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榮坤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我國專利運營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障礙分析
齊榮坤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我國專利運營尚處于初級階段,企業專利運營主要采用自主實施、專利轉讓、專利許可等方式,存在著大部分企業的專利運營意識不強、專利資本運營的環境有待改善、專利運營成本高等制約因素;高校、科研機構專利獲取的驅動因素一般不是來自于市場需求,其專利運營的程度很低,基本是采用許可、轉讓、投資等方式;個人發明人的專利一般與企業需求相脫節,能夠實現有效運營的普遍很低。
專利;運營;現狀;障礙
隨著我國成為全球專利申請量的第一大國,如何將巨大的專利儲存量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合理的專利運營釋放專利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提升產業和企業競爭力,已經成為知識產權運用的一大課題。目前我國專利的運營尚處于初級階段,專利運營的方式主要是針對自有專利進行轉讓、許可,更加高級的專利運營方式,如投資、質押、證券化等很少被采用。專利運營主體主要包括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及個人等。
在現代專利制度環境下,隨著專利作為企業重要經營資源地位的提升,專利運營成為企業經營戰略的新課題。專利資產價值的實現和戰略運用需要專利的有效運營。國家知識產權局制定的《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單位創建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全面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工作,推進知識產權商品化、產業化,不斷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要加強已有專利技術的實施、轉化、轉讓工作,實現專利價值最大化。要深入研究知識產權制度,充分運用知識產權規則,把知識產權轉化為企業競爭力。”
1.1企業專利運營現狀
1.1.1自主實施
當前,我國企業專利運營大部分采用自主實施的方式。企業專利的自主實施是企業自己對專利的利用,即將其所擁有的專利投入到生產經營實踐中,使之產品化,并通過市場運營途徑實現商業化并取得經濟效益的過程。自主實施專利的企業可以憑借法律賦予專利權利人的壟斷權,獲取市場競爭優勢。
專利的自主實施需要具備較好的實施條件,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撐。但在實踐中,許多企業尚無法達到這一要求,導致企業普遍存在實施率不高的問題。國家知識產權局對2716家企業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被調查企業自2000年以來專利實施率小于30%[1]。企業專利自主實施無法有效實現,不僅會造成許多專利資源的閑置浪費,還會阻礙專利的有效運營。
1.1.2專利轉讓
專利轉讓是專利權人出讓其專利獲取轉讓費的法律行為。專利轉讓對專利權人和受讓人而言均具有獨特的價值,權利人可以從轉讓行為中獲得一次性收益,收回專利開發的投資,并獲取預期利潤。受讓人可在不用付出專利的開發投資和承擔開發風險的情況下直接獲取他人的專利,并且可以利用受讓的專利占領市場。
以富士康為例,2014年富士康將大量通信技術專利轉讓給谷歌,使谷歌自身的技術實力得到了很大的強化,其在基礎通信領域的地位越發穩固,自身的Android生態系統也更加完善;富士康在此次交易中也獲益匪淺,既收回了研發投入,又展示了自身雄厚的研發實力,提升了公司的形象。
根據我國知識產權網上交易平臺之一的匯桔網統計,在2014年的專利交易數據中,專利轉讓以86.47%的比例穩居專利交易之首。其中,企業是專利轉讓的主力,尤其作為受讓人,企業的占比超過85%。但是,目前我國專利轉讓以集團公司內部的專利轉移方式居多,真正盈利性的轉讓相對較少;相比之下,商標轉讓較為活躍,盈利交易相對較多。
1.1.3專利許可
企業專利許可有獨占許可、排他許可、普通許可、交叉許可、分許可等多種形式,其中交叉許可是實踐中運用較多的形式。通過交叉許可,企業可以實現專利的相互等價交換,并可以節省研究開發經費、避免市場風險。專利交叉許可具有互利互惠性,因此企業通常需要擁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專利才能有效實施。發達國家企業高度重視交叉許可的利用。以美國思科公司為例,其分別與微軟、英特爾、通信國際、IBM、羅克韋爾等公司進行了雙邊交叉許可,相互許可實施對方的專利技術。這樣不僅能節省開發投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專利訴訟的風險,同時也為更好進行專利運營積累了專利資源。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在專利交易的舞臺上活躍著一群特殊的主體,它們深諳專利的價值,并以專利的運營為主業獲取利潤,這樣的群體被業界稱為非專利實施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ies,以下簡稱NPEs)。此類實體不進行產品的生產或銷售,而是從其他專利權人處購買專利,經過整合,以轉讓、許可、訴訟等手段,向其他生產型公司收取許可費或賠償金,以實現專利權[2]。
我國企業專利許可中,國內專利許可人與國外專利許可人所占比例相當,但盈利性許可的數量遠低于國外。國內企業以自許可居多,國外企業以盈利性許可居多,通常通過NPEs、專利池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效許可。而我國對于專利許可的運用方式仍停留在初級階段,方式比較單一[3]。
1.2影響企業專利運營的主要因素
1.2.1大部分企業的專利運營意識不強
隨著專利重要性的不斷提升,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一些企業逐步開始重視專利的運營,專利運營的意識也不斷增強。例如,華為公司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始終將專利運營作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華為公司的副總裁鄧濤曾說過“相比數量,華為更加關注專利的質量和專利的運營,這是華為公司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根基所在。”但是,像華為這樣注重專利運營的企業只占我國企業的少數。我國企業的專利意識大多仍停留在保護層面而未進入運營層面,甚至不少企業對獲取專利的意義本身存在模糊認識。
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大多數企業對專利這一無形資產的價值重視不夠,“重有形、輕無形”的觀念還較嚴重。這一社會觀念必然影響到企業專利運營的實施。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我國企業所做的“關于是否需要專利”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不需要國內專利的企業占63.2℅,不需要國外專利的企業占71.1℅[4]。這一調查表明企業對專利在其生產、經營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充分的認識。對專利價值意識特別是專利經營意識的缺失,勢必會影響企業專利運營的動力和效果。
1.2.2企業專利資本運營的環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國企業進行專利資本運營的環境尚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企業專利質押融資機制不完善,例如專業的質押融資平臺缺乏、權威評估機構少以及專利的風險控制存在難題等,造成企業專利質押融資困難。
除此之外,企業專利證券化投資環境尚不成熟。專利證券化即企業以未來專利收益產生的資金作為預期,經過可靠的特設載體包裝以后發行證券,從資本市場獲取融資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需要考慮三個方面因素:一是資金流的保障,要組建專利資金池,將企業所擁有的專利所產生的資金流進行捆綁,作為整體發行證券;二是中介機構的保障,要有可靠的中介機構參與到專利證券化過程中;三是公眾的認購信心和認購熱情,要增強投資者對專利證券市場的信心以及激發其關注和熱情。
1.2.3企業專利運營成本高
當前,我國企業的專利擁有量不斷提升。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2014年,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48.5萬件,占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的60.5%。面對如此數量繁多的發明專利,企業面臨的一個集中問題是整理了解自己現有的專利并確認其價值適用范圍;同時需要按照專利保護的技術方案以及專利簇的概念,對專利做細致的分析、整理。這一過程要求負責審閱專利的人員在技術發展趨勢和企業商業策略上都具有豐富的經驗。除此之外,專利交易的標的物較為特殊,往往只有熟悉特定領域的技術和商業方向的人才能較好的判斷出專利的價值。因此,對專業運營人才的要求比較苛刻,要求企業投入更高的人力成本,直接導致增加專利的運營成本。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科技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來源。提高高校及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是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內容,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離不開高校及科研機構對專利的有效運營。
2.1高校及科研機構專利運營現狀
2.1.1專利的獲取驅動因素
2013年,我國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163,080件,占我國國內有效發明的19.8%。專利的擁有量是科研機構與高校彰顯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也是科研機構和高校科研人員評聘和職稱晉級的重要評判指標。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產業化項目、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均要求產生一定數量的專利。例如,科技支撐計劃結題驗收要求發明專利申請量不少于18項;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要求有1項發明或6項實用新型專利[5]。部分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申請科研立項、申請專利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工作量,滿足于評獎、提職稱,缺乏對市場情況的調研和判斷,與市場脫軌。研發人員完成職稱評定、論文發表任務后,多數專利成果被束之高閣,乏人問津。
2.1.2專利轉讓、許可
高校及科研機構專利的許可和轉讓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高校專利運營的重要方式。通過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擔的國家三大科技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產生的發明專利的調查顯示,專利許可是高校專利實施的主要方式,44.8%的專利通過許可方式實施,以獨占許可和排他許可方式為主;科研單位有許可實施的發明專利所占比例不大,并且76%的專利許可為普通許可[6]。專利許可模式中除單純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外,還包括通過專利實施許可與企業共建研發平臺或中試基地等。
2.1.3其他運營模式
在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專利運營過程中,也出現了專利拍賣、專利直接入股企業等新型運營模式。如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于2010年至2013年兩年間舉辦的兩次專利拍賣會,共成交100多件,成交金額達600多萬元;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以自主專利直接入股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在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晶體領域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部分專利成為了行業標準的一部分,如清華大學數字電視傳輸系統專利進入國家數字地面電視標準等。
2.2制約高校及科研機構專利運營的障礙
2.2.1對專利運營重視不足
當前,我國高校及科研機構普遍存在重發明創造輕轉化推廣、重成果輕運用、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在眾多高校及科研機構科技評價體系中,科研項目擁有量、專利申請及授權數量、發表學術論文篇數和科技成果獎項等成為科研人員的主要考評指標。在選題及投入上,重視新項目、新研究,輕視成果的市場化、商品化;導致高校及科研機構專利運營程度低。
2.2.2專利運營激勵政策不足
高校及科研機構在科研成果以及專利的激勵政策上,大多采取對相關科研人員給予一次性的獎勵方式或計入績效工資總額的方式,不考慮相關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推廣,缺乏科研轉化、運營的內生動力,難以有效激發科研人員轉移和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值得慶幸的是教育部公布的新修訂的2015版《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將專利獎并入技術發明獎(專利類),同時兼顧科學普及和專利運營增設了科普類獎和專利運營、推廣類獎項。此辦法的修訂能從一定程度上調動科研人員轉化的積極性。
2.2.3管理體制障礙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及科研機構內部尚未建立專利管理部門和成果轉化機構,專利的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處下設的成果科具體負責,管理的缺位使得職務發明專利缺乏資金保障。管理人員多為科研人員自己兼職,使得科研人員大多通過人脈與企業牽線搭橋,進行專利推廣,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分散了高校教師授課、科研精力,對高校及科研機構專利的有效運營不利。另外,規范科技成果管理與轉化方面的規章制度也不健全,國家尚未出臺有關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辦法。制度設計的不完善極大程度的制約了科研成果的運營轉化。
2013年國內個人申請人所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66904件,占所有國內申請人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的11.4%,是我國專利成果的組成部分之一。個人專利的有效運營不僅能夠提高發明家的創新熱情、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而且能進一步提升我國創新隊伍的能力和素質,造就一大批具有新思維的有責任、有擔當的發明家,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3.1個人專利運營現狀
3.1.1個人發明的轉化情況
個人發明作為專利的一部分,其運營情況不容樂觀。一直以來,我國非職務發明專利的轉換率“微乎其微”。據長沙市專利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2月,長沙市專利累計授權總數為18983件。其中非職務專利5510件,占專利總數的29%,而已轉化的專利不到1000件[7]。個人專利轉化率低,造成許多具有顯著技術特征且能帶來明顯經濟效益的專利被閑置浪費。
3.1.2專利與企業需求的適應情況
許多發明人在進行發明創造時,缺乏對市場感覺的把握,造成發明創造與市場脫節,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另外,一些具有較高含金量的發明項目因為與產業的結合度不高,無法與產業進行對接,更無法有效進行專利運營,導致資源浪費。畢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它不僅要考慮這一專利產品的生產制造問題,還要考慮市場是否接受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講,將一項專利轉化成一件產品,受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要投入設備改造、要對市場進行調研,還有雙方對專利的價值判斷、如何合作等問題。若發明無法與企業有效對接,將不利于其轉化、實施。
3.2影響個人專利運營的制約因素
3.2.1專利維護困難
對于發明人來說,資金是實現專利運營的重要因素。發明人每年都需要繳納專利維持費,隨著專利數量增多,專利年費也隨之增多,而且年限越長,繳納的年費越高。對普通的發明人來說是較大的負擔,如果不能有效轉化,最終只能放棄。雖然當前專利質押貸款發展迅猛,但這種模式主要針對企業,獨立發明人很難獲得信貸支持,專利維護依然存在困難。
3.2.2專利運營意識不足
我國個人專利的所有人有著發明的熱情、創新的精神,以及對理想的執著,這些品質是值得很多人學習的。但他們普遍缺乏商業頭腦,就其擁有的專利而言,不僅未將其看作是一種商品,更缺乏將其運營的意識。運營意識的不足導致專利與市場脫節,造成供需雙方對接困難,專利難以有效流通,導致許多創意的想法被埋沒。運營意識的不足也會扼殺發明者的發明熱情,因為專利不投入運營就難以被社會認可,長期不被認可足以扼殺專利所有人的發明的熱情,不利于整個社會創新氛圍的營造。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專利權人在專利運營中普遍存在運營意識淡薄,運營模式單一,運營成本高等問題。除此之外,也存在缺乏專業的第三方運營機構和運營人才的問題。專業的運營機構和運營平臺能有效整合專利運營服務鏈,為不同的專利權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滿足不同權利人的需求,促使專利在市場中有效流通,實現專利價值。
[1]馮曉青.我國企業知識產權運營戰略的自行實施方式[EB/ OL].中國知識產權研究網.
[2]劉淼.非專利實施實體的是與非——美國專利制度的變革及其啟示[J].知識產權.2014年第12期.
[3]i智庫.2013年中國知識產權運營狀況研究報告[EB/OL].
[4]馮曉青.當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資本運營的現狀[EB/OL].馮曉青知識產權網.
[5]宋河發等.國外主要科研機構和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4.
[6]專利統計簡報[EB/OL].2014年第4期.
[7]劉芳,張一璨,賀建輝,李白軍.株洲:個人專利“待字深閨”誰來“牽線搭橋”[N].中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網[EB/OL]http://www. ipraction.gov.cn/article/xxgk/mtbd/mtgc/201504/20150400050212.sht?ml.2015-04-23.
齊榮坤(1965-),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工商企業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