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華
央行6月15日發布數據顯示,5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9855億元,同比多增847億元。 今年前5個月,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像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高低差異非常明顯。具體來看,1月份貸款投放同比增加1.04萬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2月份貸款投放同比則少增2970億元;3月份貸款投放13700億元同比增長16.1%;4月份貸款投放5556億元同比減少21.51%。
如此在時間節點上的信貸精準投放原因何在?
從信貸投放的客戶對象來分析,大中城市軌道交通的興起、鐵路與高速公路投資的不斷延續,龐大的城市住房去庫存引發的消費信貸等,均創造了不竭的信貸需求。同時,去年底前各家銀行為此已提前儲備不少信貸項目,到了今年1月份為占領市場份額,勢必引發貸款投放高速增長。
此外,進入2月份后,為避免存貸結構倒掛并消化1月份的過量信貸投放,銀行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搶挖”存款業務,就致使信貸投放萎縮。而到了3月份,在新增存款增長的推動下,為信貸投放加速提供了支撐。在進入4月份后,存款總量在3月份沖時點的激情過后出現了劇減,信貸投放自然隨之大減。再就是,5月份隨著國家一批重點項目推進的提速,信貸投放力度明顯得以提升。
表面上看,這種大起大落的時間信貸投放似乎存在諸多問題,但深入探究,便可發現這種精準的信貸集中投放模式,卻可以出其不意地發揮各家銀行支持經濟實體的獨特作用。
其一,金融信貸精準集中投放,減少了各類經濟實體借不到貸款的內在擔憂。在當前全國銀行信貸仍處于賣方市場的大前提下,各家銀行會從為信貸客戶考慮的角度出發,想盡辦法一次性給予信貸客戶的信貸規模保證,會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盡最大能力一次性讓信貸投入全部到位,從源頭上幫助信貸客戶克服貸款難,滿足信貸客戶“心里踏實”的融資需求,增強信貸客戶應對各種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實體對融資的擔憂。
其二,1至5月信貸投放總量實現精準的同比明顯增加,有利于增強各類實體經濟的均衡發展實力。事實上,各類經濟實體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在歲末年初,會根據銀行信貸融資總量來決定其經營發展目標。若能在年初得到銀行信貸扶持,就能有的放矢地計劃安排好全年的經營管理,一旦各家銀行在年初信貸總量投放過少,勢必會造成各類經濟實體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而打亂全年的經營步伐帶來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最終可能迫使企業以高成本付出方式進入民間融資。令人欣慰的是各家銀行想信貸客戶之所想,均在年初加大了信貸投放總量,解決了各類實體經濟的現實難題。
其三,各家銀行信貸精準投放的對象主要集中于大集團、大客戶,行業投放上集中于軌道交通、鐵路、高速公路、集中供水等民生基礎設施領域,以及高、精、尖科技含量的各類高科技行業,同時這些“大客戶”與“大行業”在其他月份的信貸資金需求依然十分旺盛,這樣一來,由于這些行業在年初就得到及時的支持,可以開足馬力加快生產與運行速度,為全年實現穩健發展就開好了頭贏得了發展先機。
因此,正是各家銀行運用超常規的信貸投放科學思維,創造性地在年初1、3、5月份不約而同地開始信貸的集中精準有序投放,才讓各類經濟實體“喝足”了信貸的“陽光雨露”,相信信貸集中投放一定會給“十三五”贏得更加美好的開局,一定會讓經濟穩增長促發展的供給側改革更加富有生機。
表面上看,這種大起大落的時間信貸投放似乎存在諸多問題,但深入探究,便可發現這種精準的信貸集中投放模式,卻可以出其不意地發揮各家銀行支持經濟實體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