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西省糧食經濟學會、吉安市糧食經濟學會聯合課題組
?
加快推進農村糧食經紀人健康發展
——對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的調查與思考
文/江西省糧食經濟學會、吉安市糧食經濟學會聯合課題組
吉安市是江西省糧食主產區,常年糧食播種面積60萬公頃左右,糧食年產量達400萬噸,糧食商品量約108萬噸,糧食總產量和商品量均位于該省前列,素有“吉泰糧倉”之稱。最近江西省糧食經濟學會、吉安市糧食經濟學會聯合課題組一行通過實地查看、聽取匯報、座談和走訪考察等形式,對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的現狀、發展和隊伍建設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后認為,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迅速發展,作用愈益顯現,有力促進了吉安市農村經濟和糧食經濟的穩定發展。但糧食經紀人在經營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及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村糧食經紀人隊伍的建設和發展。如何進一步發揮好農村糧食經紀人的作用,是糧食主產區一個重要課題,需要深入探討研究,進一步推進農村糧食經紀人的健康發展。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呈現以下特點。
1.人員越來越多。目前,該市共有1400多戶農村糧食經紀人,從業人員多達2000余人。其中,已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的農村糧食經紀人有426戶。此外,年收購量在50噸以下無須申請糧食收購許可證及年收購量在50噸以上沒有辦理資質認證的個體經營戶有千余戶。根據482個調查樣本統計分析,近10年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得到迅速發展。從事糧食經紀人活動5年以內的有79戶,占樣本數16%;5~10年的有245戶,占樣本數51%;10年以上的有158戶,占樣本數33%。這支隊伍絕大多數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帶頭人,有一定經濟頭腦的農民或個體運輸戶約占75%;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加工廠業主戶約占10%。
2.收購數量越來越大。近年來,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活躍在千村萬戶,直接服務農民,成為種糧農民與糧食企業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紐帶。據統計,農村糧食經紀人年收購總量達100萬噸,占該市年收購總量70%以上。2014年全市通過糧食經紀人交售的稻谷占總收購量的68%。2015年全市早稻收購163.4萬噸,其中通過糧食經紀人交售占的82%。這次調查樣本482個糧食經紀人的年收購量達49.7萬噸,其中售給國有糧食企業19.1萬噸,售給民營企業3.6萬噸。
3.經營方式越來越活。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的經營方式比較靈活,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運輸型。擁有一定的小噸位運輸車輛、簡單的化驗設備,以賺取運輸費用和差價為主,是當前糧食流通的第一個環節,擔當著從田間地頭直接收購農戶糧食的任務。每年新糧上市,該類糧食經紀人走村串戶,上門收購,收購周期短。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中絕大部分屬于這種類型。根據482個調查樣本統計,運輸型的糧食經紀人有420戶,占樣本數87%。二是代儲型。根據482個調查樣本統計,代儲型的糧食經紀人有16戶,占樣本數3%。他們有一定的倉儲條件,以儲為主,賺取倉儲費用。這類糧食經紀人一方面利用農戶和小糧販子沒有倉儲設施、難以長久存糧的劣勢,聚沙成丘,待價而沽,另一方面和銷區糧食企業合作,積極發展代收代儲業務。三是加工型。根據482個調查樣本統計,加工型的糧食經紀人有40戶,占樣本數9%。這類糧食經紀人擁有一定的加工設備、場地和倉儲能力,固定資產投入多,財務費用高。如新干縣部分大米加工廠,根據市場行情,直接買賣原糧,新糧上市搶先加工,賣個好價錢。四是貿易型。根據482個調查樣本統計,貿易型的糧食經紀人有6戶,占樣本數1%。這類糧食經紀人以買賣原糧為主,在產區與銷區之間、國有糧庫之間進行多輪販賣,賺取差價。這類糧食經紀人在省內外有相對固定的合作對象,經濟實力和經濟效益比較好。如泰和縣嘉泰米業嚴達英在2015年早稻收購期間,為廣東省中山市等糧食銷區籌措地方儲備糧4萬噸,獲利豐厚。
4.活動范圍越來越廣。隨著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的發展,其經營實力不斷增強,經營范圍不再局限本鄉本土,有的經營活動延伸到撫州、新余、宜春、南昌等地區,有的還拓展到廣東、福建等外省。據調查,中儲糧吉水直屬庫每年儲備糧輪換時,30%的稻谷由當地的糧食經紀人從鄰近的撫州、新余、宜春等地方收購糧食進行輪換。泰和、吉水等地部分農村糧食經紀人把當地收購的糧食銷售到廣東的深圳、中山、惠州和福建、上海等糧食銷區,進一步拓寬了糧食銷售渠道,擴大了吉安糧食的知名度。

吉安市既是產糧大市,又是糧食加工強市,得天獨厚的糧食資源優勢為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隊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促進糧食經濟發展和服務“三農”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彌合市場“空缺”。吉安市改制前國有糧食企業有360家,從業人員有2萬多人,260多個收購庫點遍布在215個鄉鎮。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截至2015年10月,該市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僅剩200余家,從業人員減至不足4000人。改制后的國有糧食企業普遍存在收購網點少、人員緊缺、資金困難等實際問題。2015年全市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委托收購庫點僅有58個,難以滿足農民就近售糧的需要。大量涌現的農村糧食經紀人活躍在千村戶萬村,成為糧食生產者、經營者和加工企業的中介與紐帶,彌合了一級糧食市場的“空缺”。
2.方便農民賣糧。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留守農村勞動力少且年老體弱,種糧農民情愿每斤便宜5~8分錢把糧食賣給經紀人,減少勞動力不足和人力支出。特別是近年來由于糧食連年豐收,國家連續三年啟動托市收購,國有糧食庫存高企,并且倉容分布不平衡,賣糧難現象開始出現,局部地方排隊賣糧略顯常態。農村糧食經紀人充分利用其一邊連著農民,一邊連著企業的優勢,走村串戶收購農民余糧,為解決吉安市種糧農民售糧問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15年永豐縣早稻托市收購庫點只有一個,全縣早稻商品量12.5萬噸左右,該縣針對糧食多庫點少的矛盾,充分發揮糧食經紀人的作用。種糧農民大量余糧通過農村糧食經紀人銷售到吉水、峽江、吉州、撫州等國有糧庫,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售糧不便的問題。
3.利于掌握糧源。改制后的地方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收購網點少且相對集中,農村糧食經紀人上門入戶將分散在各地農民家中的余糧集中運到國有糧食企業交售,緩解了企業人手不足和收購網點少的矛盾,拓寬了融資渠道,減少了收購費用,加快了收購進度。中央儲備糧直屬企業及市縣地方糧食儲備庫多位于城市近郊,周邊糧源不足,受人員、網點、運輸工具等條件制約,糧源籌集難度大。農村糧食經紀人根據農戶和各類糧食儲備庫的實際需要,為籌集糧源提供了有力支持,既解決了當地糧源不足問題,又能調劑地區余缺,平抑糧食價格,維護糧食市場正常流通秩序。據調查,中儲糧吉安直屬庫保持穩定關系的農村糧食經紀人有50多人,分布在安福、新干、永新、吉安縣、青原區等縣區。2015年早稻收購期間,農村糧食經紀人為該庫輪換提供糧食近4萬噸,占輪換收購量的88%。
4.拓寬增收渠道。農村糧食經紀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當地農民或村干部季節性兼營戶,由于有穩定的銷路和合理的利潤空間,他們為農民開辟了致富門路。據調查,約80%的糧食經紀人從事季節性收購,按平均每百斤5塊錢的收益計算,每位農村經紀人收入普遍在3~5萬元,經營量較大的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超過平時在家務農的收入。有的農村糧食經紀人直接參與糧食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活動,不僅使農民能夠了解國家糧食政策和糧食行情,也讓產購雙方及時傳遞相關信息,促進了糧食生產。萬安縣一江秋米業公司成立了富曬大米生產合作社,引導農民種植富曬水稻,每百斤稻谷收購價高出其他品種20~30元,助推了農民增收。
5.推進新技術應用。糧食購銷市場化以來,農民賣糧的習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曬糧、交售“水谷”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村糧食經紀人等各類糧食收購主體有的到田間地頭收購沒曬干的“水谷”,經過烘干機烘干后再出售到糧食收儲企業,因此極大地推動了烘干機等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與使用。2015年中晚稻收購期間,吉安市遭受66年不遇的冬澇惡劣天氣,農戶的稻谷普遍無法正常曬干,新干、峽江、泰和、吉水等縣的糧食經紀人深入到農戶田間地頭,把農民的濕谷送到烘干機上進行烘干后出售,減少了農民的損失。新干縣在2015年中晚稻收購期間,全縣烘干稻谷近3萬噸,直接挽回農民經濟損失3000多萬元。同時,農村糧食經紀人把農村勞力、土地、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以及糧食產加銷各環節有機聯合起來,通過實施糧食生產合作組織,提高了糧食生產專業化程度,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和優勢整合,實現了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整體效益。
盡管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得到穩步發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著明顯的缺陷與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整體素質不高。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大部分是由當地農民轉化而來,文化程度比較低,初中水平占70%以上。隊伍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較差,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相對落后,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缺乏。多數農村經紀人精明不開明,目光短淺,服務意識差,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紀人的發展。
2.運作不規范。農村糧食經紀人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組織,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況,其購銷經營活動隨意性較強。多數農村糧食經紀人是自發形成,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對國家糧食收購政策知之甚少。對糧食行情把握不全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尤其是從事季節性糧食收購業務的農村糧食經紀人,大部分沒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向屬地工商部門和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申報有關資料和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其購銷經營活動往往不受法律保護。本次調查樣本482戶農村糧食經紀人,其中已辦理糧食收購資格證只有181戶,僅占樣本總數的37.5%。
3.制度不健全。盡管農村糧食經紀人在糧食流通產業中的地位作用毋需置疑,但國家至今沒有出臺關于糧食經紀人監管的法規制度,現有的一般性規定也不能適應糧食經紀人迅速發展的需要,吉安市也沒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盡管吉安市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下文要求加強糧食經紀人的監管,但由于沒有具體的法規制度,糧食行政執法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糧食經紀人有序發展。
4.自律不嚴格。由于農村糧食經紀人總體素質不高,職業道德和經營管理知識參差不齊。有的糧食經紀人對糧食政策業務、購銷知識掌握不全面,誠實守信觀念淡薄,依法經營意識不強,在購銷過程中,存在短斤少兩、壓級壓價、欺行霸市等行為,侵害農民利益;當糧價下跌時,盈利空間壓縮,有的糧食經紀人收購意愿減弱,加劇糧價下跌;當糧價上漲時,有的糧食經紀人抬價收購,待價而沽;有的甚至唯利是圖,摻雜使假,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干擾糧食正常流通秩序;有的糧食經紀人質量把關不嚴,儲存運輸條件簡陋,影響糧食品質安全。
5.規模不強大。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普通現象是:個體多、聯合少,單一收購多、多種服務少,臨時性和季節性多、常年經營少,單打獨斗多、抱團作業少,傳統收購多、現代營銷少,尚未形成穩定的市場力量。絕大多數農村糧食經紀人自身沒有建立積累機制,基礎設施簡陋,自身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其服務職能難以充分發揮。根據482個調查樣本統計:年收購量250萬噸以下的149戶,占樣本數31%;年收購量250~500萬噸的136戶,占樣本數28%;年收購量500~1000萬噸的94戶,占樣本數20%;年收購量1000萬噸以上的101戶,占樣本數21%。

為進一步發揮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作用,促進糧食經紀人隊伍建設,推進糧食經濟跨越發展,必須在強化認識、加強正確輿論引導、完善制度建設、改進行政職能管理、加快誠信守法經營體系建設、增強行業指導服務等方面下功夫,為農村糧食經紀人營造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
1.農村糧食經紀人發展壯大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做好農村糧食經紀人工作是糧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務院關于建立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支持民營企業和糧食經紀人發展”。因此,全社會要摒棄以往社會上對農村糧食經紀人的“糧販子”、“投機鉆營”、“無商不奸”等不良印象及錯誤認識,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村糧食經紀人,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有利于解放生產力,有利于落實國家政策,是一項興企、便民、利農的事業。要大力宣傳農村糧食經紀人的作用與地位及好做法、好經驗,為農村糧食經紀人定名、正名、揚名。大力宣傳農村糧食經紀人對促進糧食主產區糧食流通、保障糧食安全以及服務“三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農村糧食經紀人健康發展需要健全規章制度。一是國家相關部門應盡早出臺糧食經紀人管理制度和法規,地方相關部門明確相應的實施辦法和細則,做到制度健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向制度化、規范化邁進。在此之前,可以先就糧食經紀人活動中的證照發放、糧食最低收購價界定、稅收、增值稅抵扣、農用車上路收費等問題,出臺一些臨時性的單項政策。二是建立糧食經紀人培訓制度,系統講解糧食生產形勢、糧食政策變化、糧食質量標準、糧食檢驗知識、科學儲糧保糧知識以及從業標準和職業道德等知識,突出政策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斷提高糧食經紀人執行國家糧食政策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三是嚴格糧食經紀人購銷程序,完善收購手續,嚴格糧食質量標準,堅持優質優價,切實維護糧食政策的嚴肅性。四是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建立糧食經營者信用經營體系和信用數據庫,制訂信用等級考核評定的操作流程和獎懲機制,搭建服務平臺,規范農村糧食經紀人的誠信經營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維護農村糧食經紀人良好的社會信譽。
3.農村糧食經紀人健康發展需要依法規范管理。要嚴格按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以及相關政策文件賦予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管糧的職責,從落實依法管糧的高度對農村糧食經紀人履行管理職能。一是按照“寬進嚴管提質”原則,對所有從事糧食購銷活動的經營者進行登記,納入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管轄范圍,按有關規定依法取得糧食收購資格許可,為本區域內的農村糧食經紀人建立完善的服務檔案。二是創新服務方式,幫助農村糧食經紀人與種糧大戶建立穩定的糧食產銷關系,及時提供市場供需動態、價格信息,以發放誠信卡、大客戶獎勵等方法為農村糧食經紀人提供一站式服務。三是強化糧食行政執法力量,認真做好糧食收購資格審核、審批和監管工作,切實履行對糧食經紀人的組織、引導和監管責任,不斷增強糧食經紀人政策觀念和法律意識,規范其購銷行為,提高綜合素質。四是以市或縣為單位,統一為糧食經紀人辦理上崗證件,明確權利義務、公開舉報電話等,實行掛牌上崗,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特別是糧農監督。對于糧食經紀人不法行為,一經發現和舉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立即調查核實,對情況屬實的嚴肅處理,切實保護糧農合法權益。
4.農村糧食經紀人健康發展需要相關政策扶持。農村糧食經紀人作為農村的一種新興職業,需要政府部門對農村糧食經紀人給予必要的關心與支持,在政策、資金、管理等方面給予保護和扶持,使其政治上有地位、社會上有榮譽、經濟上有效益、法律上有保障、素質上有提高。一是從財政相關教育、培訓資金中列出專項資金作為培訓農村糧食經紀人的必要經費,不斷提高經營素質和能力。二是在貸款、稅收、運輸規費等方面,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最大限度減輕糧食經紀人經濟負擔。三是在糧食收購設施、糧食檢化驗儀器、糧食烘干機設備的配置上,適當給予經濟補貼,調動糧食經紀人完善設施設備的積極性。四是對農村糧食經紀人開辟“綠色通道”,嚴禁亂收費、亂罰款和亂扣車等違法行為。
5.農村糧食經紀人健康發展需要行業指導服務。按照“市場引導、個人自愿”的原則,引導農村糧食經紀人加入糧食行業協會。各地糧食行業協會要在爭取政策支持、發布糧食信息和市場行情動態、業務知識培訓等方面加強行業指導服務,提高農村糧食經紀人隊伍的專業素質、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糧食行業協會要通過協會的各項活動,使糧食經紀人隊伍逐步形成自律機制。同時增加糧食經紀人之間、糧食經紀人與各類糧食企業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他們之間長期合作關系建立,擴大經營規模和效益。行業協會還要通過制定、公開行業公約,加強全社會對農村糧食經紀人的監督、農村糧食經紀人隊伍內部相互監督以及農村糧食經紀個人的自我約束,在吉安市農村糧食經紀人隊伍中逐步形成講道德、懂政策、重承諾、守信用的良好風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