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張靜
重慶這座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山水交錯環繞,城在山中,山在城中,水陸環抱,風景如畫。翻閱三千年前至近代的歷史,你會發現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歷史與現代的交融繁衍了這座城市的文明。開放、包容體現的更是來自各方重慶人的坦蕩與胸懷。現代化的立體交通,將這座城市處處連接在一起,天塹變通途、熱鬧繁華的現代都市商圈,體現的正是這座城市的成熟與激情。
今天,我們再次翻開重慶這座城市的美麗畫卷,讓我們驚訝的不僅僅是她的經濟活力,更讓我們看到和感受到的是這座城市繁衍生息的激情文化。
經濟增長緣何獨占鰲頭
自2013年以來,全國大多數省市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增大,傳統的發展優勢逐步減弱,以往的發展動力呈現不足,經濟發展正處于“換擋期”和“轉型期”,經濟增長也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的“新常態”。
重慶清醒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經濟增長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勢頭。記者在調研中得知,2014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65.40億元,同比增長10.9%,較全國高3.5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1.03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6531.86億元,增長12.7%,其中工業增加值5175.80億元,增長12.3%;第三產業增加值6672.51億元,增長10.0%。
2015年上半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37.90億元,同比增長11.0%,較全國高4.0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8.7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3325.38億元,增長11.5%,其中工業增加值2679.84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3593.73億元,增長11.0%。
通過這一年半的數據比較分析來看,除GDP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各占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其中工業是重慶經濟增長活力的引領和核心。
此外,2015年上半年,重慶金融業資產規模達4.1萬億元,同比增長7.8%,貢獻稅收141.4億元,占全市比重11.2%,居全市行業前3位。
這就是重慶經濟增長的激情。重慶市社科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李敬研究員對本刊記者說到,“重慶的經濟增長激情滿懷,增長速度西部第一,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對重慶的大力支持,未來五年內肯定繼續保持全國領先。這就是重慶的激情,當然這種激情的產生來自各個方面?!?/p>
正如重慶市經濟信息委員會主任郭堅所言,重慶這種成績和激情,來自重慶務實創新的“五大主體功能區域”戰略布局和指引。
重慶在實施“五大功能區”戰略中,將重慶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這五大功能區域。這五大主體功能區,體現了重慶市委、市政府的科學規劃、合理定位、精準發力,實現了特色發展、協同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發展格局,這是引領重慶經濟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舉措,更是重慶激情發展的核心動力。
重慶市政府研究室主任趙強這樣分析,“五大功能區域戰略的目標是全面小康,而不是‘被小康?!薄皬娜嫘】档膶崿F程度來看,都市功能核心區的好幾個區縣已經達到,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實現80%以上,而渝東北、渝東南相對較低。今后,核心區、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的成果要惠及兩個欠發達區域,實現均衡發展”。這就是重慶“五大主體功能區域”戰略的本質要義。
制造業何以引領新局
重慶經濟的激情增長,制造業功不可沒,而最值得驕傲的是汽車和筆電產業。據了解,2014年重慶其生產汽車263萬輛,占全國的11%;筆電生產6349萬臺,占全球的1/3,重慶已經名副其實的成為國內最大的汽車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筆電基地。
2015年上半年,重慶其生產汽車155.5萬輛,增長21.9%,其中SUV49萬輛,增長1.5倍,汽車產量增幅高于全國20個百分點,實現了每8輛車就有1輛重慶制造。此外,上半年重慶共生產電腦2730萬臺、手機7953萬臺、顯示器859萬臺……這些數據和成就,使得今年上半年重慶工業的完成值達到了9842億元,增長13%,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1.1%……
這一系列數據說明,重慶取得的如此成就,與百余年來鋪墊的工業基礎,以及現有的優良的生產資源稟賦密切相關,更與百年傳承下來的工業文明、工業文化和科學謀劃息息相關,同時也與重慶2900萬人民敢于擔當、敢于突破、開拓包容、激情熱烈,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的人文品質相關。
伴隨著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化工、材料、能源、消費品等“6+1”行業的不斷發展和創新,重慶開啟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全面發展,工業總產值已突破2萬億,增速連續五年居全國前兩位。筆電和汽車產業,實現了規模、速度、結構和效益的協調統一,成為重慶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新形勢,新常態下,重慶繼續創新突破,立足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第一驅動力地位,尋找能夠繼續承載第一驅動力的新型產業,立足現狀,響應“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提出加快培育發展電子核心部件、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MDI及化工新材料、頁巖氣、生物醫藥、環保等十大新興產業集群戰略部署。
郭堅說到,“這十大新興產業,在立足現有的產業基礎上,瞄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對接國家戰略,讓重慶制造融入全國的發展大局?!?015年,十大新興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500億元,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到2017年,基本建成新興產業集群持續發展動力體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批配套體系完善、技術儲備完備、社會服務完整、市場運用廣泛、具備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銷售收入力爭突破10000億。
這就是重慶制造產業的萬億夢想,它將實現資金和技術于一身,帶動物流、電子商務、金融結算、人力資源等服務業發展,衍生出許多新的業態及新的商務模式。
開放激情何以續寫未來
重慶的發展與它的全面開放相輔相成,對內對外開放已成為重慶全面提速的啟動器。
“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是重慶向西開放的探索之路,是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平臺的開拓之路;向東,重慶依托境內600多公里的長江黃金水道,打造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向南,依托渝黔、渝昆,建設南向陸路通道,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產業腹地。這是重慶對內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
據李敬介紹,2014年重慶進出口增長速度達到40%,今年上半年重慶進出口總額達到426.8億美元,增速均為全國第一。這種開放的態勢,是激情重慶的生動寫照。
這種開放激情,催生了一系列的效能反應,一是倒逼改革創新,把區位變成方位,把定位變成地位,筑牢開放型經濟的根基。二是開放元素在聚合反應中裂變,拓寬了大通道、構建了大平臺、深化了大通關、集聚了大產業、做優了大環境。
首先是以鐵路、高速公路、航空、水運、信息及口岸為支撐,拓寬了五大對外通道體系;其次是以港口、鐵路、機場三大區域性交通樞紐為基礎,以水運、鐵路、航空三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為支撐,以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和鐵路保稅物流中心為載體,形成聯動開放平臺的絕妙組合;第三是以內聯+外接,關檢合作全面推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推動長江經濟帶區域通關一體化,試點“進口直通、出口直放”的大通道;第四是形成了以汽車制造和筆電生產為核心,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十大新興產業集群骨架;最后是凈化了政務環境,讓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構成城市宜業度、宜居度良好的生態環境。
“這是一座前進中的城市,我能感受到她的活力。”德國漢莎貨運航空公司重慶代表處負責人許玲如是的感慨,也讓我們看到了激情開放給重慶帶來的變化。
此外,跨境電商、保稅貿易、金融服務、貿易功能區,開放的新業態在創新中起步。今年一季度,重慶市跨境電商成交額達7180萬元,超過去年總額。拓展保稅貿易,去年交易額超1.3億美元;金融業開放,已入駐外資銀行16家。這都是全面開放所帶來的增長激情。
重慶,從深居西南內陸后方,到躍身開放高地前沿,連接我國東中西部和歐洲、亞太、東盟三大經濟圈,這種格局不得不令人興奮,這種敢于擔當值得期許。
城鄉統籌何以富裕一方百姓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城鄉二元化特點突出,區域發展不平衡。這是重慶的城鄉結構特點。如何推動重慶城鄉統籌發展,成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重慶作為城鄉統籌的直轄市、全國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如何有效的解決好城鄉統籌,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
據了解,自2007年以來,重慶以城鄉統籌為突破口,深入研究和破解城鄉統籌中人的問題、地的問題和錢的問題。
如何解決好人的問題呢?重慶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原理,把重慶分為五個部分,一小時圈為功能核心區、拓展區和城市發展區。渝東北叫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叫生態保護發展區。整個渝東地區以生態保護和創造制造生產生態產品為主,而整個渝地區作為城市一體化進行打造,以經濟物質產品為主,把經濟的功能和生態功能在這8.24萬平方公里當中平衡起來。同時盡可能實現人口的梯度轉移,實現主體功能區所追求的經濟的強度和人口的強度相對平衡的價值。
在戶籍改革方面,實施建立居住證制度,調整優化各級農民的落戶條件,提升城鎮的人口承載能力,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進城市民在農村三權財產分配收益權落到實處。
地的問題如何處理呢?首先是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組織所擁有的全部資產,完善手續,建立臺賬,權責部分,資產量大的按照全面清理、明細歸屬、量化確權、依法治理、合理分配、健全制度思想,探索集體資產量化確權的具體實現形式。
其次是繼續深化地票的制度改革。推行分區域的差異化的地票制度,建立市、區、縣三級交易平臺,推出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把三權統一處置,養殖水面經營權、農村“四荒地”使用權、農業設施裝備、農村知識產權、林權等等,都能在綜合交易所里進行交易,而且準備開展農村集體經營建設用地權的流轉和轉讓的試點,把土交落地功能進一步擴大。
最后就是錢的問題怎么解決呢?一是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擴大農村產權抵押的范圍。在五年前,重慶就要求地方的金融機構對農村的三權進行抵押。下一步是把農民抵押的范圍擴大,讓農民林權、土地和宅基地實現抵押貸款在之前586個億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二是完善組織體系。就是讓城市資源下鄉與農村資本相融合,通過直補,實現農村人和城里人的公平。
在城鄉統籌中重慶圍繞五大功能區域發展定位,堅持產業跟著功能走、人口跟著產業走、建設用地跟著產業和人口走,完善和實施配套政策措施的整體思路,讓全市一體化進程得到了充分發展。
交通立體化如何演繹激情重慶
有人說,重慶像一座“迷宮”,只因它的地形特點造就了重慶夢幻般的立體交通格局。也有人說,重慶的地圖三個月就得變換一次,這說明重慶的發展速度之快、活力之足。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讓重慶有了“橋都”、“橋梁博物館”的美譽,拉近了大江兩岸的距離;城市軌道穿山越嶺、跨越兩江,穿梭在街巷和樓宇間,成為重慶獨具特色的風景線。作為城市“名片”,一座座跨江大橋,改變的不僅是交通出行,還加速了周邊區域經濟發展;作為城市“名片”,重慶軌道交通更是助推發展、便民利民的“快車道”。環環相扣、路路相連的城市路網及橋在水上、軌在橋中、路橋相并的立體交通,讓重慶的激情在四層交通體系中得以釋放,演繹著精彩的重慶樂章。
回顧過去,從1929年的第一座城市橋梁到現在,重慶橋梁擁有了無數重慶之最、中國之最,甚至是世界之最。據粗略估計,現在重慶全市的各種橋梁,已超過一萬座。而重慶跨江大橋就有90多座,數量和密度遠超中國其他城市。茅以升橋梁委員會認定重慶是中國唯一的“橋都”。
而軌道交通又是重慶的另一大特點,軌道交通是重慶城市交通的“動脈”?!败壍澜煌ㄔ谀慕?、建到哪,不單純是線路選擇的技術性問題,而是事關民生福祉和城市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敝貞c城鄉建設委員會總工程師吳波說到,重慶軌道交通的路線選擇、站點布局、換乘接駁、功能配置和建設時序都要講究科學、慎而又慎。“線隨人走,人跟線走”是一個重要原則。
重慶軌道交通規劃“十七線一環”線網布局,共18條線、總長820公里。第一輪建設是從2000年至2014年;第二輪建設于2013年年底啟動,預計于2020年完成。截至2014年底,重慶市軌道交通建成通車202公里,位居全國第四,中西部首位。2015年在建線路超過150公里。到2020年,得到批復線路將基本建成,構筑起重慶軌道交通線四通八達運營網絡。
這樣,重慶的交通網絡將多元化、快速化、便捷化,不僅提升了城市品位,演繹了城市激情,對經濟發展也有著極大的帶動作用。
文化應為激情重慶的城市內涵
十年發展比經濟,五十年發展比制度,一百年發展比的則是文化。文化是流淌在一個民族肌體里無處不在的軟實力。只有文化才能讓人類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也只有“以文化人”,人的素質和境界才能全面提高,進而保障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文化的高度決定了發展的高度,培育的是城市的根與魂。用先進文化引領發展,發展將呈現境界之美;用先進文化浸潤生活,生活將呈現細節之美。重慶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引領,離不開根植人心、根植城市角落的文化的根與魂。
重慶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巴渝文化源遠流長、抗戰文化影響深遠、三峽文化燦若星河、移民文化開放包容、統戰文化聚力同心,這都是重慶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而今巴渝人民要做的,就是把民族的、傳統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優秀文化寶藏發掘好、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不斷發揚光大,使之成為重慶跨越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深入發展,除了有其深刻的經濟意義之外,需要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重慶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重要樞紐,需要展現獨特的文化優勢,提升重慶的綜合競爭力。
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十分重視重慶的文化建設,他說,“重慶文化建設的空間和潛力很大,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重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文化大市、文化強市,為‘科學發展、富民興渝提供強大支撐。”
目前,重慶正處于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機,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拓展文化發展新空間,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努力培育文化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的支柱產業,讓文化遺產得到充分保護利用,提升重慶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著重推進五大功能區域文化建設協同發展,推進渝東北、渝東南兩個生態區基層文化設施的標準化建設。
這一切都應成為激情重慶的文化內涵,延續歷史,融合內外,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