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慶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輿論走向及其引導分析
——以《新安晚報》“丟腎門”事件報道為例
陳小慶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新聞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文章以《新安晚報》“丟腎”報道作為研究案例,運用傳播學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深圳滑坡”事件報道過程中的傳播現象,對事件發展過程中輿論傾向性的變化軌跡及其原因進行了探討,論證了新聞媒體在輿論引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剖析了社會轉型時期輿論傾向性引導所遭遇的挑戰。
“丟腎門”;輿論傾向性;新聞媒介
轉型時期的中國,各類矛盾迸發。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公民意識的覺醒,與以往輿論走向單一趨勢不同,現在的輿論環境變得更加復雜。本文以《新安晚報》“丟腎門”事件報道為例,對事件中輿情發展軌跡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進而對當下中國社會輿情進行了剖析。
2016年5月5日,安徽《新安晚報》以《我的右腎去哪了》為題,報道了宿州男子劉永偉在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做完胸腔手術,右腎離奇失蹤的消息。該篇報道刊發當天,就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各大網站、微博、微信紛紛轉載、轉發,一時間“術后右腎丟失”引爆了輿論。涉事醫院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被推上了輿論風口浪尖,網絡聚焦了患者“右腎丟失”情況,包括醫生隱瞞了醫療事故、腎被偷摘等眾多說法被大肆傳播。
《新安晚報》在此次“丟腎門”報道中扮演了一位公共議題的設定者。所謂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最早出現于美國傳播學家M.E.麥考姆斯和肖的《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論文中,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雖然不能決定人們對周圍世界“大事”的具體看法,但媒介通過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來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來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么。
據相關報道稱,“丟腎門”事件主人公之前進行了多次申訴,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找到媒體。所以,《新安晚報》對此次事件的報道,可以說是從繁雜現實社會生活中攫取了一個事件,披露出來,從而引導公眾熱議。所以,若沒有《新安晚報》的報道,這個事件也許很難走入公眾視野。其最初的輿論引導不可謂不成功,社會輿論幾乎一邊倒的譴責醫院。
就在大家一致譴責醫院時,相關部門開始進入展開調查。最終,綜合第三方檢查結果和專家組意見:劉永偉術后右腎存在,目前呈現為外傷性移位、變形、萎縮。也就是說,《新安晚報》報道失實了,劉永偉的腎是真的萎縮了,輿論迅速發生了反轉,這時的輿論討伐對象由醫院變成了新安晚報社。特別是在自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是記者,每個人都有了發言渠道,公共話語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現實的載體。
自5月5號報道以來,微博參與討論人數達到2 196.8萬人次,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文章《“右腎缺失”患者:隱瞞四個月才交涉是為防止冤枉醫生》閱讀量達到18 582次,參與討論人數達到7 829人次;安徽本地媒體微信公眾號如合肥晚報關于此次事件的微信公號文章閱讀量也達到了6 857人次,還有朋友圈轉發等,對《新安晚報》此次報道的譴責達到高潮。
在《話語的秩序》一文中,福柯提出“話語即權力”的觀點,話語可以作為一種資源,掌握這種資源的人,也就擁有了一種權力,即所謂的話語權。
此次對“丟腎門”事件輿論的錯誤引導,《新安晚報》試圖為自己進行申辯,在其自己的報紙和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腎去哪兒了”事件中,媒體不能缺位》的文章對媒體在該事件中的責任進行了解釋,但網上譴責之聲依然不絕。對新聞專業主義、對記者的道德底線的拷問占據主流。自媒體發展到今天,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受到挑戰,其再也不能輕易左右輿論了。
對輿論的定義,學界有著不少爭議,但人們對輿論的基本要素是大致認同的。首先,輿論的主體是公眾,公眾指的是社會中有共同利益,面對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或現象有自主判斷和表達的人群。其次,輿論的本體是意見,輿論既然是公眾對某一共同關心的事件形成的看法,那么這種看法就是意見,而意見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也就是說,輿論的主體——公眾,是有自主判斷和表達的人群。每個人都是自主不受外界隨意控制的主體,所以要想控制由一個個個體組成的公眾,進而控制輿論及輿論傾向,其難度可想而知。
4.1當下媒體進行輿論引導的困難所在
除了輿論中的“人”是不可控制的外,多重不確定性的乘數效應也導致了輿論引導的難度增加,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第一,公眾對媒體的不信任,無疑給媒體進行輿論引導增加了難度。雖然《新安晚報》是在安徽省內影響力最廣的一家報紙,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公眾的質疑,此次“丟腎門”事件就是一次很好的證明。
第二,互聯網的普及和自媒體的勃興使輿論變得難以控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我國逐漸普及開來,特別是近幾年來,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自媒體開始勃興。所謂的自媒體,是指為個人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它是一種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平臺,包括但不限于個人微博、個人日志、個人主頁等。在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個人都獨立獲得資訊并自主進行判斷。“丟腎門”事件雖然是經《新安晚報》報道才曝光的,但其后的傳播則主要是在互聯網上,自媒體更是輿論形成的主要陣地,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在自己的私人空間里發表自己對“丟腎門”事件的看法,于是每一個自媒體往往就代表了一種輿論傾向,也及代表了一個個體的輿論傾向。而人,是最難以控制的生物。
4.2社會轉型期新聞媒體如何引導輿論
4.2.1回歸新聞本位
所謂新聞,即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回歸新聞本位,就得從新聞的時效性、真實性和新聞價值等要素出發來開展報道活動。任何從其他因素出發的新聞報道,大眾媒體在選擇新聞議題時,不因受外界影響而改變報道方向。試想,一個抓不住新聞事實、立場不堅定、一味迎合受眾的媒體又如何能正確引導輿論呢?
此次《新安晚報》對“丟腎門”事件的報道,可謂是經典的反面教材。作為一家省級主流媒體,抓不住事件真相,使得謠言四起,社交網絡上各種偏激言論噴薄而出,這場新聞報道之戰中,其不但沒能提供事件真相,發揮其正確引導輿論的功能,反而還讓自己的新聞專業水平受到質疑。4.2.2 信息把關人要守護好新聞的大門
把關人理論最早由庫爾特·盧因在1947年的《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編輯、新聞記者、節目制作者等,他們是大眾傳播渠道上的把關人。這些把關人通過甄選、取舍信息,從而決定傳播內容的重點,并企圖以此給受傳者造成某種預期影響。所以新聞把關人的地位極其重要,往往決定著新聞傳播、輿論導向的成敗。
那么,把關人要如何做才能做到準確把握從而守護好新聞的大門呢?要把新聞的客觀性作為把關的第一要素。新聞的五要素,只要有一個出現差池,新聞的真實性就會大打折扣,沒有公信力的新聞媒體是無法得到受眾信任的。為了搶得先機,新安晚報社的記者在沒有對新聞中的各要素進行準確的核實就報道出來,導致被打臉,真可謂為血的教訓。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新聞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尤其是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的興起,使中國社會的輿論傳播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不再擁有絕對的話語主導權,自媒體輿論倒逼傳統媒體的情況成為常態。一方面,信息壟斷和輿論傾向的控制格局被打破,另一方面,自媒體的交互性特征使得以往傳播格局中涇渭分明的傳者和受者的界限逐漸模糊,任何個人皆可及時地發布信息或發表對某一事件的看法。這樣一來,中國社會的輿論生態得以重塑,輿論場域的民間聲音得以更好地發聲,但同時,輿論走向也變得更加復雜和不確定。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56-160.
[2]石慶生.傳播學原理[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132-133.
[3]金君俐.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報紙輿論引導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1-8.
[4]張征,陳海峰.簡論“兩個輿論場”的內涵與價值[J].當代傳播,2014(3).
G2
A
2096-0360(2016)16-0005-02
陳小慶,安徽大學2014級新聞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媒介文化,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