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冬梅,周新娟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湖南戲曲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賀冬梅,周新娟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湖南本土戲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陶冶學生情操,振奮民族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從湖南戲曲推動藝術教育變革發展、湖南戲曲提升藝術教育質量、致力學院教育傳承和發展湖南戲曲等方面探究湖南戲曲問題。
湖南戲曲;藝術教育
此項目為湖南省教科院一般課題《湖南本土戲曲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JK013CGD021。
湖南是全國著名的戲劇大省,劇種繁多,目前仍有19個以上。以花鼓戲、湘劇、祁劇為代表的湖南地方戲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目前大都已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戲曲是有區域性的,中國戲劇未來的發展是社區戲劇發展,而戲曲戲劇的繁榮發展需要大批的非職業人員參與,以現代戲充實戲劇,結合地方特色,受地方群眾歡迎。
近年來,湖南省每兩年一屆的戲劇節涌現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和優秀戲曲人才,給湖南的藝術注入了新鮮活力,給湖南的戲曲藝術帶來了勃勃生機。周邊省份的藝術團體及專業劇團每年都有大量的湖南青年演員(藝術類院校畢業生),尤其是專業素質全面的優秀舞臺表演人才充實到表演隊伍中去,這些都構成了藝術教育市場的基本人才需求,促進了藝術教育的發展。
隨著近年來全國服務地方文化經濟、培養藝術人才的中高等藝術院校蓬勃壯大,藝術教育的發展也陷入一定的誤區,即狹隘地將藝術教育與音樂、美術、舞蹈教育相等同,忽視了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戲曲綜合藝術,忽視了戲曲對音樂、舞蹈、美術、話劇等藝術門類橫向的借鑒和影響,忽略了對戲曲表演的傳承和發展。這不僅割裂了藝術各門類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發展嚴重滯后;還讓很多藝術教師對藝術教育的定位產生模糊感,造成了藝術院校專業課承載任務的缺失。殊不知,中國最早的藝術教育就是從戲曲專門的教育場地戲坊開始的,戲曲是藝術的綜合體。從唐代的參軍戲到元代的雜劇,到現代京劇的發展,戲曲積淀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氣息。探索藝術院校專業教學改革之路,不能忽略戲曲,特別是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和影響力。
戲曲與音樂、舞蹈、舞美等專業休戚相關,可以說,戲曲教育是舞臺藝術教育的基石。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張也、雷佳、王麗達都是學唱花鼓戲出身;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以一幅人體舞蹈山水畫卷驚艷世界的著名舞蹈家沈偉也畢業于戲曲表演專業;舞蹈中最重要的一門課程身韻課深受戲曲身段的影響,在民族民間舞蹈中融入戲曲的元素更具特色,更具韻味;同時幾百年來戲曲對舞臺美術的要求也促進了美術專業的發展。總之,湖南戲曲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背景,是聲情并茂、載歌載舞的藝術,對湖南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有助于提升現今湖南藝術教育質量。
湖南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和發展的工作,僅僅依靠一些熱愛戲曲事業的人士和公益團體難以持續進行,我們需要有穩定師資力量、有辦學經驗、有致力于湖南戲曲傳承和傳播后備力量的組織機構來完成這項工作,學院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具有60多年辦學歷史的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經過多年的教學沉淀和積累,教學特色鮮明,人才培養效果顯著,培育出了張也、雷佳、王麗達、吳軍、瞿穎等一大批享有盛譽的藝術明星和演唱家,被形象的稱為“湖南藝術家、明星的搖籃”。戲曲表演專業是學院最具特色的一個品牌專業,也是湖南省培養高等戲曲表演人才的最高學府。學院在傳承和發展戲曲表演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在不斷的傳承和發展花鼓戲、彭俐儂湘劇表演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本土元素轉化成戲曲表演教育的教學資源,納入課程建設中來,讓學生通過對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習,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了解,激發學生對本土戲曲文化的熱情,讓更多的人走進戲曲、了解戲曲、學習戲曲、熱愛戲曲,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戲曲學生生源緊張,沒有好苗子的窘狀。
在現代藝術教育發展背景下準確定位湖南特色藝術教育,使藝術類院校的非戲曲類專業教學與湖湘地方本土戲曲教育進一步互識、互補、互證,較好地體現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兩個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促進藝術教育的不斷創新發展。
戲曲的經典作品經久不衰,成就了不少具有個性魅力的表演藝術家,但隨著時代變革的步伐,年輕一代熱衷于流行音樂,哼唱著通俗歌曲,戲曲所占的市場份額日趨減少。戲曲講究唱作念打,手眼身法步,表演本身具備一定難度,且兼具完善性和文雅性的特點,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是點滴打磨出來。經典劇目需要賦予新時代的內涵和創作新的作品才能吸引年輕一代。再好的戲曲表演家沒有好的戲曲作品也難以長時間保持其自身的魅力,從而推動了戲曲藝術創作。
截取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結合時代流行元素改編成為戲曲劇本,用年輕受眾喜歡的快節奏的藝術表演形式展現戲曲的時代魅力。花鼓戲《我叫馬翠花》用充滿正能量的喜劇態度,描述馬翠花身邊發生的凡人小事,用生動鮮活的喜劇人物和喜劇語言,抒寫陽光下的真實人、普通人的仁義道德和生活夢想,創造性地把長沙彈詞、長沙山歌融入劇中,彰顯濃郁的湖南地方藝術特色。
湖南戲曲在不斷傳承發展中融入時代的元素,也是幾百年戲曲文化不斷演進的必然之路。在跨界、融合中謀求改變,重視戲曲在藝術教育中的獨特作用,煥發湖南戲曲的勃勃生機。
[1]付煒煒.淺析中國高校的戲曲藝術教育[J].大舞臺.2015年08期
[2]唐曉靜.高校公共藝術課中開展地方戲曲教學的可行性與教學方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