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方 蔡爽 朱興濤
摘 要 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對于黨團的工作的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政府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及社會文化的繁榮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聚焦青少年社會工作組織的發展現狀,針對呈現的問題進行因素分析,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青年 社會組織發展 支持體系
作者簡介:劉鴻方,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社工系教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工作、社會組織;蔡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社工系教師,研究方向:社會組織、精神衛生、老年社會工作;朱興濤,東北師范大學社會學系教師,研究方向:社會學理論、組織社會學、青少年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74-02
青年社會組織作為社會組織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民間組織的重要類型,是充滿活力的新興民間力量。青年社會組織的發展對于黨團的工作的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政府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及社會文化的繁榮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提出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社會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重要的嘗試和緩沖,好的社會改革的經驗,對于黨的政治體制改革有重要的探索和借鑒意義。
一、 發展現狀
(一)發展速度迅猛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組織尤其是青年社會組織增長迅猛。黨的十八大及兩會召開,國家政策層面對社會組織管理政策的調整,都更加可以預測上海社會公益組織的未來的蓬勃發展趨勢。而在眾多領域中,慈善救助類社會公益組織的增長勢頭明顯,環保類組織增長速度相對緩慢。
(二)參與領域多元化
原本形式復雜、結構單一的社會組織難以有效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價值追尋、發展訴求和民生需求,而快速地向著更靈活、更自由、更新穎的多元化方向轉變。當代社會組織不再拘泥于非正式化組織模式,而是快速社會化,服務領域、服務手段日益多元化。另外,在單位制為基礎的一元社會,通過組織網絡進行動員的方式力量強大,但隨著單位制的瓦解和社會網絡的開放化、復雜化,單一的組織化動員方式已經不能推動社會公益組織的發展,社會公益組織正在學習如何自如地利用社會網絡進行動員。并且,社會公益組織也更加注重以服務為主要功能的專業社會工作思維和方法,專注于解決某一群體、某一領域的社會問題。
(三)社會影響日益突顯
近年來,社會組織在社區公共服務的提供、社區服務項目的開展、社會工作的推進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街鎮很多公共服務,包括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市民中心、睦鄰中心等的管理,都委托社會組織實施,如上海屋里廂社區發展中心就整體托管了5個市民中心,相關政府部門購買社會公益組織項目的數量日益增長。市級層面,眾多大型項目活動都委托社會公益組織開展,如市民政局將“公益創投項目”委托給上海恩派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實施,將創新性項目“上海慈善伙伴日”等重大活動同樣委托該組織操作。社會公益組織自發推動的眾多項目,日益成為社會熱點,并影響了公益風尚的形成。如“多背一公斤”組織推動的公益旅游文化,上海“海燕博客”發展中心推動的“左行右立”,上海音速志愿服務中心推動的社區應急訓練營等項目,都對社會生活發生了重要影響。社會公益組織十分重視與媒體、新媒體的合作,更是使很多項目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如青聰泉兒童智能訓練中心參與“誰來一起午餐”,喚起了市民對于“星星的孩子”自閉癥兒童的關注,“免費午餐”項目也是借助微博成為社會熱點。
二、發展中遇到問題
在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能不看到,社會公益組織自身還存在如下困難:
(一)能力有待提高
社會組織的發展,總體上處于初創期,摸著石頭過河,缺少成熟經驗借鑒,專業能力和組織動員等方面都有不成熟的一面。目前,公益組織多數屬于草根組織,其發展多屬襁褓階段,因此,他們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在整體發展初始性的背景下,這些公益組織往往多是活命為先,能得到哪個領域的資源就從事哪個領域的活動,往往是用熱情來彌補專業能力的不足。隨著這些組織服務領域和范圍的日益擴大,逐漸顯現出某些公益組織出現專業化方向不明顯,專業能力欠缺的弱點。
(二)運作資金缺乏
在受訪對象中,一半以上的社會公益組織認為組織發展面臨的另一個大的問題是缺乏資金。近年來,政府部門給予的支持日益增多,但多數資金傾向于支持體制內的社會組織,而對于一些民間機構支持不多。社會公益組織現有資金多來自于成員的個人捐贈和一些義賣活動,并無大量固定的資金來源,組織成員憑借個人經濟能力開展公益活動,絕非長遠之計。缺乏長期有效的機制保障。資金短缺已成為社會公益組織開展活動的制約因素,如何讓社會公益組織具備“造血”功能,這是許多公益組織領導者正在積極思索的頭號問題。如果一個公益社團的固定投入資源不夠,如何去維持它的運作?一個連自己生存都不能保證的社團又怎樣做好公益事業?所以必須能夠自給自足。與盈利機構不同的是,由“造血”產生的效益不作為組織成員的收入,而是作為公益項目的投入,這也是公益事業的一個發展趨勢。
(三)內部治理結構不完整
雖然社會公益組織都有理事會等治理結構,但對于多數組織而言,董事會、理事會并沒有發生相應的作用。董事和理事并未參與相關決策,決策仍由具體執行者執行,領袖對組織影響很大。與此同時,由于缺乏先進的管理方式,目前有些公益組織的運作費用、管理成本過高,公益組織社會透明度也不夠清晰,社會組織的誠信發展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內部治理結構不完整,當公益組織發展壯大以后,則易形成相應風險,很容易直接影響公益組織能力的發揮,而因決策失誤而最終導致組織滅亡。如何避免人員流動過多,如何保證新鮮血液的專業程度,如何進行人員培訓等問題,都是當前許多公益組織面臨的難題。
三、影響因素
(一)黨政官員對公益組織的偏見
隨著公益領域的逐漸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已認識到公益組織是現代社會領域、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要件,但仍然有不少官員對公益組織存在認識誤區,亟須糾正。大部分官員還僅限于發育公益組織的理念表達,具體到行動中則往往走謹慎道路,他們往往本著“寧缺勿濫”的理念,對發育公益組織慎之又慎。特別是在基層,一些黨政官員認為公益組織的存在,會對基層現有工作效率效果,乃至體制機制提出挑戰,有的擔心外界公益組織進入本街鎮以后,會暴露自身工作中的盲點弱點,不利于樹立自身形象,從而不愿意引進公益組織。
(二)企業對公益組織的偏見
目前公益組織正處于初創期,確實有良莠不齊的情況。一些企業或許是由于成見,或許是由于以往接觸和合作中的不愉快,對公益組織存在一定的看法。有些企業尤其缺乏正確認識,往往認為公益組織與企業合作就是來騙取企業經費。一些企業社會責任部門往往是以一種施舍者的姿態對待公益組織。
(三)公眾對于公益的質疑
目前公益組織面臨的社會輿論環境也存在相應的問題。新近發生的雅安地震中,紅十字會的遭遇是最好例證。其微博的救災呼吁中,得到了十萬多個“滾”字回復;深圳紅十字會的社會籌款,遇到了市民故意繞行的尷尬遭遇;香港特區政府的救災捐款,甚至遭到了部分議員和香港市民激烈的反對。這使得在災難面前,本應該將最主要的精力用于抗震救災的時候,紅十字會不得不投入相當的精力去應對公眾的不信任、甚至是抵制。
四、政策建議
從團的工作路徑看,團的工作不僅僅要在體制內進行,而且要擴展到體制外。通過青年社會組織開展活動是團的群眾工作、團建工作、統戰工作等的有效方法。社會公益活動可以成為基層團建的重要活動內容,支持與發展社會公益組織可以成為體制內團建的創新型工作方式。支持社會公益組織發展,對于黨團建設非常有幫助。在公共服務的提供中,黨政要協作,實現黨的領導下的各方合作共贏的局面。
(一)將社會組織工作納為各級黨建工作內容
共青團與各類青年社會組織應為“同心多層”的組織體系,納入型的是在青年社會組織中建立團組織,掛靠型社會組織將共青團作為業務主管單位,樞紐型的則通過社會組織來實現聯系和服務,身份型的社會組織在不同機構中互相擔任理事和會員,項目型的社會組織則通過項目合作實現引導和激勵行業發展,松散型的社會組織則依據自身進行發展。這幾類組織的關系則是多層圍繞同心不斷螺旋向心的。
在工作實踐中,很多社會公益組織積極參與基層黨建、群眾工作、社會管理創新、精神文明創建等工作,創新形成了很多經驗,激發了基層活力。目前,社會公益組織發展還缺乏頂層設計,這就要求各級黨組織要充分發揮“黨委領導”的作用,全面統籌,把公益組織發展納入工作視野,推動社會公益組織工作成為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內容。重視社會公益組織發育發展,發揮社會公益組織在開展群眾活動、動員群眾社會參與、解決民生需求、推進社區發展等事務中的重要作用,給予經費支持,以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在社會管理創新、基層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方面探索新路徑。
(二)大力推進政府購買行動及其改革
政府機關應簡政放權,提高效率。要認識到政府的有限性以及與公益組織合作的必要性,并對政府公共服務購買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不能把傳統的行政思維用在政府購買之中,要從法律和協議平等雙方的角度來重新認識自身角色和地位。同時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專業優勢,并且在完善相關制度的基礎上,“放松”監管,信任民間組織。
既要防止政府部門用購買的形式擴大政府職權,又要明確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務都適宜向社會組織購買,一些特定的職能還是屬于政府。同時購買中要盡量保持公益組織本身的獨立性。特別要通過規范減少形式性的“假”購買和公益壟斷。
(三)建立評估監督機制
嚴格的評估監督機制不僅包括對社會組織服務質量的評估和監督,同時也包括對政府的監督。作為購買協議的雙方,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政府不能利用強大的行政力量規避自身的法律責任和接受監督的義務。只有建立了一套嚴格和完善的評估監督機制,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合作關系才能持久。
(四)推動形成公益組織購買專項
針對當前政府購買服務主要買項目,而不買人頭的現狀,啟動公益組織購買專項。通過政府購買、公益基金會購買等形式和載體,推動形成購買公益組織基本運營成本、人力成本的購買機制。對此可先行以若干家組織(包括新成立組織和已成立多年組織等)進行逐步試點,待組織評估體系逐步建立以后,可將組織購買與星級資助掛鉤。
參考文獻:
[1]童瀟.青年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會治理:演進、特征與推進路徑.中國青年研究.2015(8).
[2]陳蓓麗.青年公益組織發展路徑研究——基于上海S區六家青年公益組織的資源調查.中國青年研究.2012(7).
[3]時國亮.當代世界青年組織的發展趨勢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07(12).
[4]張艷.互動:青年社會參與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關系.青年探索.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