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暮雪 劉穎
摘 要 新時期政治參與的方式多種多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為政治參與提供了新平臺,與傳統政治參與方式相比,網絡政治推動著民主政治向前發展。它的參與方式多種多樣、易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政治參與范圍的擴大化,對權力機關與民眾的具體影響優劣不一,如何利用網絡政治參與實現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健康發展成為了核心問題。
關鍵詞 變遷 網絡政治 參與方式 權力機關
作者簡介:裴暮雪,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劉穎,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41-02
一、政治參與方式的轉變
封建時期的政治參與形式是以間接參與為主,直接參與為輔。由于當時的專制統治壓抑人民的政治抱負,有思想的人民只有通過寫作,借文章、詩歌在社會上流傳,才有可能引起官員和天子的注意,進而影響當權者的政策,無意間也參與了政治。
革命時期,政治參與的形式多種多樣,比較激進。人民以階級、群體為單位組織聯合會、游行示威、當街演講或圍攻漢奸宅邸,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參與政治、表達對政府和舊制度的不滿;廣大愛國人士,紛紛創辦刊物、撰寫文章,該時期政治參與的最高層次表現為加入政黨。
新中國時期,公民參與政治的手段主要是政治請愿與政治言論。政治請愿是公民向政權機關表達自己對有關政治問題的意見和希望的行為,游行、示威是典型的政治請愿方式;政治言論是公民用語言文字表達和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見解。部分專家學者直接參與各級黨政領導者的決策活動,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從古到今,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發生了從動員性到自主化、從革命性到理性化、從意識形態性到現實化的轉變。
二、網絡政治的具體參與方式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已逐步偏離了選民代表的政治,走向了全民參與的政治。網絡成為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工具,網絡政治參與是一種新的政治現象。網絡政治參與是指現代公民通過虛擬的身份在平臺上發表政治主張、政治意愿,從而對影響政治決策制定與實施,并對公共管理起到監督作用。
(一)網絡選舉
網絡成為了政要競選和民眾選舉獲取信息和媒體資源的重要手段,網絡政治參與是廣大選民參與選舉的最新方式和手段,這種參與方式在西方發達國家應用較多。
2012年日本眾議院選舉中,首次在網絡上進行直播了黨首辯論會,現場10名黨首并排坐在高凳上,進行著激烈的辯論,都希望通過這一高新技術手段提高自己成功的概率,而身后設置的360度LED大屏幕上,實時播放著網民對于這班黨首們的評論。這場選舉成為了網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使人們見識到網絡媒體的重要性。
它可以使民眾直言不諱地提出對選舉人的問題,使選舉人就所提出的問題加以解答,可以對選舉人的政治主張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從而選出符合多數民眾利益的政黨集團。
網絡選舉對于選舉人來說其實利弊并存,當候選團隊操作得當、應對合理,則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為選舉人造勢,吸引更多的支持率。但如果在競選過程中稍有失誤或者瑕疵,競爭對手就會對其進行大肆宣傳、惡意炒作,起到完全相反的結果。
(二)網絡信訪
近年來我國各地紛紛開通網絡信訪平臺,老百姓有了什么煩心事、不平事,足不出戶就可以把問題反映給政府各級部門。
按照國務院《信訪條列》規定,信訪問題一般在60天內辦結,復雜問題經批準可延長到90天。與傳統信訪相比,網絡信訪使信訪過程更加程序化、制度化、正式化,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由于網絡信訪必須在網絡上給群眾答復,辦理結果受到包括信訪當事人在內的所有網民監督,進而可以提高工作質量;免除了過去來人簽收、電話銜接、來人報送辦理結果等環節,節約了管理成本。
但網絡信訪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關鍵在于權力機關的信訪工作機制。如果工作人員只是光負責答復群眾,然后將群眾問題發往相關單位及部門,那么信訪就只是起到了一個傳文的作用,具體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故網絡信訪進行了新升級,2010年以來,許多地方政府及官員開通微博,微博的覆蓋面巨大,跟催的作用由廣大網民負責,開辟了網絡信訪的新格局。官員通過網絡回復民生問題日漸成為一種趨勢,自從人民網開通“地方領導留言版”后,已有多位省委書記、省長頻繁“現身”網絡,“跟帖”回復網友留言。
(三)網絡聽證
在網絡政治參與的蓬勃發展之下,中央領導干部開始重視網絡聽證這一參與方式,想借此多傾聽群眾聲音,拉近政府與群眾的距離。各個地方對網絡聽證都進行了試點,認為這沒有“圍墻”的人代會值得推行,有利于改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通過改進工作方式和執政方式,做到真正服務群眾。
但網絡聽證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網絡聽證容易成為領導們的作秀工具,并沒有真正地向常態化發展,換屆領導隨時都有可能叫停。為了使網絡聽證走得更遠,政府應重視網絡聽證的結果、合理的訴求能否得到解決。網絡聽證本身不能解決治理問題,但可以考慮把網絡聽證和政務公開結合起來,廣泛收集采納群眾意見和建議,通過網絡問政平臺,及時處理和查辦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并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實現權力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從而實現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
(四)網絡輿論
網絡輿論在參與政治生活、實現民主監督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考慮到這些網民多數是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在社會和政治動員中充分展現了混沌學所言的“蝴蝶效應”,其潛在影響絕不可低估。
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存在不平衡性的特征,網民年齡結構中,18-24歲占30.3%;不到18歲占19.6%;25-30歲占18.7%;31-35歲占11%;36-40歲占8.7%;41-50歲占7.8%;50歲以上占3.9%。網民職業結構中,學生占44%;基層職業者占23%;辦公室職員占17%;自由職業及無業者占11%;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占5%。網絡話語權存在巨大差距,不能充分反映社會各個階層的聲音。
網絡存在非理性的特征,網絡信息量太大,成員身份也虛擬化了,摻雜許多虛假。歪曲、惡意的信息。可能促使網民情緒化。具體表現形式為人肉搜索,侵犯個人隱私。
因而我們要努力使網絡輿論發揮其積極效應。第一,積極引導,理性面對網絡輿論,把關注網絡輿論當作是一種工作常態來堅持,不斷鍛煉自己處理網絡輿論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刪帖和堵塞言論來把問題壓下來;第二,積極回應網絡輿論,發生事件以后,政府要及時發布信息,否則謠言可能會滿天飛;第三,尊重網絡民意和網絡監督,政府要切實做到一切為民眾服務,對民眾反應的問題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進行處理,使網絡輿論在政治體制民主化進程中發揮出積極效用。
三、網絡政治對權力機關的影響
(一)政府權力
網絡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政府權力被分配。使政府權力結構由控制型發展成分權型,從而改變政府職能。網絡政治參與是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傾聽民聲、匯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全民參與政治的方向是希望權力型政府能夠向服務型政府發展,將其精力致力于市場培育,實現公共權利的本質;希望將原本屬于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的經濟職能歸還給社會;力求將社會性、公益性、自我服務性的事務性工作交給其他社會組織承擔。
(二)政府控制力
政府控制政治參與是必要的。當政治制度化還不夠成熟時,混亂的政治參與方式勢必會導致政治動亂的來臨,對于當政者,加大了其控制難度。故很多后發展國家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把公民的參與局限在系統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對自發組織的政治參與行為一般都是嚴格控制的,在網絡時代,如何通過對網絡政治秩序的控制,維護政治穩定,是嚴峻的問題。
其積極影響在于:各種沖突矛盾,特別是階級矛盾得到舒緩引導,有利于政治的穩定;有利于網民將對社會的不滿通過這種渠道宣泄、釋放出來,避免發生政治沖突。而消極影響則是:網民有時非客觀性參與、非法政治參與、情緒性參與,這種不良的參與狀態,政府很難控制,甚至無法知曉,不利于國家政治的穩定。
(三)政府管理
第一,信息獲取速度快。政府將會有更便利的渠道在更廣大的范圍內收集社會各階層的意見。
第二,信息準確。這種直接的信息獲取方式,避免了之前信息傳送不及或經過多層過濾使得信息失真情況的發生。
第三,行政程序簡化。行政程序將進一步簡化,降低了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時人為的推諉和扯皮,不必擔心“門難進,話難聽,事難辦”,民主權利得到了維護。中層管理也可以大大精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第四,信息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將以前僅向國家或國家級組織提供的信息和地方的需求結合起來,原本需要上交中央政府方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在當地直接獲得解決。
四、網絡政治對民眾的影響
網絡政治參與擴大了政治參與的主體,增加了選民的投票率,提高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形成了民主意識和民主觀念;改善了民主的技術手段,降低了政治參與成本;省去中間傳遞信息的環節,使人民意愿能夠更真實的反映。
但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的促進是有限的。不能改變重要的政治決策方式,只能通過此來參與影響決策;引起政治體系中間層級功能弱化,故而只能使網絡民主在有限的范圍內發展;帶來民主的欺騙性、直接民主和情緒性民主。
而且網絡政治參與中,多數人沒有參與資格,外界又對民眾進行誤導。政治參與的門票主要集中在知識層次較高和收入相對富裕的年輕一代,他們是網絡輿論的引導者和網絡社會生活的組織者,并且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對于政治生活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通過網絡廣泛的傳播效應,實現自身的價值。但他們對歷史與國情的了解不一定深厚,而且可能會利用對他們有利的信息影響公眾,操縱參與決策,那么網絡政治參與既不能實現政治民主,還會反受其害。
黨的十八大報告倡導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描繪了藍圖。網絡政治參與符合政治民主化的時代背景,得到了國家決策層的重視。如何正確利用網絡政治參與實現國家機制體制的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的基本權益,成為了數字化中國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劉文富.網絡政治:網絡社會與國家治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凡奇、李靜、王力塵.網絡政治動員方式與途徑的探索和研究.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
[3]王金水.網絡政治參與與政治穩定機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