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雪悅,陳怡博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社交媒體發展對國際新聞的影響
——以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社交媒體報道為例
方雪悅,陳怡博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網絡將信息國界弱化之后,國際新聞報道成為我們生活中接觸的最常見的新聞類型之一。文章結合巴黎恐怖襲擊發生前后Facebook、Twitter與Periscope兩個社交媒體的媒體行為以及新聞相關領域的理論,從社交媒體傳播信息的多重角度來探究國際新聞今后的發展方向。
社交媒體;國際新聞
全球化在網絡發展的催化下也日漸深入,很多新聞事件具備國際性的背景,因此,國際新聞報道的地位隨之提高。由此看出,國際新聞報道伴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不斷演變,社交媒體為其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兩者之間注定具有不可忽視的聯系。
2015年發生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的社交媒體現象正是社交媒體對于國際新聞報道影響的最典型例證,通過分析幾家主流社交媒體在該事件中的傳播表現能夠摸索出一些社交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中產生的作用,對今后相關領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目前對于社交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中的作用相關的研究主要分以下幾個層次。
1.1國際新聞報道的定義
對于國際新聞的定義學術界沒有具體條目,中國傳媒大學的劉笑盈教授認為:所謂國際新聞是超越了國家界線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聞,或者說國際新聞是新聞在國際間的流動。此外,筆者在CNKI數據庫中找到了一篇學位論文提到:國際新聞報道主要被分成三類,分別是國外新聞向本國報道、國內新聞對外報道、國外新聞面向國際報道。由此看出,對于國際新聞報道的定義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國家界限,突破了國家界限的新聞即可定義為國際新聞。因此,國際新聞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有很大的比重。
1.2社交媒體對于國際新聞傳播的影響
《社交媒體傳播新聞的特點與趨勢》與《社交媒體新聞傳播中受眾與信息的交互性》兩篇論文不約而同地對于社交媒體對于新聞傳播的影響做出了歸納,這對于國際新聞的影響也同樣適用。
1.2.1符合新聞發布內容的時效性要求
社交媒體是有成百上千的自媒體人構成的一張巨大的信息交流網絡,且覆蓋的信息源涉及面非常廣,因此,社交媒體對于信息的敏感度非常高,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是由于其信息自發病毒性傳播的特性,社交媒體中傳播的新聞時效性很強。
1.2.2新聞在社交媒體中傳播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社交媒體最大的特性就是交互性,因此,在社交媒體中傳播的新聞也具有明顯的交互性質。這相對于傳統媒體所做的OGC (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產內容)來說,社交媒體引進了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也稱PP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和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也稱UCC,User-created Content)概念,對于新聞內容的多樣性以及信息量的擴充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1.2.3新聞文本的碎片化
正是由于社交媒體多數信息都是來自于非官方自媒體,所以對于信息的整理和總結能力并不是非常高,信息多為碎片化的信息點。對于當下網絡用戶碎片化的接受信息的時間來說,這樣的信息狀態暫時可以被接受,但是,筆者認為:從長遠來看,過于碎片化的信息對于新聞傳播并不是一件好事。
1.3社交媒體對于國際新聞的負面影響
上文已提到了社交媒體上的新聞都過于碎片化,容易產生一些片段的誤讀或者是信息缺失而導致的傳播問題等。此外,《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實踐的失范與糾偏》一文中客觀地指出了社交媒體自身的某些特性為新聞傳播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新聞倫理問題,新聞從業者行為失范等。
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國巴黎市發生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在事件發生后不久,Facebook、Twitter及Periscope等社交媒體作為代表發起了不同的社交功能,一時產生了一場社交媒體現象級事件。
2.1初步具備國際新聞報道的特性——“安全信使”及“開門”運動
2.1.1Facebook開啟安全信使功能
Facebook作為當下用戶量最大的社交媒體為國際新聞傳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傳播平臺。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不久,它就開啟了一個名為“安全信使”的簽到功能。用戶可以通過Facebook的平臺向所有的好友發送自己當時的位置以及安全情況。也可以通過該平臺了解當地好友的情況。
此外,筆者還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此次“安全信使”的開啟并不是Facebook第一次開啟這樣的功能平臺。自2014年10月推出“安全信使”這樣的安全檢查功能以來,Facebook的這項功能已被激活過5次。同年4月25日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大地震發生之后,Facebook首次啟用了安全檢查功能。此前,超過700萬該地區的人被標準為安全,并向超過1.5億與他們聯系的親朋好友發送了通知。在9月智力發生大地震之后,Facebook再次啟動該項功能。2015年10月,Facebook分別在墨西哥帕特麗夏颶風(Hurricane Patricia)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周邊發生地震后啟動了安全檢查功能。2.1.2 Twitter發起“開門”(#PorteOuverte)運動
除了在Facebook開放“安全信使”功能之外,Twitter也在事發后發起了“開門”運動(#PorteOuverte)。#PorteOuverte是法語打開家門的意思。該活動就是鼓勵恐襲發生地附近的居民打開家門,讓受傷或者暫時無法回家的人進去。實際上“開門”運動類似于我們國內微博中的“熱點”,用戶在更新自己的狀態的時候可以添加該熱點為后綴,這樣,所有有關這個熱點的信息將會被匯集到一個頁面中,人們可以通過搜索該熱點看到相關消息。用戶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來告知需要幫助的人來到自己的家里。
從國際新聞角度來分析這兩個社交媒體事件,首先,信息的傳遞突破了國家的界限,符合國際新聞的特性之一。用戶通過“安全信使”和“開門”熱點可以上傳收取用戶的信息,社交媒體終端也可以收取到當地用戶及時的狀況大數據,對于該事件及時狀況有一個較為客觀具體的了解。然而,對于一條新聞來說其信息量是極其有限的,若將其稱之為國際新聞還有一些欠妥,但是不可否認是對于社交軟件信息傳遞來說,這將成為社交軟件進入國際新聞報道傳播的一個里程碑。
由此觀之,Facebook和Twitter作為社交媒體的兩大代表已經向類似國際新聞報道的信息傳遞領域跨出了一步,也標志著社交媒體具備著一定的新聞媒體功能,其具備的國際影響力注定對于國際新聞報道具有深遠的影響。
2.2社交媒體具備國際新聞報道專業要素——Periscope掀起自媒體直播新聞潮流
直播是新聞最具魅力的一種傳播形式,其具有的真實性、時效性以及現場感染力是其他傳播新型無法替代的,因此,它也一直是傳統媒體引以為豪的專業技術。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直播已經不僅僅是傳統媒體所特有的了。現在只要擁有一個能連上網絡的智能移動終端就可以做直播。Periscope是一家隸屬于Twitter的流媒體服務商。其開發的同名App為其用戶提供了視頻直播即時回放的功能在此次襲擊事件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事發當時,該軟件服務器收到了大量的由用戶拍攝而成反映事發地實施情況的視頻,甚至以時間導致其服務器宕機。
由此可見,在某些突發事件中,社交媒體尤其是具有視頻功能的媒體會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已遠遠不只是一個記錄我們生活點點滴滴并與人分享的平臺,更是一個記錄事件,傳遞新聞信息的最快路徑。這也標志著,社交媒體開始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于國際新聞報道的壟斷地位,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大量的傳統媒體報道中會用到通過社交媒體制作并傳播的信息,它已成為制作、傳播國際新聞報道的工具。
截至2012年6月,全球互聯網用戶已達到了24億,占全球人口的34%。從2000年到2012年之間,互聯網用戶數目有了近566%的增長。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全球移動電話戶口量已高達68億,幾乎同于人口數量,這個數目已經遠遠超過固定電話戶口量(約12億)。由此看出,互聯網的傳播是今后國際新聞傳播的主要舞臺,同時移動終端會成為最大的用戶使用途徑。因此,社交媒體對于國際新聞報道影響很大,甚至前者會直接引導后者未來的發展方向。
3.1平衡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做出的選擇。社交媒體是由眾多“自媒體”組成的網絡媒體,信息傳播普遍具有自發性,因此,社交媒體對于新聞素材的抓取取舍是根據“自媒體”對于新聞的敏感點來決定的,前文中筆者已經介紹了社交媒體具有交互性以及引進了PGC、UGC等內容生產概念,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自上而下宏觀的信息傳播導向力量,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信息資源、傳播渠道、受眾,自發式的平衡了資源配置。
無論是在Facebook的“安全信使”,Twitter的“開門”運動,還是periscope視頻流的案例中都顯示出了由“自媒體”發起的信息傳播有的放矢地平衡了各方面信息資源,讓最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信息內容得到了最大的擴展,從而得到了巨大的社會反饋,甚至一時間超過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甚至是吸引傳統媒體也加入其中。在巴黎襲擊事件發生后不久,就有專業媒體人用Periscope移動終端來直播他們在一線工作的狀況,吸引了大量的觀眾來觀看,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3.2提高信息傳播效率
網絡是目前信息傳播最快的媒介,而社交媒體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媒介上的媒體,其傳播速度不言而喻。同時,由社交媒體引起的群體性傳播概念也開始逐漸改變人們對于信息傳播的理解。社交媒體利用人際傳播的原理,無形中將受眾分為了眾多群體,而每一個群體之中受眾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相對比較緊密,他們可能具有相同的愛好、相同的生活圈、相同的交際圈等,這樣的傳播也會避免一些浪費傳播資源的問題,因此,在群體之中傳播的效率會比較高。
我們可以發現,Facebook的“平安信使”和Twitter的“開門”運動中信息的流動是雙向的,即用戶可以發出自己的安全信息,也可以去查詢好友的信息,同時它的信息流動式建立在人際關系之上,這兩種因素讓整個信息交流的網絡變得更加緊密和穩固,有利于信息傳播效率的提高。
3.3豐富新聞內容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告訴我們,信息形式本身就具有信息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讓社交媒體的信息表現形式更加的豐富多彩,國際新聞的內容由原來的報紙簡單文字圖片信息,變成了現在網絡上的全媒體報道形式。美國的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提出的“補償性媒介”理論指出人在媒介演化過程中進行著理性選擇: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簡而言之,新媒體環境下更多的信息形勢會不斷出現,我們的技術會越來越趨向于完美。
除了新聞內容形式會越來越豐富之外,內容的來源廣泛也是社交媒體的又一特點?!白悦襟w”遍布世界各地,他們關注的內容也各不相同,這就讓社交媒體成了一個巨大的“熔爐”,囊括了眾多新聞題材,而網絡突破了國界,也給國際新聞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展現平臺。
3.4增加新聞核查難度
社交媒體對于信息傳播的資源、效率和內容等方面確實有著不小的積極影響,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影響,給國際新聞環境造成了很多不良因素,導致新聞真實性的危機出現。在巴黎危機發生過后不久,各種社交媒介上都出現了一些有關當地受害者的求救信息,其中微信上出現的中國在法人員發朋友圈求救的信息被廣為轉發,一度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但最后事實證明這一消息是假的。這不禁讓人深思,過度自由、過度快速的信息傳播空間對于新聞核查的問題考慮的還是很不夠。
網絡公共空間是一個相對自由開放的空間,在讓網民們自由發表言論傳播信息的同時,也為很多不安定分子提供了干擾社會的平臺,而由于網絡平臺具有巨大的輻射面,自上而下式的管理是具有非常大的難度的。因此,新聞核查的難度不斷加大。
通過對于社交網絡的發展狀況研究,以及結合Facebook和Periscope兩個社交媒體在國際新聞中做出的反映分析來看,社交媒體已經逐漸躋身于媒體行業的領先位置,成為傳統媒體最大的競爭對手以及合作伙伴。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聯絡工具,更是國際新聞制造和傳播的平臺。然而,就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其本身仍然具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斷改進,如增強自發性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核查功能的建設等。
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社交媒體會掀起一場又一場的國際新聞革命,不僅會改變國際新聞的信息源配置,還會改變國際新聞傳播的形式、渠道以及受眾,不斷增強國際新聞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1]劉笑盈.傳播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新聞.現代視聽[J].2007 (12):10.
[2]葉小鷗.我國國際新聞傳播的發展戰略思考[D].重慶:重慶大學,2006.
[3]李強.社交媒體傳播新聞的特點與趨勢[J].傳媒,2015 (5):74-75.
[4]李穎異.社交媒體新聞傳播中受眾與信息的交互性[J].青年記者,2015(5):70-71.
[5]黃月琴.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實踐的失范與糾偏[J].湖北大學學報,2014,41(12):87-91.
[6]洪俊浩.傳播學新趨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7]保羅·萊文森.手機:擋不住的呼喚[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G2
A
2096-0360(2016)16-0007-03
方雪悅,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