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勝永,楊瑤
1山東省魚臺縣王廟鎮炳靈小學;2廣東省惠州市文星小學
小學一年級幼小銜接問題研究
閆勝永1,楊瑤2
1山東省魚臺縣王廟鎮炳靈小學;2廣東省惠州市文星小學
幼小銜接問題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階段,對其進行研究勢在必行。然而當前小學一年級教學存在著一定的的問題,文章從從國家政策、師資配備、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策略性探究,希望能夠在幼小銜接的教學實踐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幼小銜接;小學一年級;策略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向小學教育轉變過程中的銜接研究,是少年兒童的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就提出了要利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在幼兒園階段創造條件以完成幼小銜接[1]。2012年我國教育部關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要抓好幼小銜接[2]。
雖然幼小銜接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1.師資隊伍
現在的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采取“包班制”,教師肩負著幫助學生從接受幼兒園教學到接受小學教學的重要任務的同時,又擔負著兩門重要課程的教學,在這這種情況下,教師難免會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另外,很多學校一年級教師年齡相對偏低,雖然從精力上能夠相對較好地達到教育教學要求,但是缺乏教學經驗的不足又會影響其引導學生幼小銜接的發展。
現在小學教師完全按照學校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教學,所以從意識上來說有的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幼小銜接過程中對學生正確引導的重要性。同時,由于這些教師全都是一直在小學進行教學的,所以沒有幼兒園教學經驗,對學生幼兒園學習的方式方法不熟悉,也有可能導致教學中幼小銜接問題的出現。
2.教學環境
現在很多小學學校的班容量過大,有一些學校的人數都超過了50人,這使得教學資源的人均分配率比較低。從一年級學生角度出發,他們會發現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區域從原來的一個大教室分成了室內、室外,衛生間的位置以及使用也和之前不一樣。可以說學生要從以前的3個老師30個學生的生存環境逐漸適應到1個老師幾十個學生的生存環境,同時還要注意與高年級同學的來往,構成更大的生活、學習環境,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年級教學,也是幼小銜接過程中教師常常面臨的關于學生適應新環境的問題。
3.教學內容
小學一年級教學內容主要是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以課本為依據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自己的教學心得,這樣的內容相對于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來講從知識點上來說數量增多,從接受知識的深度上來講大大加深了,這樣的教學內容造成的結果就是課余時間減少,學生自然難以一時接受并馬上適應。
4.教學方法
剛入小學的學生從來沒有接受過一節課40分鐘的課堂教學,而且小學教師采用的講授法不能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很難一下子就進入到小學的教學模式中。所以課堂上會發現很多學生坐不住,扭動身體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采用一定的方法對其進行控制,引導其能夠在40分鐘內集中注意力。
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問題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去解決幼小銜接中的教學問題。
1.教學政策的調整
我們往往把幼小銜接當做幼兒園時期解決的事情,事實上學生的很多問題都出現在進入小學之后,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在政策上進行調整,讓小學階段也重視幼小銜接問題。
從上世紀80年代,美國各州就已經陸續將幼兒園的教育和小學教育放到一種體制之下了。英國、瑞士等歐洲國家為了較好地解決幼小銜接問題,將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合并到了一起。國外的這些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都可以成為我們借鑒的對象。
2.教師隊伍的建設
學校給一年級學生配備有教學經驗的班主任和一至兩名心理輔導教師,對學生銜接階段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一年級教師隊伍合理搭配,采用“老幫新、新助老”方式,老教師的經驗加上新教師的精力保證學生成功過渡。
另一方面,小學教師缺乏幼兒園教學經驗,這時應力爭幼兒園、小學教師的一貫制。現階段,幼兒園教師與小學低年級教師可以到對方的教學環境中進行觀摩,相互學習;可以定期舉辦座談會或者研討會;上級主管部門還可以對教師進行培訓。
3.教學環境的設置
學校要將一年級要安排在比較低的樓層,降低上下樓頻率,從減少其與高年級同學的碰撞幾率,以保證學生安全。另外,一樓與操場、閱覽室等教學場所離得較近,和室外的衛生間也有連接,學生就可以逐步適應現有環境,切實解決幼小銜接問題。
教室內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個角落設置具有溫馨感的環境,制作具有藝術美感和卡通效果的評比欄,將幼兒園時期的“小紅花”制度沿襲下來,學生能會在一種相對熟悉的氛圍中完成幼小銜接。
4.教學內容的整合
教學內容以課本知識為主,但是比其之前學的難度加深了,數量也增多了,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不要讓學生一下子就接收到過多信息。一年級教師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個月主要給學生立規矩,讓學生平穩過渡。在學生養成較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后,教師就將教學內容的重點轉移到教材上來。比方說語文的拼音,數學中的數字書寫和十以內加減法等。
5.教學方法的實施
教師在教學中要承繼幼兒園時期的游戲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提問法等實踐性強的方法進行教學。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按照其幼兒園期間坐座位的方式,這就會讓學生覺得現在的學習和之前的學習沒有太大的差別,從而更愿意接受現階段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集中教學的基礎上采用分組教學乃至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法,讓那些適應性強的學生快速進入到新的教學中,而適應性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得到教師的關注,從而保證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0-15/4248631.shtml
閆勝永(1979-),大學本科,小教二級,山東省魚臺縣王廟鎮炳靈小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楊瑤(1987-),大學本科,廣東省惠州市文星小學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