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變得嚴重。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不僅會對人類的生命以及財產帶來威脅,還會對相關生物的生存發展帶來威脅,因此,需要采取法律的手段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控制。我國在1997年的新刑法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章節中新規定了一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環境犯罪行為。但和國外環境犯罪立法相比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文章在闡述幾起環境犯罪案例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環境犯罪立法現狀,為如何改善環境犯罪立法進行策略分析。
關鍵詞 環境犯罪 環境資源 環境污染
作者簡介:陳雨佳,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80-02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會上,各國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了探討,從刑法的角度將嚴重破壞環境的行為定義為犯罪行為,并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我國有關環境犯罪的立法在近幾年不斷得到完善,但和日益頻發的環境犯罪相比仍存在很多疏忽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雖然學術界對環境刑法理論根基研究基礎薄弱,環境立法理論發展緩慢制約了環境立法的完善;另一方面,在具體實踐中環境污染問題頻發,特別是在工業化進程發展中愈演愈烈。面對這些實際中的環境污染問題,立法打擊力度和效果不明顯。因此,對于環境犯罪的打擊需要在立法上不斷完善相關法律。立法的完善不僅在于對有關條文的增加,而且還要確立有關犯罪立法價值取向,考慮人類和發展和生態環境維持的多重利益。
一、 環境犯罪概述
(一) 環境犯罪內涵
環境犯罪是一種新型的犯罪,在不同的國家立法中具有不同的內涵,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在國際上環境犯罪被認為是公共危害性的犯罪,我國刑罰上將環境犯罪定義為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廣義的環境犯罪具體概括為自然人和法人違反環境保護法律,對環境帶來的一系列污染和破壞行為,進而造成共有財產和私有財產遭受重大的損失,甚至帶來了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后果。狹義的環境犯罪是指個人或者企業單位不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進而故意或者因為不小心的過失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導致公共財產的損失,甚至人員傷亡。
(二) 環境犯罪刑事立法概述
1979年,環境保護法開始被我國納入到刑事立法建設中,在刑事立法中將環境刑事犯罪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對社會發展以及公共衛生安全帶來的破壞。首先,在環境立法中將對山川、河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資源帶來的嚴重破壞定義為公共安全罪;其次,將林場、礦山不尊重法律法規的人員在工作中由于個人意識疏忽或者肆意行為帶來的重大事故以及其對環境帶來的破壞行為定義為公共安全罪;再次,在生產、運輸中使用和攜帶具有放射性、腐蝕性以及易燃易爆性的危險品定義為公共安全罪。另一方面是指對經濟的穩定發展以及經濟秩序的維護帶來的破壞,包括對樹木的濫砍濫伐以及對非法捕撈生物的捕撈等行為。
二、環境犯罪案例分析
(一) 紫金山金銅礦重大環境污染案
紫金山金銅礦所屬的分流涵洞存在嚴重的泄漏問題,雖然采取了措施進行防治,但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沒有對污染泄漏問題進行有效控制。并在2008年違反規定將觀測井和排洪涵洞打通,在當地環保廳三番五次命令整改后不進行整改,導致環境隱患加劇。2010年7月其銅礦濕法廠泄露出含有酮酸性廢水9176立方米,導致下游的魚群死亡,上游的自來水廠被迫停水,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后來對被告單位紫金山金桐礦有關負責人員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立法處置,以重大環境污染罪判處被告單位罰款人民幣三千萬元,主要被告人等判有期徒刑三年,罰款三十萬元。
(二) 高某平污染環境案
2014年6月到11月,被告人高某平在沒有獲得有關法律法規條文認可的情況下,在四川綿陽某城鎮私自開辦壓榨油渣加工廠,使用不合規定的白土和廢棄油渣來生產不合格的燃料油。經過有關認定,被告人使用的原料是我國礦物油類中的危險廢棄物,會對水源以及土壤帶來嚴重的污染。2014年12月,經過當地環保局判定以及檢查機關的介入,對被告人提出了公訴,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處罰一萬元。
三、 我國環境犯罪立法現狀
(一) 立法體系不完善、嚴謹
我國環境犯罪立法采用的是刑法典中專門規定的環境犯罪形式,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環境刑法的系統性,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犯罪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原有的環境犯罪立法形式和規定不適應現階段的環境犯罪。我國立法將環境犯罪以專節的形式納入到危害社會治安秩序中,將環境犯罪歸為社會治安管理,但其實環境犯罪是環境法益層面。這種不合理的歸類無法體現環境犯罪的本質,無法在實際情況面前發揮出環境犯罪立法的真正作用。對于環境犯罪的懲處一般根據其行為對環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來的損害程度來進行判定,而沒有考慮到環境犯罪行為對環境法益的影響,對生態利益的保護較少。比如高某平環境案,對被告人的懲處是針對其為周圍生活環境以及其使用危險廢棄物進行定罪的,沒有更深一步地追究其對環境效益的危害,因此對其處罰金的要求僅僅定在了一萬元。
(二)對環境犯罪罪名體系的設置不完善
第一,對于環境犯罪罪名的設置不集中。表現為對于環境犯罪的罪名沒有進行合理統一的劃分,比如在刑法中的很多章節都會涉及存在環境犯罪聯系的罪名,但是各個罪名間的聯系性沒有體現,對罪名的設置不具有明確的層次性和邏輯性。第二,環境犯罪罪名的設定沒有針對性。表現為我國環境犯罪立法中相同的罪名一般包含了多種破壞環境的行為。不僅如此,對一些環境污染要素也沒有進行體現。同時,還將很多類型的污染歸為一類,比如海洋污染和內水污染,很明顯海洋污染的污染范圍和力度更大,需要和內水污染設置的犯罪罪名進行區別。紫金山金桐重大環境污染案在定案時對有關被告人基本上采取了同樣的處罰措施,即罰款三十萬元,被判有期徒刑三年,沒有對主謀以及重點出謀劃策一方進行進一步的罪名設置,可見對罪名的設置上不具有明確的層次性和邏輯性。
(三) 不具有嚴格的缺失制度
我國環境犯罪中的刑法主張實行過錯責任制度,即將犯罪行為人主觀意識上具有的故意、過失行為作為對其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關于是否要將嚴格責任納入到環境刑法當中存在一些爭議。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保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出現了各種新的環境犯罪問題,不能憑借對被告人主觀心態的判定來對其進行定罪,需要實現嚴格的責任制度,從而達到更好的環境保護效果。
(四)關于環境犯罪的刑罰體系安排不科學
第一,環境刑法中處罰金數額的要求不明確。這種不明確的規定導致在具體的環境刑法判決中,法官自身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特別是隨意追繳制的存在,不能使通過處罰金來懲治犯罪的意圖更好地發揮出來。第二,對環境犯罪的懲治方法一般采用的是刑罰。這種刑罰的方式僅僅是對犯罪分子進行處罰,不能緩解犯罪人對環境帶來的破壞,在處罰之后很容易再次出現一系列的環境犯罪問題。第三,環境犯罪的處罰沒有設置與之相對應的資格刑。資格刑主要是指對犯罪人政治權利的一種剝奪。適用的范圍局限在參加政治自由的權利,很難被適用在環境犯罪中。比如在紫金山金桐重大環境污染案中只是對被告人進行了判刑和資金處罰,而對其刑滿釋放后能否繼續投資辦廠,進行工業化生產沒有明確的規定。
四、 完善我國環境犯罪立法的策略
(一) 在立法對環境犯罪設置專章規定
基于環境犯罪侵害的客體是環境法益,因此需要在立法中將環境犯罪專章從社會秩序管理中獨立出來,對環境犯罪進行單列。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將環境犯罪和對社會管理秩序的破壞進行區別,充分顯示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并通過獨立專章的設置加強人們對環境保護以及環境犯罪嚴重性的重視。
(二) 完善環境犯罪立法模式
環境犯罪的立法模式和一般犯罪立法模式不同,對其制定要求要和我國國情及發展實際相關。第一,環境犯罪是獨立的客體,對于危害環境的犯罪行為不能將其單一的認為是危害人身權和妨礙社會公共秩序。第二,需要獨立設置環境犯罪,加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第三,政府要對環境 犯罪進行重新設置,同時加強對環境犯罪的懲處力度,提升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自覺性認識。
(三) 完善環境刑法處罰體系
第一,完善環境犯罪非刑法措施。首先應該在刑法典中對環境犯罪非刑法措施的適用范圍進行明確,對重大環境污染罪和輕微的環境犯罪制定同時適用的刑法措施。比如義工服務、恢復原狀、責令修復環境等非刑罰措施的制定。這種非刑罰措施的制定不僅能夠對環境犯罪人進行處罰,同時能夠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恢復。第二,提高懲罰的金額,并要制定對懲罰金額明確的制度。環境犯罪立法首先要對懲處的罰金數額進行明確,對原有的無限額罰金規定進行改變。其次,要提升處罰金的上限,對于一些對環境帶來嚴重污染的行為要進行嚴厲的罰金處罰,從而對這些大型企業的個人起到警醒的作用。第三,實現對環境犯罪資格刑的完善。我國的資格刑在其內容的設置上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不適用在環境犯罪中。因此,有關人員需要對資格刑的內容進行拓展,適當增加和環境犯罪相適應的資格刑,比如對于環境犯罪人員剝奪其繼續從事某職業或者進行某種經營活動的資格,從而在根本上控制環境犯罪人數的增加。
(四) 形成嚴格的責任負責原則
我國環境犯罪立法上對犯罪人定罪的條件和限定,在環境犯罪形勢日益嚴峻以及環境犯罪問題形式多樣化的發展面前不能對犯罪人進行合理的定罪,把握不透一些犯罪人的主觀心態。因此需要引入嚴格責任歸責原則。對于環境犯罪人的定罪不以其是否有過錯作為犯罪的主觀條件。
綜上所述,環境犯罪行為的產生在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同時,也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各種利益的實現帶來影響,且對環境的破壞在短期內很難恢復。因此,需要有關人員加強對環境犯罪立法的完善,從法律的角度不斷對我國現階段的生態環境進行維護和改善,通過一系列環境犯罪立法的完善改善生態環境的現狀,并要對環境犯罪立法的有效手段進行完善,同時政府和人民群眾也要對環境犯罪問題的立法進行支持,從而在最終意義上實現對環境犯罪行為的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譚靜蓉.論我國環境犯罪的立法缺陷和完善.湖南師范大學.2014.
[2]張原暢.論我國環境污染犯罪立法體系的完善.西南政法大學.2012.
[3]胡國棟.我國環境犯罪立法完善研究.安徽大學.2013.
[4]鄧琳君.環境犯罪預防論.華南理工大學.2015.
[5]韓露.我國環境犯罪非刑罰處罰方法研究.浙江農林大學.2013.
[6]郭慧杰.我國環境犯罪的刑罰問題研究.河南大學.2011.
[7]向孟毅.論我國污染環境犯罪立法之完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4.
[8]王成陽.我國環境犯罪的立法現狀及對策探析.法制博覽.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