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萌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領導干部造成生態受損終身追責,給一些人敲響了警鐘。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被廣泛關注的當下,上述“緊箍咒”贏得了民眾的點贊。此舉進一步表明高層對環保的高度重視,同時也符合從嚴治吏的導向方針。
必須指出,以往確有某些干部追求“看上去漂亮”的短期“數字政績”,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施野蠻開發,致使江河被污染,青山因濫采濫伐面目全非,地方生態遭受嚴重破壞。還有領導大搞賣地財政,對農地以租代征,轉手又給開發商開發,強拆占地影響惡劣,與民爭利、公然逾越耕地保護紅線令人驚愕憤慨。大量透支濫用自然與土地資源還不算,某些地方蓋起成片的房子、弄出所謂的“商貿區”,卻由于根本沒人居住、沒有商業進駐,淪為“鬼城”。一面嚴重破壞環境,一面造成巨大浪費,怎能一句“買教訓”就能拉倒?
過去,由于缺乏離任審計與追責,某些干部雖然欠下環境債,卻拍屁股走人,換個地方繼續當官。一些新官又不理舊賬,對既往的環境問題聲稱“不了解情況”、不作為。被輿論追問得急了,某些人干脆拿“歷史遺留問題”搪塞,然后就“沉默是金”。環境被破壞的爛攤子,最終成了爛賬,要由當地百姓承受并“埋單”。對此,民眾必然是拒絕的。
有鑒于此,官員離任先要對其進行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一旦查出領導干部在任時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無論官至幾何都要被追究責任,就是告訴官員領導,不要再抱有裝“沒事人兒”的幻想,一旦破壞環境將面臨終身追責,在做出重大決策前必須權衡環境承載能力,重視環境評估與評價,明白犯錯必要自食苦果。
高層的態度已然明確,但執行還需實施細則。例如,追究程序怎樣、誰來負責追究、追究輕重尺度等等,都必須具體且有效。不然,執行落實就可能出問題。還是那句話,方針再好,重在落實,監督限權,從嚴治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