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華
十年發展比經濟,五十年發展比制度,一百年發展比的則是文化。重慶是一個特殊的直轄市,而且直轄的時間不長,曾被外人視為“文化沙漠”,重慶文化要走出地域圈子,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重慶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發展壯大?如何能培育出更多的文化產業?我們得先從自己的實際問題和現狀入手。
問題一:
重慶文化產業從產業到管理基本上歸市文委,創意產業基本上歸市經信委,旅游和體育分別歸市旅游局和市體育局,這樣的條塊分割自然不利于產業發展壯大。
建議
一是把創意從產業到管理由市經信委劃歸市文委,把旅游從產業到管理整體并入市文委,把體育中與文化密切相關部分從產業到管理由市體育局劃歸市文委,把體育中與教育密切相關部分從事業到管理由市體育局劃歸市教委,改市文化委員會為市文化體育旅游委員會。
二是鑒于文化產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跨界融合勢不可擋,公共文化服務也是一項基本公共服務,文化安全形勢嚴峻,可以率先在市委宣傳部設立市委文化工委,加強對文化工作,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
問題二:
重慶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尚未成為一種大潮,只在北部新區比較明顯。既沒有像華強文化科技、騰訊那樣的龍頭企業,也沒有像華僑城那樣真正實現全產業鏈形態集聚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有統計顯示,在全市47201個體制內宣傳文化人才中,科技專業技術人才僅590人,科技技能人才僅177人,新媒體新業態人才僅1070人。
建議
一是依據《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制定《重慶市文化科技創新規劃》,盡快認定一批市級“文化+科技型示范企業”。
二是引導企業務必沿著數字產業,特別是“視頻全媒體產業鏈”這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核心領域主方向,一方面瞄準青少年消費主體找“感覺”,既重視標準化,也重視差異化,探索“文化+電商”商業模式,另一方面以“內容為王”,通過內容產權保護延長產業鏈。
三是重視設計服務。在西永建立設計產業園,引導重要企業將設計環節分離,設立獨立的設計企業,為全行業和全社會提供服務。繼續舉辦中國(重慶)國際設計周和長江杯工業設計大賽,爭取永久舉辦中國工業設計周,建立“設計之都”推進辦,并與國際接軌,建立重慶設計中心,打造世界“設計之都”。
四是北部新區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全國首批16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爭取在北部新區設立以“高、新、軟、優”為特色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以“集聚推動創新”,以“輻射形成共享”,使之成為重慶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核心區。
五是大力培養和引進像喬布斯所說的“既懂人文,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引導市內高校多設置有利于培養這樣的復合型人才的專業,引導培訓機構以提高學員綜合素質為依歸,重點引進“既懂人文,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這樣的高層次人才團隊。
問題三:
重慶地位特殊,發展任務重,中央領導也很關懷,國家有關部門也給予大力支持。但是,重慶還缺乏像深圳那樣的發展平臺,還需要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更大的支持。
建議
一是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正致力于構建“立足重慶、面向全國”的文化權益性資本市場,應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把它打造成像深圳文交所那樣的全國文化產權和產品登記、災備和結算中心。
二是重慶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已完成方案審批,設立公司運作,應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使之成為另一個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重慶以至整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三是重慶有兩個保稅區,是新絲綢之路的橋頭堡,還在爭取設立自貿區,也有條件爭取設立第四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帶動重慶以至整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文化“走出去”。
問題四:
重慶無論直轄之初的支柱產業,還是2013年調整的支柱產業,抑或2011年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沒有文化產業。
建議
重慶市委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召開一次全委會,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把文化產業確定為支柱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結合五大功能區建設,重新提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策略,諸如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和產業重點,明確努力方向;為更新文化產業政策提出指導性意見。
問題五:
重慶文化產業政策,用一位權威人士的話說,主要還是沿用中央出臺的針對轉制文化企業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市內針對創意產業、民營企業和微型企業的普惠性政策,市級層面專門為文化產業“量身定做”的政策還比較少,在土地、稅收、融資以及園區建設等核心政策上沒有大的突破,對投資者缺少吸引力和引導作用,從2012年起,市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增至3500萬元,僅比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略多一點。
建議
召開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的全委會,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迫切需要在梳理以往有效政策和借鑒外地最新最優惠政策基礎上,全面系統地更新文化產業政策,出臺《重慶文化產業振興政策》,制定《重慶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再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具體做法上:
一是把重慶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增至3-5億元。
二是經認定的文化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以下征收企業所得稅,經認定的動漫企業自主開發、生產動漫產品可享受國家鼓勵軟件產業發展所得稅優惠政策,對投資規模1億元以上的文化產業項目按當年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以上給予補助,符合條件文化企業出口產品給予退稅優惠政策,重點文化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自用設備及配套件、備件等減免進口環節稅,減輕高收入創意人才稅負。
三是支持金融機構投資文化企業債權和股權,支持文化企業以未來現金流、收益權等為基礎開展資產證券化試點。鼓勵符合條件的大型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直接融資,組織具有良好信譽和發展前景的中小文化企業聯合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或集合票據,鼓勵商業銀行探索聯保聯貸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對文化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抵貸款,并將這一業務納入本市再擔保體系給予最優惠的政策傾斜,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通過增發、配股、公司債、可轉債等多種方式再融資。
四是年度用地計劃優先安排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新增用地。對收購、升級改造舊城區、舊村和舊工業區,又符合城市總規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優先納入城市更新單元規劃和年度計劃。文化創意新建項目用地納入科研用地類別,以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為主的項目用地納入工業用地范圍。對將總部設于重慶,具有一定規模和經濟效益的大型文化企業,以及將區域總部、研發中心設于重慶的國際大型文化企業用地予以優先支持。
五是把文化產業列入引進高層次人才的重點領域。
六是支持開展跨區域合作,構建“成渝文化產業都市圈”。
此外,市政府重大投資不把文化產業項目排除在外。給予市文資公司和四大國有文化集團以“八大投”當年所享受的一些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國有資產創業投資引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