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可
?
回應關切 堅定信心
——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前糧食工作有關情況
文/李可
糧食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糧食問題歷來備受社會關注。2015年,我國糧食生產史無前例地實現“十二連增”,與此同時,糧食進口量和庫存量也大幅增加。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糧食倉容爆滿,引起輿論熱議。
回應關切,凝聚共識,展示形象,堅定信心。4月26日,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副局長盧景波走上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新聞發布臺,介紹當前糧食工作有關情況,這也是國家糧食局主要負責人首次在國新辦進行新聞發布。
如何認識糧食連年增產和進口大量增長的“對立”?倉容爆滿之下會不會出現“賣糧難”?庫內高裝滿儲的糧食能保證安全嗎?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農民利益怎么保障?鎘超標大米、陳化糧會不會進入口糧市場?歷時一個多小時的發布會上,面對記者們拋出的涉及糧食領域的各種熱點問題,任正曉和盧景波均積極坦誠地予以回應,作出了清晰明確的解答。同時,也介紹了糧食流通工作改革創新發展的新舉措、新成效,充分表達并進一步堅定了全行業不畏艱難險阻、打贏收儲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在糧食生產‘十二連增’的同時,我們國家的糧食需求也在同步增長。近12年中有10年出現了糧食產需缺口,年均產需缺口達到198億斤。這也表明了在連續12年增產的條件下,我們的糧食產需依然處于緊平衡的狀態。”任正曉表示,近些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豐收,庫存充裕,供應充足,市場穩定,國家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與此同時,糧食需求也在同步增長,而耕地和淡水資源、農業的有效勞力及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對糧食生產的剛性約束越來越突出,我國的糧食安全還將長期面臨消費剛性增長、生產硬性約束的雙重挑戰,糧食安全的形勢不容樂觀。
對于當前輿論十分關注的糧食庫存達到歷史最高點的問題,任正曉表示,眼前的糧食高庫存不是常態,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能夠以眼前的糧食高庫存來斷定我國的糧食形勢已經高枕無憂。任正曉從多個層面分析了高庫存的原因,如農戶存糧減少或者不存糧、加工企業受經濟下行影響開工不足、用糧減少等等?!暗@些因素都會隨著經濟環境和關聯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不會成為長期支撐糧食庫存增長的動力,一旦出現糧食減產,經濟復蘇好轉,還有國際糧食供求趨緊的情況,國內外的糧食市場馬上就會產生傳導反應,糧食庫存就有可能迅速下降?!?/p>
任正曉指出,進口糧增多,玉米替代品進口猛增,是我國糧食品種結構缺陷和國內外糧價倒掛雙重影響的結果,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深度融合的必然反應。一方面,品種結構缺陷導致了我國大豆進口逐年增長,近五年大豆統籌對外依存度高達83.8%;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國際市場糧價持續下行,而由于國產糧食的生產成本高和政策性收儲托市,國內的糧價已經成為全球糧價的高地,加上沒有配額管理的大麥、高粱、木薯干和DDGS等以其強勁的價差優勢大量進口,導致了進口量與產量、庫存量“三高并存”的現象。
針對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出現的“現在國際糧源這么充裕,價格又這么低,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進口來解決吃飯問題”的聲音,任正曉在發布會上予以了反駁。他表示,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度進口調劑余缺。任正曉分析指出,全球三大谷物品種的國際貿易量每年大體在6000億斤左右,即使全都買進來,也僅為我國消費量的2/3。而且目前全球還有70多個國家糧食嚴重緊缺,有8億多人口還處于饑餓半饑餓的狀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如果長時間、大批量地從國際市場采購糧食,既要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同時也要在國際社會承擔巨大的政治壓力?!斑@樣的事情顯然不能夠做,也行不通?!?/p>
夏糧收購在即,而高企的庫存、爆滿的倉容給糧食部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也讓人們不禁為是否會因此發生農民“賣糧難”問題而懸心。對此,任正曉表示,雖然面臨的困難比較大,但對做好今年的夏糧收購工作充滿信心。
信心源于拼搏實干。任正曉表示,糧食部門將舉全行業之力,堅決打好夏糧收儲的攻堅戰。任正曉說,面對空前突出的收儲矛盾,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及早安排部署糧食收儲工作。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比往年提早一個多月發布,夏糧收購工作會議也比往年提早了一個多月召開。“早動員、早部署,有利于掌握糧食收儲的主動權?!?月份以來,國家糧食局派出了幾批工作組,深入到重點產區督促指導夏糧收購的前期準備工作。事實上,據本刊了解,從今年初開始,各地即按照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的部署,采取銷糧騰庫、多渠道消化庫存、充分利用社會倉容等多項舉措,著手新糧收購準備工作。
任正曉預計,今年夏糧收購總量將在1600億斤以上。他表示,備戰夏收,重中之重是多措并舉,準備倉容,增加收儲能力。其中,“合理消化糧食庫存是做好整個糧食收儲工作的‘牛鼻子’”。據他介紹,今年前4個月,我國累計銷售糧食3351億斤、加工轉化糧食1197億斤,較之前有所回升。目前玉米的定向銷售和劃轉輪出都開始啟動,會優先安排銷售夏糧主產區和糧食倉容緊缺的地區的庫存,盡可能多地騰出倉容,收購新糧。在新倉建設方面,國家下達的500億斤新建擴建以及維修改造的倉容將在夏糧和秋糧收購的時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利用社會倉容方面,今年國家規定,中儲糧等央企和縣級以上地方骨干糧食企業可以采取委托或者是租賃的方式充分利用社會倉儲設施來收儲糧食。“這一塊的潛力是比較大的?!比握龝哉f。
此外,糧食部門還積極做好預控應急的準備,針對南方地區高溫高濕的情況,研發了氣密保溫鋼板筒倉,同時還預備了搭建倉間罩棚簡易設施、利用非糧食企業的倉庫廠房收糧儲糧等措施來應對少數企業一時無倉開秤的緊急情況。
讓農民舒心賣糧、放心賣糧一直是糧食部門大力倡導并為之探索和付出的努力方向。在今年嚴峻的形勢下,各地糧食部門一如既往地心系種糧農民,傾力服務農民。任正曉在發布會上說,夏糧主產區的糧食部門都制定了便利各類售糧主體賣糧的收儲預案,將繼續優化收購服務、改進服務措施,努力避免出現農民扎堆賣糧、排長隊賣糧的現象。在新糧收購期間,各級糧食部門也將深入收購一線,開展監督檢查,維護收購秩序,確保國家的糧食收儲政策得到全面落實。
除了夏糧收購之外,今年的秋糧收購尤其是玉米收購也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日前,國家有關部門公布了玉米收儲“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方案。取消臨儲收購之后,農民的玉米賣給誰?農民的利益如何來保護?任正曉也給出了糧食部門的解答。他表示,改革以后,多元主體的市場化收購將會是今后玉米收儲的一種常態,而國有糧食企業要帶頭入市收糧。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將加大對玉米收購的信貸支持,加強市場信息服務,鼓勵支持廣大玉米收儲加工企業拓寬收購渠道,加快玉米的加工轉化,變儲糧于糧庫為流通于市場。同時,地方政府和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將努力優化市場環境,從重從嚴打擊“坑農”行為,維護糧農利益。

高企的庫存不僅給糧食收購帶來倉容緊張的壓力,也給安全儲糧工作帶來了空前的困難和挑戰。任正曉在發布會上透露,目前全國糧食庫存居歷史最高點,其中1/6的糧食儲存在簡易倉囤,確保庫存糧食儲存安全將是糧食部門今年和今后一項艱巨繁重的硬任務。當有記者問及如何應對壞糧、霉糧概率提升,杜絕火災等安全事故時,任正曉說,糧食行業有一個優良的傳統,叫做“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而糧食系統的廣大職工正以這種精神認真做好糧食收儲工作。
“種糧不易,儲糧也難??!糧食是能呼吸、會發熱、有生命的有機體,如果儲糧的溫度、濕度出現異常,就可能發生霉變,再加上大家都知道的老鼠、麻雀,還有30多種常見的儲糧害蟲的侵襲,我們廣大的糧庫職工每天都在為安全儲糧付出辛勞和智慧。”發布會上,任正曉向媒體記者們深情講述了儲糧工作的艱辛,并將糧食系統“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優良傳統響亮地傳播到了全社會。
任正曉隨后用“五個強化”概括了糧食部門在保障儲糧安全方面的一系列舉措。一是強化新倉建設,實現倉好糧安。近三年國家加大了對糧庫設施的投資力度,同時也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新建現代化的新糧倉倉容達1400多億斤,極大地增強了糧食的儲存能力,為儲糧安全創造了基礎條件。二是強化危倉改造,消除安全隱患。近三年國家和地方政府維修改造“危倉老庫”倉容達2500億斤,顯著提升了糧庫設施的儲糧功能。同時還規定,從今年開始一律不再允許搭搭建席茓囤,從源頭上杜絕“火燒連營”的隱患。三是強化科技儲糧,實現常儲常新。大力推進智能通風、環流熏蒸、糧情測控、谷物冷卻、充氮氣調儲糧等新的儲糧技術,使庫存的糧食處于一種安全儲存的狀態。制定實施了《簡易倉囤儲糧技術規程》和《安全儲糧操作守則》,確保非標準糧倉的儲糧安全。同時,國家和省級糧食部門還派出了大批安全儲糧專家組,深入到重點地區開展巡查指導,及時排除儲糧安全隱患。四是強化責任落實,做到嚴防死守。在全國糧食行業嚴格推行“誰儲糧、誰負責”“誰壞糧、誰擔責”的責任制度,明確倉儲企業是安全儲糧的第一責任主體,把安全儲糧的責任逐級壓實到每一個收儲主體、每一個承儲企業負責人和每一個倉庫保管員。同時也強化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督導職責,精心組織好春秋兩季的糧食庫存和安全儲糧大檢查,人防、技防、物防并用,嚴防死守,確保庫存糧食的儲存安全。五是強化監督問責,做到違者必究。對有章不循、有禁不止、違規操作,造成霉糧、壞糧事故的收儲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對監管不力、不作為、亂作為、轄區內發生嚴重安全儲糧事故的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和有關責任人員,依紀依規嚴肅問責,觸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機關進行懲處。
“目前全國庫存糧情是穩定的,還沒有發生嚴重的霉糧、壞糧事故。我也相信,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國糧食行業一定有信心、有能力守護好庫存糧食的儲存安全!”任正曉堅定地說。

長期以來,社會上對陳化糧的概念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陳化糧進入口糧市場進而危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言論不時出現,尤其是在當前糧食庫存處于歷史最高點的情況下,有人說中國會出現“陳化糧危機”,引起了公眾的擔憂。發布會上,任正曉對有關陳化糧的認識誤區予以了澄清,并表示要通過把好五道關口來切實守護好人民群眾的口糧安全。
“前些年有人把陳化糧直接等同為‘毒害糧’,這是不正確,也是不科學的?!比握龝哉f,陳化糧是用來判定糧食是否還可以繼續儲存的技術概念,不等于有毒有害的糧食。糧食陳化是糧食在儲存保管環節的自然正?,F象,我們通常把超過正常儲存年限、糧食的內在品質特別是食用的口感開始下降、需要銷售出庫的糧食稱為陳化糧。而庫存的糧食是否有毒有害主要是看黃曲霉毒素、嘔吐毒素、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是否超過了國家的衛生安全標準。而這些真菌毒素的產生主要受儲存的溫度、濕度等環境的影響,與儲存時間的長短、是不是屬于陳化糧食沒有直接的關聯。
任正曉表示,對于有毒有害的糧食,必須高度重視,嚴加管控,絕對不允許流入到口糧市場。任正曉介紹說,為了切實守護好人民群眾的口糧安全,國家糧食局和有關部門一起努力把好五道關口:一是把好糧食收購入庫的檢驗關,不安全的糧食不準入庫;二是把好庫存糧食日常的檢查關,防止糧食發生霉變;三是把好政府部門的抽查抽檢關,對企業儲糧的質量狀況進行隨即抽查監管;四是把好糧食銷售出庫關,防止有毒有害的糧食銷售出庫;五是把好有毒有害糧食的監管關,對經過檢驗、認定是有毒有害的糧食立即予以封存,然后實行定向處理、全程監管。
對于消費者十分關心的如何防止鎘超標大米等受污染糧食進入口糧市場的問題,盧景波表示,在受污染糧食的處置上,會按照定點收購、專倉儲存、定價銷售、全程監管的原則進行。對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要嚴格限定用途,不得流入口糧市場。另外,有關部門會通過監測關口前移,提前掌握污染糧食狀況,在全國范圍內采集樣品,檢驗監測的結果和有關部門實行信息共享,加強對污染糧食的管控?!拔覀冇欣碛上嘈牛S著國家對重金屬污染地區的土壤整治,探索實行輪作休耕等制度,重金屬嚴重超標的糧食會越來越少,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會得到保障。”盧景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