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云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學
芻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藝術
孫靜云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學
課堂教學是開啟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語文課堂可以通過語言的藝術傳遞信息,幫助學生智力的不斷發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課堂上的教學語言,兼顧準確、生動和情感等因素,不斷追求語言美化,讓學生的心田受到春雨般的滋潤,使課堂教學更具有趣味性。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
初中是學生愛模仿、易叛逆的階段,語文教師應該關注到這一規律。優秀的語文教師善于運用自己的行為、語言來表現自身魅力,營造和諧課堂,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究其根本,就是巧妙利用語言藝術,讓學生在具有吸引力的課堂上激發學習興趣,拉近師生關系,這樣的課堂才更具感染力和效果。
(一)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新課標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陪伴者,應該從初中生的特點和興趣出發,關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達到增進師生關系的目的。而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的語言藝術。由此可見,語言藝術在語文教學中便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具有藝術性的課堂語言是提高語文課堂效果的有效途徑。在復雜的語文知識學習時,難懂的內容很可能打消學生學習的勁頭,如果教師的語言表達再枯燥一些,那課堂的氛圍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想將晦澀難懂的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就要想方設法地提高課堂語言的藝術性,深入淺出,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包含的思想情感。
(一)注重教學語言的準確性
“課堂上老師除了通過身體進行教學還有通過語言進行教學,語言的教學必須具有準確性。”這是葉圣陶曾經對語言準確性的強調。現代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不僅要正確、簡潔,還要保證一個“準”字。大量的實施證明,教學語言不準確,會給學生傳遞錯誤的信息,嚴重者甚至會引導學生走向歧途,造成誤人子弟的后果。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核舟記》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微雕技術”的興趣出發,介紹核舟記超凡的技藝,使學生有了學習課文內容的欲望。因此,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有沒有人曾經告訴過你,一根細小的頭發絲就可以將《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雕刻在內,聽過之后是否驚訝呢?其實啊,這就是我國的微雕技術,你一定會覺得很驚奇吧?見過微雕技術的人,都對其贊不絕口,稱其令人嘆為觀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與微雕技術有關的《核舟記》。”這樣的新課導入,不僅能準確地告訴學生有關微雕技術的信息,還能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課堂氛圍。
(二)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
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語言藝術當中,生動的語言最能夠讓學生明白道理。語文教學可以分為工具性和人文性兩方面,而生動形象的語言可以幫助課堂教學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標,因而生動的語言貫穿始終。
大量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課堂語言是否生動決定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低。教師的語言一方面奠定了課堂教學的基調,另一方面影響著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吸收與理解,因而,唯有生動的語言能夠營造生動的課堂。
比如,在初學《社戲》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從作者及其創作背景出發,向學生介紹文章背后的事兒。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依據魯迅先生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將少年生活娓娓道來。20年來,“我”一共看了3次戲,這些經歷都讓“我”印象深刻,其中最讓人難忘的便是在浙江紹興農村看的社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社戲》便是節選看社戲部分。作為一個孩童時代的趣事,作者懷念的是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隨后,教師應該趁熱打鐵,用生動的語言將“我”在老家的情感表達出來,特別是“我”與小伙伴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偷豆、剝豆、煮豆等情節。這樣,魯迅把事寫得生動有趣,教師把“迅哥兒”和農村少年的美好友情表達得生動有趣,二者融為一體,肯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三)增強語言表達的感染力
語言表達的感染力是實現課堂共鳴的關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博得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對教師表達的含義形成理解深刻,就應該增強語言表達的感染力,也就是注重語言情感。一方面,富有情感的語言可以在瞬間吸引學生,給構建課堂和諧氛圍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富有情感的語言能夠將教師自己帶入設置的情境中,俗話說:要想感動別人,就先要感動自己。教師融入情境,學生自然而然也在情境中學習、感知、成長,從而對課文知識形成深刻的體會。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在課堂上泛濫,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目標,控制好情感的力度,切忌過多的情感投入給學生以誤導。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這篇文言文時,按照傳統的常規教學,便是“朗讀--標注--翻譯--體會”這樣方式,學生就像走馬觀花一樣,只是會翻譯,會考試,卻不能夠深入到課文中,也無法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因此,教師應該在讓學生自己熟悉課本內容之后,提取出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利用富有情感的語言表達,將學生帶回到范仲淹的那個時代,并與學生一起分析文章背景、感受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補充。這樣一來,能夠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而言之,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是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必然要求,但是富有藝術的教學語言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這需要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更多的課前投入與課后思考,在實踐中積極創造具有藝術性的初中語文課堂。
[1]何俊輝.師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J].新課程學習(下),2014,04
[2]盧紫蘭.妙用“金鑰匙”,巧開高效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探討[J].語文學刊,2014,16
[3]金躍燕.魅力教學,激活課堂——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思考與體會[J].新課程導學,2013,25
[4]張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