別外,還可以親自對視聽資料涉及的說話人或行為人本身進行辨別,即直接辨別。
(2)背景考察法。所謂的背景考察即是對視聽資料周邊進行審視,來還原推斷視聽資料的可信程度。不但局限于視聽資料支撐訴訟主體部分的審視,還要檢測主體部分之外的細節,例如背景的聲音和影像。由于視聽資料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案件事實情況,所以通過對其視聽背景的審查判斷,能夠印證視聽資料的真實性,并根據對背景的分析,對當時背景圖像的人物運動、動物形態、車輛流向、景物背景、天氣狀況、時節反差以及背景雜音噪音等進行審查研究,從而獲取收集其他證據材料的途徑,獲取新的證據。
(3)科學鑒定法。前文已述,視聽資料的技術問題同樣要靠技術進行解決。經驗法則不在是判斷視聽資料真偽的標尺,諸如聲紋檢測、定格特寫等技術操作才是視聽資料驗定的歸宿。由于視聽資料所具有的動態性表征和其本身較大的信息容量,因此作假者無論手段再高超往往也難以顧及全部細節。已經用諸于實踐的科學鑒定法具體有:聲譜特征檢驗法。該法使用專門的語圖儀細致劃分視聽資料產生的記錄設備的本底噪點和編控點,以確實視聽資料鑒定。摩擦痕跡檢驗法。傳統磁性的記錄設備由于主導軸、壓帶輪、導柱、導輪彈性墊等幾方面共同作用必然會形成自己獨特的磨損烙印,而這種磨損烙印也同樣具有穩定性和特定性,可以依此對制作設備完成同一認定。
(三)證據鏈條的完善
證據鏈是指一系列客觀事實與物件所形成的證明鏈條,其存在為了增強證明力。雖然從理論上說,視頻圖像資料具備成為直接證據的可能性,但是偵查實際中并不是每一起案件都能夠將此種可能轉化為現實依據,尤其在視頻圖像證據中并不會總盡如人意。如果視頻圖形證據不夠清晰或者并沒有覆蓋整個案情不能夠作為直接證據使用,那么以視聽資料為依托,其他證據為支撐、補強所形成的證據鏈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注釋:
潘申明、魏修臣.從規范執法到訴訟證據——以檢察機關偵查訊問全程同步錄音錄像為視角.證據科學.2012.68.
馬秀娟.論證據的關聯性及其判斷.政法學刊.2008.21,22.
張斌.對視聽資料法律地位的再思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35.
羅彩榮.論刑事偵查中偽造視聽資料的審查判斷.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