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哲
(廣西財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
24小時便利店的門背后的規模經濟
黃浩哲
(廣西財經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摘要]文章以事例與理論結合,闡釋了規模經濟在管理學中的概念、生成機制以及優勢產生的途徑,并介紹了規模不經濟概念。文章指出,有效利用規模經濟可使企業事半功倍地增加產品附加值、幫助產品升級。
[關鍵詞]規模經濟;24小時便利店;平均成本;學習效應;產品附加值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8.111
當前,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廣泛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國際連鎖品牌如7-Eleven,到國內甚至區域性的五花八門的品牌,無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它們的特點是全天候24小時營業,從不關門。可是,這些從不關門的便利店的大門卻都帶著門鎖(弗蘭克,2008)。既然24小時便利店從不關門,那么它們的大門為何要帶鎖?從節省成本的角度考慮,本不需要帶鎖,卻加上了鎖,這似乎平白地增加了成本。
事實上,安裝這樣的門更節省成本。市面上的24小時便利店數量在所有的市場參與者數量當中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商店、公司、工廠、倉庫等都是需要關門的,也就是說,它們的門多數都需要門鎖。那么,對于生產門的企業來說,既然大多數客戶都需要帶有門鎖的門,這類廠家就只設計帶鎖的門,并用相應的生產工具和磨具大規模統一批量生產帶鎖的門。這樣做既是因為帶鎖的門既能滿足普通客戶的要求,又對24小時便利店沒有任何功能上的損失。最重要的是,節省了生產企業的各種成本,并使其在這些門的售價上很可能有所降低,最終也使這些客戶受益。
在此,生產門的企業(以下統稱“門企”)通過大規模統一生產各款式帶鎖的門來降低長期平均生產成本的做法即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的定義是:給定技術的條件下(指沒有技術變化),對于某一產品(無論是單一產品還是復合產品),如果在某些產量范圍內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話,我們就認為存在規模經濟(或不經濟)(曼昆,2003)。即在給定的某個社會和科技條件下,規模經濟能使生產者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即如便利店例子中門企的情況。
然而,便利店的例子僅是規模經濟其中一種類型的體現形式。從經濟層面的表現形式來說,規模經濟主要有三種形式,它們是:規模內部經濟,即某個經濟實體、某個企業在自身規模變化時由自己內部所引起的平均成本下降和利潤增加;規模外部經濟,即某個行業的規模變化所帶來的該行業內企業的利潤增長;規模結構經濟,即各個同經濟實體、不同企業之間的聯系和配置,所形成的規模經濟:企業規模結構、經濟體規模結構、甚至城鄉規模結構。
在這三種類型當中,規模內部經濟形式可謂最為微觀的一種,也是便利店例子中門企的那種表現形式。以該例子的情況來說,門企通過大規模標準化的采購配件和生產帶鎖的門,可以使其工人的制作熟練程度和生產效率提高,這方面屬于學習效應(Ghemawat,1985)。此外,規模結構經濟的形式在便利店的例子中也有所體現。因為門企通過大規模標準化的采購和生產,降低了成本,因此這些企業為了增強產品的競爭力,通常會對產品的價格有所降低,而降低了門的售價直接使眾多采購門的客戶降低了成本。這些客戶屬于不同的各行各業,因此這就是規模結構經濟在便利店例子中的體現。
除了以上在經濟層面的三種分類形式,規模經濟還可以在企業經營的角度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為工廠規模經濟,顧名思義,此類型站在采購、生產過程、設備及工藝的角度,使用大規模的批量采購和生產的方式,以降低單位科技技術投資和各種成本,并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第二種是站在企業經營角度的企業規模經濟。在此類型中,多個企業展開產業鏈的橫向和縱向的串聯,形成某種意義上的聯合體,使得在單位成本降低的基礎上,相應減少管理和技術方面的人員,并降低營銷費用,各企業能更專注于本行的研發,實現各參與者整體受益。在此,企業規模經濟還涉及比較優勢方面的概念,即各企業專注于生產其擁有更高比較優勢的產品,爾后通過交易實現共贏。在本文的例子中,可將門企看作企業規模經濟中的一環,在其上游很可能有專門生產鎖的企業,也會有專門生產玻璃的企業,而作為門的成品供應商,門企也為其他需要使用門的部門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總體來看,規模經濟的優勢主要可以從四個方面的途徑來實現。首先,可以通過產品規格的統一化和標準化來實現。企業經過對生產規模和生產線的擴大,迫使自身對各個生產環節更加細化分工,進而使生產更專業化。
其次,生產統一的標準化產品使原材料采購成本降低,也就促成了平均成本的下降;運輸成本上,大批量的同質物品也會使單位運輸成本下降,再加上為了采購而產生的額外開銷(例如差旅費等各種業務經費)的降低,單位成本將會有明顯的下降。
再次,大規模生產能在中長期有利于企業的人員配置。按照學習效應理論(Ghemawat,1985),模標準化、專業化的生產活動使工人們的熟練程度也會增加,這將使效率提高,管理人員也得到精簡。
最后,降低單位平均研發成本也是優勢之一。在企業的研發投入一定的情況下,新技術或產品銷售的數量越大,則平攤在每個單位的產品上的研發投入越低。
成功實現規模經濟之后,企業還能加強其在價格談判上的優勢。如便利店例子中的門企,降低了平均成本后,在與客戶的議價中就擁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如果其對手不擁有規模經濟,門企可以較為輕松地將產品售價降低至競爭對手無法做到的價位,從而提高市場占有率。在之后的經營中可以憑借其在市場中的地位伺機提價,或者干脆薄利多銷。無論哪一種方式,其銷售收入都客觀。
規模經濟并不是無論在產能規模擴大到任何程度都起到正面作用的。有很多條件制約著企業擴大產能,如自然條件、資本和社會經濟條件、科技條件以及社會和歷史因素等。當生產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繼續擴大產能規模將會產生附加大量成本,而平均成本也將上升,邊際效益下降。這種情況的出現,稱為“規模不經濟”。
在經濟學理論上,這種現象會在平均成本曲線高于總成本曲線時出現。在現實中,這種情況的出現通常會由于企業擴大規模不光使可變成本增加,還使固定成本大幅增加;或因擴大規模導致企業內部結構變復雜,進而導致管理等各種成本大幅增加。
通過本文分析,可以總結的是,規模經濟可以使企業獲益,也可以使企業所在的行業獲益,還可以縱向地使其上、下游行業結構性地受益。對于企業來說,實現產品和生產的統一化和標準化、大批量采購所帶來的原材料單價下降、人員精簡、新產技術和產品的研發集約化以及更有利的議價地位等,都是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對于企業所在的行業和上下游的行業來說,更好的技術創新和整體降低的成本,都是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橫向和縱向效益。
而規模經濟也存在自然條件、資本和社會條件、科學技術以及社會和人文因素能制約條件。在一定的制約條件下,規模經濟擴大到一定程度后,將會產生規模不經濟,即因擴大規模所產生的投資比增加的收入要多,這會使企業的利潤受損。
在當前我國大力倡導產品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在實際應用中,規模經濟還有增加產品附加值的可能。24小時便利店的門鎖似乎附加意義并不大,但在其他一些行業,因為規模經濟而帶來的附加價值如果可以被充分利用,企業可以從中受益。
舉一個關于取暖器的例子。一些生產取暖器的廠商也同時生產風扇,它們的風扇通常有三個風速檔位,而取暖器通常只有兩個暖風檔位,那么給取暖器加一個自然風檔位,則既能在旗下產品的開關模塊當中實現規模經濟,又能為取暖器產品增加自然風的功能,即增加自身產品的附加值。這樣的規模經濟應用需要廠商、供應商等經濟參與者們積極、細心地發掘,有助于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弗蘭克.微觀經濟學與行為[M].閭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3]P.Ghemawat.Building Strategy on the Experience Curv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