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
對于終末期關節問題,人工置換關節是一個根治性的解決方案。但患者做完膝關節置換手術后,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康復和肌肉鍛煉。這種鍛煉不僅包括活動范圍,還有肌肉力量的強度。其中,尤其要重視股四頭肌的鍛煉。股四頭肌在膝蓋前方,一般可通過下蹲、直腿抬高、蹬自行車等方式進行鍛煉。等到大腿肌肉力量不斷增強后,那種腿沒勁兒、邁不開步的情況自然就會得到改善。
臨床中,時常有康復中的患者向我們咨詢各種問題,這里一并向大家做簡要介紹。
1.為什么手術后關節周圍有僵硬、發緊的感覺?
這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以骨性關節炎為例,很多患者手術前會反映關節處有僵硬感,早上起床時比較明顯,或者久坐后感覺關節不靈活。這種僵硬感在做完手術后,仍然會存在。因此,患者要有合理的預期。
另外,有些患者發現術后關節周圍發緊,這是術后疤痕出現攣縮導致的。此時需要進行康復治療,使疤痕軟化,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

2.術后為何傷口周圍出現“麻木感”或者“過電樣”竄痛?
術后很多患者感覺傷口周圍出現麻木感,尤其在膝關節外側偏下處。其實,這種現象十分常見,患者不必緊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手術切口造成的。
一般這種手術的切口是縱行的,而膝關節處的神經走向是從內到外,傾斜向下的。所以,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不可避免地會將外側皮神經切斷,術后患者就會感覺麻木。隨著時間推移,麻木的范圍會越來越小,程度逐漸減輕,大約兩年后基本消失。
3.為什么換關節的地方有腫脹和發熱的感覺?
在術后正常的康復過程中,患者經常會感到關節發熱。如果用手去感觸,會發現換完關節一側的皮膚溫度比另一側高0.5~1℃,尤其做完康復訓練后差距更大。我們曾使用測溫儀查看患者鍛煉后的情況,有的患者關節處的皮膚溫度甚至高達38℃。因此建議患者,手術后半年內關節出現腫脹、發熱,采用冰敷處理。這種發熱可能是體內人工關節的金屬發生反應導致的。但如果半年后,仍然有明顯的腫脹、發熱,建議患者聯系主刀醫生,查看是否出現感染。
4.術后活動時為什么常常聽到“咯啦”聲?
術后很多患者聽到關節內有響聲,感到十分恐懼,其實大可不必。出現響聲,我們需要針對具體原因具體分析。例如,有些響聲可能是膝蓋前方的髕骨與股骨滑車部件摩擦造成的,有響聲卻沒有疼痛感,此時不必擔憂。
有的響聲來自于人工關節部件之間。人工關節的股骨、脛骨和中間的聚乙烯墊片是組裝起來的,不是一個整體,活動過程中會產生一點聲響。這個問題目前尚未解決,但也不用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關節突然出現“咔嚓”一聲,這可能是病理原因造成的。例如當髕骨或者滑膜卡到股骨的“盒子”中時,伸直腿就可能出現這種問題。這時需要及時就診,找醫生處理。
5.在圍手術期出現疼痛該怎么辦?
圍手術期是指圍繞手術的一個全過程,從患者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手術治療直至基本康復,包含術前、術中及術后的一段時間。對于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來說,圍手術期的疼痛問題也需要十分關注。
目前在人工關節置換領域,圍手術期鎮痛發展較快。醫生可采用各種方法控制疼痛,稱為多模式鎮痛。采用這種措施后,很多患者手術后并不會感到非常痛苦,不少人做完一條腿的人工關節置換后,又進行了第二條腿的置換手術。
鎮痛具體有哪些措施呢?術前患者可服用一些降低疼痛閾值(即臨界值)的止痛藥;術中醫生會進行關節腔內麻藥注射,長效的麻藥能夠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此外,也可在大腿根部使用股神經阻滯泵,效果也能維持很長時間;術后患者可使用杜冷丁或者口服止痛藥。
6.出現哪些情況必須立即就醫?
一般患者的出院告知單上都會說明出現哪些情況要立即就醫。首先,術后感染是災難。在規模較大的關節中心,每年感染的病例很少,不超過1%,但我們仍然要關注感染問題。患者術后也要進行規律隨訪,查看恢復狀況。
一般而言,出現以下幾種情況,需要立即就醫:
(1)出現不明原因的關節僵硬,且這種現象繼續進展;
(2)出現全身發熱,且發熱后關節紅腫、疼痛;
(3)換完關節,傷口處出現持續性滲液;
(4)假體周圍出現骨折。
總之,術后患者出現不適的情況比較多,因此,做完人工關節置換并不能高枕無憂,術后的康復也十分重要。患者術后康復過程中,也許并不是今天的情況一定比昨天好,但總體趨勢是逐漸好轉的。大部分患者在術后3個月時基本能感覺比較舒適,能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