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琳艷(吉林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
耗散結構視角下射擊體校系統發展的有序性研究
焦琳艷
(吉林體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33)
耗散結構由比利時物理化學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首先提出,它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與協同論、突變論并駕齊驅成為現代新三論之一。對于各級射擊體校系統內教練員及運動員的管理有著重要的啟示。
在我國當前呈“金字塔”形的訓練體制下,各級體校(包括各種少年體校、傳統項目學校和運動技術學校等)訓練是重要一環,它是全國體育訓練的基礎,更是高水平運動員產生的搖籃。射擊體校學制方面可謂是隨機的、不穩定的;學齡跨度大,年齡小的處于小學階段,而年齡大的已處于大學階段(以洛陽市射擊體校為例,具體如表1所示)。射擊體校的體制、性質和任務決定了教練員的教學安排、教學計劃以及訓練實踐的特殊性。
教練員教學要想取得良好成效,就必須改革傳統的狹隘封閉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結構,形成具有生機活力、開放有序的教學系統,這正是形成耗散結構的過程。
耗散結構存在于開放系統中,靠與外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產生負熵流,使系統熵減少形成有序結構。“耗散”即強調這種內部與外界的交換。教學的開放性強調教練員教學的基本特征,教學思想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過程開放,是開展教練員教學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教練員教學思想的開放
人類有7種重要的思維模式,分別為:系統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形象思維、逆向思維和靈感思維。系統思維的思維形態是以系統論為主導的思維基本模式,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掌握的最高級的思維模式。中學階段是人類思維方式形成的重要時期,教練員在此階段對其運動員進行思維方法的引導,比單純知識傳授更重要。目前各級射擊體校的教練員以自身經驗進行帶隊的現象頗多,要改變其固定的教學方式,需要教練員從自身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學習新思想、新觀點和新理論,為培養運動員進行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引導打下理論基礎。
2.2教練員教學內容的開放
在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陳舊的教材不能滿足新時期運動員的需求。教學內容的封閉,限制了運動員的眼界。對此,教練員教學就不應局限于自身的訓練經驗,而應該依據自身的經驗,吸取優秀教練員的長處,綜合新的比賽規章制度,積極引導運動員嘗試新的訓練方法和理論,在嘗試的過程中鞏固技術,發散思想。
2.3教練員教學過程的開放
射擊運動員的訓練一般都會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而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則要求訓練是開放的、發展的。

表1 洛陽市射擊體育學校運動員性別與就讀階段交叉表(2016年2月27—28日統計)
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并不是說讓運動員在沒有安全規則約束下自由訓練,而是在安全規則制約下,運動員與運動員,運動員與教練員之間進行切磋交流,也可使運動員觀摩教練員之間的切磋,創造動態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的開放,要求教練員更多的關注運動員自主學習的情況,從而進行適時的思維引導。
3.1遠離培養目標平衡態
傳統的運動員培養體系是運動員的訓練從最低級的體校開始,之后轉入中等的省級訓練隊,達到一定標準后再轉入高水平的國家訓練隊,進入初級體校的運動員只會一門心思地考慮如何進入高一級的省級訓練隊,而對于進入高水平的國家訓練隊望而卻步。必須打破這種傳統的運動員培養模式和框架,使運動員敢于去想突破,打破舊的規則模式,建立適應運動員個性發展的新模式,實行因材施教的教學,追求全面協調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相統一。
3.2遠離教學目的平衡態
教練員制訂教學目的是為了讓運動員達到教學計劃規定的基本要求,并不是全部的要求。教練員在指導運動員進行訓練時,并不是教練一次性講了多少,說了多少,而是應該關注運動員聽了多少,學了多少。這種教學的結果往往是不受教練員所控制的,根據運動員的領悟來決定,結果往往呈現出不確定性和非平衡性。遠離教學目的的平衡態,能夠挖掘出運動員潛在的悟性,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收獲超于預測的成果。
3.3遠離教學方式平衡態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練員的教學為中心,圍繞訓練計劃安排運動員進行訓練。遠離教練員教學方式的平衡態,需要教練員進行角色的轉變,由領導者、掌控者轉變為欣賞者或引導者,教練員引入新的訓練方法及訓練理論,鼓勵和引發運動員進行自主探索和學習,使運動員在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能力,通過體驗式學習,深化知識與技術,享受探索的樂趣。
3.4遠離教學評價平衡態
教學評價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原則,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方法及技術對教學過程及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以提供信息改進教學和對被評價對象作出某種資格證明。教練員與運動員的關系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相似,但是不同之處在于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同,學生可以不記名為自己的任課教師進行主觀上的教學評價,而運動員對于教練員的教學評價體系卻并沒有如此健全。建立健全的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運動員對教練員的教學進行反饋,更加真實地體現出運動員的想法以及教練員的教學方法是否適用于運動員的訓練,找出問題的根源,改進方法方式,促進運動員成績的提高。
教練員教學和運動員訓練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是非線性動態系統,內部存在著非線性相互作用。所謂非線性作用,就是指不具備均勻性和疊加性的作用。教練員教學和運動員訓練之間內部要形成新的結構,那么運動員的訓練就不能是獨立的,也不能相互間是簡單的線性平行發展的,只有他們之間存在聯系,出現交互,才能使這些獨立的運動員產生相互干擾促進的效應和協同的運作,形成新的、有序的結構。
4.1創新教學管理體制,促進立體聯動作用
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批判性地審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已有精華的基礎之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學管理體制,將現代化教學新設備、新理念引入其中,進而構建起新型的教學管理體制。在作為教學管理者的教練員和被管理者運動員之間架起“新型橋梁”,形成教學反應機制的快速運行,把教學管理體制中的“管”“控”轉變為“放”和“引”,擴大學生自主學習、主動訓練的自由權,推動教練員的引領作用,增加生活教練進行管理配合,多方面關注運動員的狀況以及發展趨向。
4.2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構建新型教學關系
一般射擊體校教練員在進行組織訓練時,指揮運動員去進行訓練前的熱身,安排訓練任務,運動員只是執行教練員的安排。構建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強調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的相互作用,運動員作為主體角色,從“被動接受”到“積極提議”,從“被管理者”到“主動參與者”,從“消極訓練”到“主動訓練”,從“被組織”到“自組織”的轉變。
4.3倡導新型教練員與運動員關系,促進教練員與運動員多向互動
溝通是消除懷疑和建立友好關系的紐帶,良好的溝通是資源共享,互助學習的前提和條件,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了解,也是自我不斷完善,提高素養的關鍵所在。以往的溝通是面談式的,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多種社交平臺的出現,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可以通過不必面談的方式進行有效溝通,表達自己意愿,促使教練員更加全方面地了解運動員的心理及人格,更好地制訂適用于獨立個體的訓練方案。
4.4建立協作學習機制,實現運動員之間多向交流
傳統的學習模式是教練員“教”,運動員“學”,在運動員的思維模式中,始終認為只有教練員講的才是對的,才是唯一的標準,忽略了同伴之間的有效溝通。運動員之間同步訓練,取得成績優劣不等,而運動的訓練成績提升同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是同樣的(圖1),越是努力并不代表成績提高得越快,特別是對射擊運動員而言,越是注重結果,導致心理壓力的增加,成績反而不盡人意。

圖1 學習曲線(引自《體育教育學》)
水位的漲落會誘發水庫的滑坡,對水位漲落進行科學化研究能夠提前分析和預測滑坡體的變形以及穩定性。在平衡態和近平衡態中,漲落破壞穩定有序地干擾,但在遠離平衡態條件下,非線性作用使漲落放大,達到有序。教練員利用耗散結構理論的有效漲落,實現對運動員教學的突破。
5.1漲落的發生需要有利條件的創造
漲落的發生需要有利條件的創造包括:(1)射擊體校教練員數量有限,各項只有一個帶隊主教練,需要建設一支具有全面教學素質的教練員團隊。教練員團隊領導者數量的增加有助于補充和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團隊,使教練員在教學中漲落的行為逐漸趨于自覺。(2)需要營造融洽的運動員訓練氛圍以及平等的學習環境。使運動員在相互勉勵,彼此平等的狀態下訓練與學習。
5.2漲落的適時需要時機的把握
漲落的適時需要時機的把握包括:(1)教練員作為射擊體校中的“伯樂”,要善于用發現的眼光去發掘有潛力的運動員,發掘潛力運動員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推崇和重視,而是旁敲側擊,保護其閃光點,又不使其過于驕傲。(2)教練員應當把握有效漲落時機,對零碎的有效漲落實施有意地積累,把握有利的時間,及時調整訓練方案,讓有形的量變達到無形中的質變。
5.3漲落的適度需要強度的控制
漲落只有達到一定的強度以及一定的閾值的“臨界點”之后,宏觀的效應才會產生并且被放大:(1)要實行對外開放,增強外漲落。實行對外擴大化的開放,有利于引進先進的思想及運動理念、方法,擴大對外部“新鮮血液”的汲取。(2)要改革面擴大,增強內漲落。內部的內漲落體現在內部機制的不斷改革,將培養新型運動員人才作為首要目標,內部機制的改革就會偏向側重考慮運動員所需要的。(3)要參與者擴大,增強正反饋。教練員與運動員共同形成主動探索和參與的局面,能夠促進漲落強度不斷增加以及壯大,發揮優秀運動員的榜樣效應,建立健全激勵作用機制,引導體校內的管理者、教練員和運動員共同投入其中。
射擊運動員通過學習這項運動培養感覺能力,學會自我控制,增強抗壓心理能力,從而增強自我的綜合素質。射擊體校結合耗散結構理論的特征,引領體校存在于開放系統之中,并逐漸呈現出非線性、非平衡和不可逆性。在新概念提出的基礎之上,射擊體校的管理者和教練員要意識到體校中運動員才是一切活動的中心,一切活動均應圍繞運動員的發展展開。作為運動員應當意識到自主權與自由權對訓練成績提高的正向作用,合理行使自身的權利,同時履行一定時期內需要聽從教練員指導的義務,期望最終達到的目的是教練員與運動員之間建立平等和諧的良好關系,在這種關系的作用下實現體校系統內“自組織”的形成,推動體校向更好更優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波,孟凱,王文波.基于耗散結構系統熵模型的區域人力資源供給系統有序性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4(1):86-90.
[2]佘遠富.耗散結構理論對研究性教學的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08(6):30-34.
[3]魏進兵.水位漲落誘發水庫滑坡的機制研究[D].武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6.
[4]宋會君.從耗散結構理論看運動員競技能力發展的有序性[J].體育與科學,2003(3):49-50,53.
[5]趙芝玉,劉玉蘭,邵桂華,等.耗散結構視野下專業運動訓練系統發展的有序性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8):65-69.
中圖分類號:G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5-119-03
收稿日期:2016-03-19
基金項目: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重點項目(編號:YC2016002)。
作者簡介:焦琳艷(1992~),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