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情福建省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讓小學音樂課堂綻放精彩
——淺談音樂課堂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余曉情
福建省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現階段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是電子、計算機等技術和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將文字、聲音、圖形、影像、動畫等結合在一起,并依靠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進行輔助教學。這些技術應用到音樂教學中,輔助了音樂教學模式,并創設了生動、形象的環境,使學生不僅豐富了學習的內容,而且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課;信息技術
隨著課程的整合和逐步的完善,如何在現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這將是當今教育的重要問題。在音樂課堂上,信息技術如何充分的展現它的作用呢?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能夠使學生對生動、形象、直觀的信息感興趣,并能夠輕輕松松的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進入音樂教學課堂,通過聲音、圖像、文字等方面展現在學生的視野當中,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表現力,及其極大的共享性,促進了課堂教學內容方法、過程等的全面優化。多媒體課件應用于音樂課中,可以使音樂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的認知,成功的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并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例如: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欣賞課《彼得與狼》,這一課是對曾經音樂欣賞中學習的各種西洋管弦樂認識的一個匯總,通過多媒體播放故事片《彼得與狼》,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了解故事中展現的各種管弦樂,幽默、詼諧的童話故事人物,以及多種樂器的聲效交織在一起形成的樂章,使學生的興趣得到顯著的提高,并使得教學的目的得以很好的呈現,教學的效果更是得到圓滿的成功。
在原始的傳統音樂教學中,一般會用的教具為:黑板、粉筆、樂器、錄音機等,上課的形式也是教師講、學生聽,既費時,又費力,課前還要抄寫樂譜,有時為了欣賞一段音樂還需要準備好幾件樂器及材料,需要準備的東西非常的多。而現在呢,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這一現狀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運用多媒體所呈現聲情并茂的、生動新穎的音樂教學課件,代替了傳統教學中的黑板、粉筆、錄音機等,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真實性,對于教學的內容及學生獲得的資源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欣賞《天鵝湖》時,我將需要講解的內容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現在學生們眼前,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選擇適當的畫面,以及歌曲本身為音樂背景,學生通過視頻,可以自己的學習,聽、看、然后自己理解,這樣就節省了傳統教學中的準備、講解、書寫等時間,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將音樂與故事融為一體,以興趣為前提的條件下,理解音樂,并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
小學生處于好奇心最強的階段,那么在每節課之前提起他們整堂課學習的興趣顯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唱歌學習之前,導入環節可以運用多媒體直觀的手段,為學生建立起整節課的體系,使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興趣得以提升。
例如: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土風舞》這一課,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進行視頻導入,讓學生自己來看——視頻中的任務在做什么?自己來感受——人們的心情如何?以有關的歌曲此來引出這堂課是與勞動《土風舞》。這便體現了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點,從分展現了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優越性。
在音樂新課程中,課程目標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方面構成,根據現階段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掌握知識的難易程度,來確定教學目標,以及學習的重難點。如今,是信息技術時代,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借助視覺的直觀效果幫助聽覺感知,能夠很好地突破教學過程中難點。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音樂《DO RE MI》一課,如何讓學生配合打擊樂演唱歌曲《DO RE MI》是教學的難點。課前我截取了電影《音樂之聲》的選段,并主要凸顯其背景音樂《DO RE MI》。課上我通過吉他彈唱《雪絨花》,提起學生的興趣,并通過吉他引入西洋樂器的介紹,并著重的介紹打擊樂。然后借助多媒體播放準備好的電影選段,以直觀的形象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在學生掌握好歌曲的節奏、旋律后,學生自己敲打一些小打擊樂,邊伴奏邊演唱,在興趣引導的的作用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并學到了知識,這也有利于學生準確地把握音樂的藝術形象、理解音樂作品。
音樂教學現代信息技術化的進程越來越快了,處于改革當前的音樂教師,理應自覺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挑戰,不斷創新。而現代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結合使得學生音樂創作能力得以實現和發展。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上,教師常常會啟發學生根據音樂表現的場景畫一幅畫。那么能不能讓學生自己練習作曲呢?借助于各軟件平臺,圓孩子一個小作曲家的夢,已不再是遙不可及。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在小學高段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迸發出初級的創作靈感:一句句富有想象力的歌詞,一段段朗朗上口的小旋律,一個個簡潔明快的節奏等。
例如:我嘗試利用“TT制譜”軟件平臺,讓學生自己自己創編旋律,或為旋律制作伴奏。我還利用PremierePro、PowerPoint或會聲會影等軟件制作、播放一段很有特色的視頻片段,讓學生通過視覺體驗,結合自己的理解,對片段進行即興創作,然后選取某些學生的作品,進行制作、配器,不僅學生自己可以欣賞到自己的作品,還能交流分享。這也說明,無論是情感的體驗,還是音樂演奏形式的變化、樂器的搭配等,都需要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信息技術應用到音樂教學中有著很強的優越性,對改革音樂學科教學,轉變教育觀念,提高音樂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影響。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教學的結合,拓寬了音樂信息的傳播,促進了學生的視聽聯覺,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得到提升。在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學習中,興趣最為突出,在興趣的引導下,音樂學習的效率得到增強,為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打下來基礎。盡管筆者在音樂教學中曾嘗試著運用了一些信息技術,但利用的還不夠,今后還應多調用教學資源庫,搜索大量音樂信息,提供給孩子,讓孩子們獲取更多新知。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無窮的樂趣。
[1]杜士珍主編.現代教育技術概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克東等.多媒體技術教學應角.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3]占靜.淺談在音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版)
余曉情,女,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