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南縣洪河橋鎮盛郢村第一書記楊喬偉走訪調研報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國家糧食局直屬機關團委調研組
?
貧困村里的主心骨實干立身的帶頭人
——安徽省阜南縣洪河橋鎮盛郢村第一書記楊喬偉走訪調研報告
文/國家糧食局直屬機關團委調研組
第一書記簡介:
楊喬偉,男,漢族,1984年8月出生,甘肅武威人。2001年中專畢業后在家鄉一所農村中學任教,在此期間參加自學考試先后取得蘭州大學中文專業專科、本科文憑,后參加成人繼續教育取得陜西師范大學英語專業本科文憑。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師范大學攻讀研究生,取得文學碩士學位。2011年7月起在國家糧食局軍糧供應中心綜合處工作。2015年10月起任安徽省阜南縣洪河橋鎮盛郢村第一書記。

2016年4月27日,黃昏時分,安徽省阜南縣洪河橋鎮盛郢村,洪河與淮河兩條河流在村旁靜靜地流淌而過,于村口處交匯。河岸邊,幾頭黃牛悠哉地吃著青草,不時對我們的鏡頭“哞”地叫上一聲。岸上一望無際的田地里,綠綠的小麥挺直了腰桿,豐收在望。
“我們村很漂亮吧!可是每隔幾年這里就會發一次大水,到時候這些麥地就會成為一片汪洋。”盛郢村第一書記楊喬偉的一句話將我們的思緒從田園美景拉回到現實——這里是淮河流域行洪區里的一個貧困村。
去年10月29日,楊喬偉這個生長于甘肅武威農村的小伙子離開了國家糧食局軍糧供應服務中心,離開了熟悉的領導和同事,離開了相戀4個月的女友,來到了國家糧食局定點扶貧縣——阜南縣的盛郢村任第一書記。半年的時間過去了,從陌生、無助、彷徨到適應、融入,如今的楊喬偉對盛郢村的方方面面已經爛熟于胸,講起來滔滔不絕。
“這里處于安徽、河南兩省交界處,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洪區,距離水利樞紐工程、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只有3公里。這樣的地理位置,加上洪澇災害頻發,讓村里發展十分落后,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據楊喬偉介紹,盛郢村是一個由3個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大村,現有人口7500余人,村民1300多戶。其中,貧困人口107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92戶。“全村能正常耕作的土地面積只有2800多畝,其余的7000多畝都位于行洪區,種植的農作物都無法保證能正常收獲。村里有近1000戶村民居住在防洪大堤或者莊臺上,生活條件很差。”
楊喬偉口中的“莊臺”是淮河流域獨有的一種類似小島的防洪工程。簡單說,就是在行蓄洪區內部,人工壘起一些臺基或以天然高地為基座,再將村莊建于其上。家園變澤國、良田成汪洋之時,約30米高、面積大大小小的莊臺便成了這里百姓生活的天地。
“因為我家在西北農村,25歲之前每年都干農活,所以大家都認為我是個‘苦孩子’,都說這里應該比你家鄉好多了吧,但其實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見過像這里這么爛的泥水路,也從沒遇見過如此貧困的家庭。”楊喬偉說,雖然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村也比較了解,但盛郢村的貧困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到來之初“非常震驚”。
不紙上談兵、不急功近利、不自我感動、不濫施同情、不積攢故事、不標榜情懷。這“六不”原則是楊喬偉上任之前給自己定下的。“不為讓自己的閱歷更加豐富,不為在別人面前吹噓我的經歷,不為給我的職業生涯累計資歷,更不會用別人的貧窮積攢我的故事。”楊喬偉在他的博客中如是寫道。
“其實剛開始接到這個任務時心里直打鼓,有好幾天都睡不著覺。我知道農村非常復雜,自己又沒有在農村工作的經驗,所以對于村干部會不會對我心存戒備,能不能跟群眾和諧相融很沒有把握。但我這個人適應能力還可以,既然來了,就要嚴格按照任正曉局長提出的對扶貧工作盡心而為、盡力而為、盡責而為的要求,踏踏實實做事,全身心投入。”楊喬偉坦誠地說。
盛郢村由葛寨、盛郢、節灣3個村合并而成,方圓8公里。為了方便了解群眾生活情況,楊喬偉自己掏腰包,花了3000元買了一輛電動車。從此,盛郢村凹凸不平的泥土路上,多了一個騎著電動車前后奔忙的身影。村民馬俊英說:“我經常能看到楊書記騎著車在村子里跑,他每家每戶地走,所有的貧困戶都走到了。”正如她所說,楊喬偉到村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地調研摸底。
2015年的最后兩個月,楊喬偉在連軸轉的狀態中度過。每天白天跑十幾家貧困戶,晚上把白天了解到的情況匯集整理。11月3日的一個上午,楊喬偉一連走訪了6家貧困戶,“有的接近赤貧,讓我感覺觸目驚心”。同行的村干部對他說,村里還有二十幾家類似情況的貧困戶。天氣一天冷似一天,這部分群眾怎么過冬?楊喬偉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緊急向國家糧食局反映,得到了大力支持,在一周的時間內籌集了90多條棉被,入冬之前送到了貧困戶的家里。
楊喬偉兩個月的付出讓群眾對第一書記的認識從最初的好奇、懷疑逐步轉向了信任、支持,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愛到村委會找楊書記嘮嘮。“剛開始以為城里來的干部,肯定待個兩三天就走了。沒想到他能堅持下來,還做得這么好。村里的貧困戶有的可能都不認識本村的村干部,但一定認識楊書記!”村長趙亮對楊書記的工作贊不絕口。
“經常一大早就有人來村室里找我,有的是為了解決困難和問題,有的單純就是聊天。有些家庭矛盾其實村干部也幫不了什么,但群眾來這里講,我就耐心地聽,讓他們有地方排解一下,他們講完了心里也就舒服了。”楊喬偉說,現在他最得意的事就是村里的老百姓比較信任他,找他并不一定是要辦什么事。
4月27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村里的文書孫存友帶著村民王春奎來到了村委會的為民服務室。王春奎因為要當獸醫,需要村里為他開具一份證明。“這個時間在村室里開證明,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現在可是很平常了。”孫存友說。
作風的轉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派駐第一書記的村大多是長期以來黨組織軟弱渙散、工作不力的村,盛郢村也不例外。
貧困程度超乎想象,村干部中間存在消極情緒,村里彌漫著頹廢的氣息,這是盛郢村帶給楊喬偉最初的印象。“伸出拳頭卻像打在了棉花上,有那么幾天真是心灰意冷。”訪談中,面對我們這幾個“娘家人”,楊喬偉吐露了自己初到時的心聲。
盛郢村有7名村干部,另有兩名扶貧專干。楊喬偉來之前,村委會幾乎沒有干部正常值班,群眾有事都要到村干部家里找,而且原來3個村的村干部分片而治,各自為政,長期以來與群眾的距離越走越遠。“剛到的幾天,村室里就我一個人,我就像是一個值班的。”為了扭轉這種風氣,楊喬偉花費了不少心力。“有兩次因為工作推行不下去,晚上躺在床上眼淚刷刷地就流下來了。”談起最初的融入之艱難,楊喬偉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不過,這種狀態在楊喬偉的推動下很快得到了改變,這源于楊喬偉對第一書記這個崗位的重新定位。楊喬偉說,從機關單位出來,最初也不知道該怎么當這個書記,還是秉承著一貫以來低調謙虛的處事風格,但他發現,這里缺少的是能出頭敢擔當的村干部,過于謙讓不僅不會帶來改變,也是不擔當的一種表現。“仔細思考了一下,我覺得作為第一書記,應該是政策的宣傳者、工作的推動者、群眾的知心人,在村領導班子里應該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而不是僅僅作為村支書的助手或者普通的村官。”
楊喬偉下定決心,跟村長、書記等村干部交心商量,真誠表達了自己為村里服務的意愿,打消了他們的顧慮。除此之外,楊喬偉更拿出了自己的實際行動,作出了表率。為了改變村里衛生狀況差的面貌,楊喬偉提出每月25日進行衛生大掃除,第一次先由村干部帶頭對垃圾死角進行清掃。“剛開始村干部們也不太積極,但看到我跳進河溝動手撿垃圾,他們也不好意思了,逐漸加入了進來。”如今的盛郢村,村干部們自己動手拉標語、搞衛生已是常有的事了。群眾看在眼里,也紛紛點頭稱贊。
《農村管理真問題》《駐村幫扶實務參考》……楊喬偉的書桌上擺放著許多有關農村工作的書籍,每晚他都要拿出一小時的時間來看書學習。學習到的知識很快被他運用于實踐,村“兩委”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便是印證。24小時值班制度、工作牽頭人制度、工作倒計時制度、黨員干部評議制度……,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實施為提高村“兩委”的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楊喬偉的帶領下,村干部慵懶散拖的積習逐漸得以糾正。
第一書記的到來還給村“兩委”的工作帶來了現代化、智能化的氣息。村干部之間聯系用上了微信、“釘釘”,貧困戶建檔立卡告別了手抄本、實現了電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們村在全鎮第一個完成了機打報表的上報!”村里的扶貧專干朱金永自豪地說。
干部的風氣轉變了,服務意識增強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不僅村里的百姓們連連稱道,村干部們也干勁兒十足。村委委員葛純宇說,我們現在雖然比以前忙了累了,但心里很舒服,干著很高興,心氣兒很足。
洪河橋鎮鎮長李文廣對第一書記的工作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第一書記給基層干部的精神帶來了極大的振奮,在基層組織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大大帶動了年輕干部的進步。中央派駐第一書記是一件大好事!”
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高治理水平,這是中組部給第一書記們定下的四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其中,建強基層組織,是推動各項工作落實的重中之重。“實踐也充分證明,黨組織的力量是無窮的。抓扶貧必須要先抓黨建,沒有基層黨組織,什么事也做不好。”對于基層黨組織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楊喬偉深有體會。
楊喬偉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開全村黨員大會。盛郢村有105名黨員,很少開會,更不用說黨員大會了。“有時候為了開一次符合規定人數的會,甚至需要給參會者發錢,簡直不可思議。”為了開好這次大會,楊喬偉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最擔心的就是大家不愿意參加。”楊喬偉建議,由村支書、村長和自己親自上門通知代表參會,為了不讓會議變成村干部們的一言堂,還建議確定幾個村民代表在會上發言,暢談想法和建議。
整整兩天時間,他們3個人一戶一戶地上門通知開會,告訴每個黨員開會的目的。大家被他們的真誠所感動,開會那天,出乎意料地來了150人。許多不是黨員的村民也想來看看,這個新來的年輕的第一書記要跟他們說些什么。會議開得很成功,楊喬偉在會上發出了黨員要做到“二要四帶頭”的倡議,即黨員要進一步增強黨員身份意識、要進一步增強黨員義務意識,黨員要帶頭監督支持村委會的工作、帶頭脫貧致富、帶頭孝親敬老、帶頭治理環境衛生。他的倡議得到了黨員們的響應,大家也紛紛對村里的建設發展、脫貧致富建言獻策。村支書盛文剛感慨地說:“這樣的會不僅是在盛郢村、即便整個洪河橋鎮也多少年都沒有開過了,沒有想到黨員們的積極性這么高,這種組織生活要堅持過下去!”
有了好的開頭,接下來楊喬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工作都較為順利。他們又先后成立了8個黨小組和村民議事會,其中黨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有的老黨員身體差,黨小組會議就到黨員家里開。我們調研期間,剛好碰到一個黨小組第一次召開會議。在這個會議上,黨員趙錄河提出村里有三處排水溝堵了,馬上雨季來臨,不抓緊整修的話恐怕會淹了村里的路。楊喬偉會后立刻到現場查看,說“五一”過后馬上解決。
村民議事會也是在楊喬偉的倡導下成立的。議事會成員是經過集體醞釀、村民選舉,由村里敢做敢當、群眾認可的數十位村民組成。成立以后,村里的重要事項都由議事會來決定。比如村民們非常關心的貧困戶的認定工作,以往常常會引起一些紛爭。現在由議事會集體討論決定,改變了過去村干部們關起門來研究的做法,讓群眾感受到了公平公正。
“我們尊重群眾,群眾也就尊重和信任我們了。”楊喬偉說,群眾的支持讓許多工作都開展得較為順利。村里為了修路要拆掉路旁違建的房子,原本以為會困難重重,但議事會成員深入群眾做工作,加上黨員的帶頭作用,清障工作一天就全部完成了,涉及的30多戶村民沒有一戶有意見的。
在楊喬偉的帶領下,村里先后召開了致富帶頭人大會、務工返鄉人員座談會、群眾代表大會、婦女代表大會等等。每次召開會議時,楊喬偉都把村里的黨建工作向與會代表們通報,并號召在外務工的有志青年和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為村里鄉親共同脫貧致富獻策獻力。上任半年來,先后有10余名青年向他表達了入黨的意愿,他們中有開養殖場的、有做小買賣的,還有在浙江打工的。我們調研時,在鎮里做商貿百貨小生意的葛飛多次給楊喬偉打電話表示要入黨。“這表明他們對黨組織的認可和對村里工作的熱情。這部分人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發展他們加入黨組織,有利于發揮他們帶頭人的作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楊喬偉說,對于這些青年,村里會盡全力給他們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幫助,尤其是有了一定投資能力的,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回來”。
出任第一書記,讓楊喬偉對“貧困”一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現在很多人對貧困的認識還停留在缺衣少食的層面,包括我來之前也一樣。但按現在我的理解,貧困其實是能力的貧困。”楊喬偉認為,沒有致富的能力或者沒有抗風險的能力是貧困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他的“扶貧經”也圍繞著“能力脫貧”而展開。
在楊喬偉給盛郢村設計的扶貧開發整體思路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盤活村集體經濟和大力發展主導產業被作為了三個主攻方向。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讓楊喬偉最掛心的就是道路和學校。
我們坐著村干部的摩托車在盛郢村轉了一圈,見識了楊喬偉所說的“從未見過的這么爛的泥水路”。一路顛簸自不必說了,因為我們去的前幾天剛下過雨,道路積水嚴重。在村干部們互相說著“慢點開,別搞臟記者們的衣服”時,同行的記者還是被甩了一身的泥。
因為道路差,村里種植的小麥比村外道路旁每斤價格低5-7分錢;因為道路差,外面沒有人在村里投資辦產業;因為道路差,甚至沒有年輕人愿意到村里的小學任教。修路,是全盛郢村鄉親最大的期盼。讓大家欣慰的是,這條路馬上就要開工了。“如果不是楊書記來,修路還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而且修的還是7米寬的路!”在我們采訪期間,不止一位鄉親說了類似的話。有一位84歲的老大娘甚至說:“路通了,我死了也能瞑目了。”
楊喬偉在經過最初一兩個月的調研摸底后,將村里的情況進行了梳理,向阜南縣委遞交了書面材料,后來又利用出差間隙向縣委書記崔黎進行了當面匯報,其中道路問題均被列在首位。“群眾的呼聲得到了重視,目前修路資金已基本到位,馬上就開工。”楊喬偉說。

.楊喬偉在黨員家中主持黨小組會議
曾經做過好幾年教師的楊喬偉對學校有著深厚的感情。到盛郢村的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了村里的小學。學校的破爛不堪讓他下定決心重建校園。冬日的一天,盛郢村大雪紛飛,楊喬偉走在雪地上,用腳步丈量著土地,為學校選定了新的校址。“楊書記那天的午飯就是兩個冰涼的饅頭”,盛郢小學的老師盛道萍感動地說,占地27畝的新校園讓老師和孩子們十分期待,大家都很感謝楊書記為擴建學校的事情前后奔走。“到時候那些花錢在別的村鎮上學的孩子也可以回來了,這樣他們一年也會少支出幾千元,因學致貧的貧困戶也可以少一些。”楊喬偉說。
楊喬偉在他的朋友圈發了一些盛郢村的貧困戶和學校的照片,引起了朋友們的大力關注,許多朋友送來了圖書衣物,有的還與村里的小學生結成了幫扶對子,還有同學來到學校給老師培訓電腦知識。“公益我會一直做下去,但扶貧絕對不是做公益,我們不是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集體經濟和主導產業在盛郢村基本上是空白,這是讓楊喬偉十分頭疼的事。“沒有集體經濟,沒有主導產業,一個村的精準扶貧就缺乏強有力的推手。”楊喬偉認為,要把扶貧工作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框架之中來對待,孤立的扶貧會導致再返貧。經過調研,楊喬偉決定從水產養殖業上尋找突破口。但他發現,由于信息的不暢和理解的偏差,國家的很多非常好的惠農政策不能真正傳遞到農民的身邊。“第一書記也應該是政策的宣傳者,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楊喬偉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了大量的惠農政策,如光伏發電優惠政策,水禽發展、肉牛肉羊“以獎代補”政策等,然后把這些政策中的“干貨”提煉總結出來,印成資料發到每家每戶,并耐心地對村民們講解。在楊喬偉的鼓勵下,許多村民開始著手發展養殖業。村民盛意友原本只種植了幾畝小麥,聽到楊喬偉講解的政策后,開始籌辦起了養雞場。“楊書記鼓勵我們年輕人創業,建場就給我們爭取補貼和貸款,保證別人有的政策我們都有,這讓我鼓起了創業的勇氣,想著趁年輕干出一番事業。”盛意友說,他還要遞交入黨申請書,養雞場建成后讓貧困戶到他的養雞場來工作,帶動他們共同致富。楊喬偉介紹說,盛郢村還有100多畝的魚塘,或隨意養殖,或成了荒蕪的臭水溝。近期集中進行了整治,將轉包給貧困戶,不僅可以讓他們從中獲益,而且初步預計每年最少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魚塘周圍以后還可以建濕地公園,帶動鄉村旅游。”談起未來,楊喬偉信心十足。
楊喬偉認為,扶貧也不能僅僅只是發展經濟,必須從形象到內涵重建鄉村。開婦女表彰大會、評選優秀黨員、建村文化活動中心等等,這些在盛郢村已經做或即將開展的工作將目標指向了精神上的扶貧。
農民家庭出身的楊喬偉身上有著許多同齡人所沒有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每天早上一起床,地上都爬著好多蟲子,我已經習慣了,現在他們都是陪伴我的伙伴。”楊喬偉笑呵呵地說。
即便如此,來到經常下雨冬天又沒有暖氣的地方,他還是有著許多的不適應。“冬天尤其難受,呆在屋子里也得穿羽絨服。有時候一星期也不敢洗澡,一洗澡就感冒。”
因為村子里沒有菜市場,自己做飯的楊喬偉每次買菜都要到幾公里以外的鎮上去。經常下雨加上道路泥濘,讓楊喬偉常常好多天吃蔬菜都成了問題。還有一次女朋友專程從北京趕來盛郢村看他,趕上下雨天,楊喬偉送上長筒雨靴才把她接進了村。
“一頭扎進工作里,生活上的不便就會消失”,楊喬偉在他的博客里這樣寫道。楊喬偉說,吃飯睡覺只占了生活的一部分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里,那些困難都不算什么。“因為從來沒有過周末,經常忙得不知道是星期幾,這里也沒有什么8小時工作制,其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感覺生活上的不便。”
楊喬偉說,來到這里之后,他得到了很多人的關心,尤其是糧食系統的同志們,為村委會捐贈了打印機、空調、桌椅等必要的辦公設備,慰問了村里的貧困戶。“他們有著與糧食一樣的淳樸和熱情,讓我感到一種由衷的安慰。”
4月29日,“五一”小長假的前一天,我們臨走之際,楊喬偉接到了鎮里的通知,為了做好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這個“五一”不放假。
“又要忙了,本來還約了女朋友一起出去轉轉,這下又泡湯了。”說完,楊喬偉開始在他手機的“釘釘”里安排起了“五一”期間的工作……
(調研組成員:李可、劉博文、趙瑞華 執筆人: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