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須蟲
按照我國現行干部任用制度,公務員職務的任用方式有三種,即選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目前,全國有多個省份先后試行了公務員聘任制。同家行政學院教授李拓認為,聘任制公務員是大勢所趨,應傘面鋪開,這是激發干部潛能、提升政府效率的一大舉措。從長遠來看,如果公務員聘任制的頂層設計、實施細則能夠制定得更加完善,并且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操作,是能夠在未來打破公務員終身制這一“鐵飯碗”的。
《公務員法》第95條規定:“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準,可以對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職位實行聘任制。”這是各地開展公務員聘任制的唯一依據,如果按照條文字面的理解,聘任制的初衷是解決公務員專業化缺失的問題,使得公務員的構成更合理。
當然,具體到實踐上,聘任制所涉的待遇問題不可回避,同在機關、同為公務員身份,聘任制很容易成“臨時工”的外在符號,并且社會保障還存在接軌的問題。正是因為如此,許多地方試水聘任制,都祭出了“高薪酬”的招式,以增強崗位的吸引力。同時,結構性的矛盾也因此顯現:高薪酬與上升通道之間,便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對于聘任制公務員來說,領著高薪酬還想著當官,欲魚與熊掌兼得,豈不是“既得隴復思蜀”?
客觀來說,這些問題在試點之初是可以預料的,作為公務員選用的特殊形式,充其量只是委任制與選用制的有益補充。遺憾的是,在試點過程聘任制正在異化成為公務員選用的一個途徑,占比在擴大、適用范圍也有所突破,原本不同的設計,卻在“同等化”的理解中,將聘任制公務員的期待無限放大。試想,如果聘任制跟其他公務員什么都一樣,還需要聘任制干什么?
與此同時,聘任制被視作打破公務員“鐵飯碗”乃至終身制的一條鲇魚。毫無疑問,目前這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愿望。聘任制公務員并等于所有公務員都是聘任制,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區,更何況,官員級別與待遇的終身制,根源在于“能上不能下”,公務員身份只是基本條件,所以聘任制承載不起改革公務員體制之重。還有的將聘任制公務員視作“政府雇員”,也是一種誤區。歐美一些國家的“政府雇員”通常都是低級公務員,只負責具體事務的執行,不是官員不參與公共決策。“政府雇員”離不開特定的國家體制,相反實行“政府雇員”制度的國家,雇員們的職業穩定要遠大于官員。將聘任制公務員解讀為“政府雇員”不但沒有可比性,即便聘任方式也不適合解釋公務員聘任制試點。
公務員聘任制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毫無疑問,還需要更清晰的定位。如果僅僅只是增強政府或者部門的專業水準,那么花錢“買智慧”是優選,并且提供的崗位數則需要嚴格控制,避免泛化;如果進一步升級為公務員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徑,那么制度具有普適性,所有公務員進入時都應執行“合同制”,而配套的改革也應跟進,即官員如何能上又能下,公務員如何能進又能出,而此“聘任制”又非彼“聘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