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婷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江蘇南京 210003
大數據時代下媒體和用戶的角色扮演
唐婷婷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江蘇南京 210003
2012年,《華爾街日報》稱:大數據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隨后,《紐約時報》也表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伴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媒體和用戶兩者的角色扮演就是其中一個顯著的表現。文章以大數據時代為依托,探究大數據時代下,媒體和用戶兩者在數據提供、新聞制作方面的角色扮演情況,展現大數據對傳媒行業(yè)以及人們生活的影響與意義。
大數據;媒體;用戶;數據提供;新聞制作
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大數據一詞,在2012年以后,真正開始風靡世界,從經濟界到政治界以及到文化界等各個領域都對大數據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運用,正如2012年《紐約時報》所言: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所謂大數據,據國內學者研究,這是一種規(guī)模巨大、非結構化、數據之間關聯性小,需要依賴新興人才和技術進行快速分析的數據。它的作用在于透過數據,多維、生動、可視地深入分析某一對象、某一事件以及某種社會現象。
對于大數據的運用,媒體最直接的利用方式是根據其數據特性,將其可視化,用多種手段敘述新聞,增強新聞可信度,將原有枯燥、生硬的新聞“軟化”,使之更貼近用戶,提升用戶體驗。而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是主角,擔負著數據的分析、新聞的制作任務,用戶是新聞的享用者,雖然用戶體驗提升了,但沒有參與新聞的制作,沒有讓自己的聲音體現在新聞制作中,歸根到底只能算被動地接受新聞,正如央視的“數據哥”。
在兩會報道中,央視突破以往新聞敘事模式,運用大型互聯網公司所提供的“第三方”數據說話,制作出大量圖表、動畫等可視性強的元素,來解釋新聞事件,揭示事件的背后,將“硬”新聞軟化,使之更貼近用戶,更具吸引力。
除了分析數據,展現數據以外,媒體為了提升用戶體驗,讓自己所擁有的數據公開化,服務用戶。如2009年,《衛(wèi)報》設立了公開的數據平臺,平臺中的數據都是出自公共機構和組織,這些數據原來是專業(yè)媒體人員挖掘新聞的重要途徑和依據,現在可供有興趣的用戶使用,查證新聞的真實性以及挖掘其中有價值的信息。
在大數據新聞下,另一種運用大數據制作新聞的創(chuàng)新模式是收集用戶數據,根據對每一個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用戶的口味傾向,從而推送符合用戶口味的小眾化的新聞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傳統(tǒng)的媒體和用戶之間的角色發(fā)生了改變,媒體不再僅僅是新聞的制造者,而是更加注重新聞的精準化推送,推送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新聞,讓新聞真正為用戶所閱讀,即提高新聞的抵達率。而這里的用戶,也不再像傳統(tǒng)那樣被動,而是擁有屬于自己個性以及需要的新聞庫,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在這種新聞生產和推送的整個環(huán)節(jié)中,生產環(huán)節(jié)并沒有發(fā)生質的改變,依然在媒體主導下生產新聞,不同的是,媒體更加注重用戶的需要,“用戶至上”的觀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體現。而在推送環(huán)節(jié)中,這種模式相較于原有大眾化推送模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變化。自2012年3月創(chuàng)建,截至2015年12月,今日頭條激活用戶累計可達3.5億,日活躍量超過3 500萬。今日頭條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它制作了多少獨家新聞,因為它不生產新聞,今日頭條的定位在于幫助國家機構、媒體、企業(yè)以及自媒體獲取更高的曝光量和關注。作為專業(yè)的信息發(fā)布平臺,與傳統(tǒng)媒體不同的是,今日頭條的殺手锏是個性化信息投送,利用機器推薦算法,對用戶不同閱讀習慣所表現出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向不同用戶推送他們自己關心的“頭條”。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大數據的運用,并不是體現在新聞制作層面,如今日頭條的新聞實際上都是來源于其他傳統(tǒng)媒體等,而這種模式,關鍵在于
對用戶喜好、需要等的定位。但是,分析可得,這種模式,依然沒有實現真正的“用戶至上”。
2011年10月9日,《衛(wèi)報》決定實施“開放編輯部”計劃,以開放的理念進行辦報,使用戶擁有了發(fā)言權,賦予了用戶參與新聞制作的機會,增加了新聞制作的互動性,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新聞信息的采集方面,《衛(wèi)報》與新媒體融合,利用社交媒體來收集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如在報道突發(fā)事件中,《衛(wèi)報》通過滾動新聞的形式,將用戶在社交媒體中上傳的有關該事件的文字、圖片以及視屏整合,盡可能實現新聞與事件的同步。因為《衛(wèi)報》發(fā)現,如果單靠自己記者編輯的力量,往往滯后于新聞事件,而社交媒體中新聞現場人物的信息則能很大程度上縮小新聞與事件的時間差。
其次,在信息整理方面,可以發(fā)動大量網民來自愿參與新聞數據的分析,將“不可能”變?yōu)椤翱赡堋薄>腿纭缎l(wèi)報》在對國會議員開銷調查中采取了“眾包模式”,集合超過2萬名志愿者的力量,將政府提供的公開的100多萬份掃描文件以及收據在短時間內整理完畢,創(chuàng)下了80小時檢查完17萬份的記錄。不僅如此,《衛(wèi)報》為了進一步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建立一份業(yè)績最佳志愿者名單,并將枯燥的文件與相關議員聯系在一起,激發(fā)了用戶的熱烈參與。
在大數據時代,以上三種數據新聞呈現模式是對大數據的典型運用,第一種模式僅僅是用大數據說話,用數據揭示新聞事件,呈現新聞事件,在這其中,媒體占據主導地位。第二種模式,是通過對用戶數據的分析,探究用戶對于新聞的需要,從而有針對性地推送新聞,這種模式,雖然重視用戶體驗,但媒體依然處于主動地位,用戶則處于“被分析”地位,沒有實現真正的發(fā)聲。第三種模式,用一種真正的開放模式,將用戶拉入新聞制作環(huán)節(jié)之中,大大增強了新聞的互動性與參與性,使用戶真正處于主導地位。
[1]何鵬飛.大數據新聞:央視新聞報道路徑再造——以《“據”說兩會》為例[J].現代試聽,2014(6):6-10.
[2]吉丹丹.英國紙媒如何成功擁抱數字技術——以《衛(wèi)報》為例[J].傳媒,2015(20).
[3]湯雪梅.人工智能與數字出版的創(chuàng)新運用[J].編輯之友,2015(3):15-18.
G2
A
2096-0360(2016)16-0033-01
唐婷婷,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學員,研究方向為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