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玉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沈陽 110036
手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與影響探析
佟 玉
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沈陽 110036
手機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通信工具,對人類與社會發展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也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手機具有移動性和入侵性,能夠讓私人空間入侵城市公共空間,從而造成手機對城市公共場所與服務的改變與對公共交往行為規范的破壞。文章旨在通過分析手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與影響,喚起人們對手機媒介產生的負面影響的關注。
手機;城市公共空間;入侵;虛擬空間
隨著通訊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通訊與上網工具。據CNNCI統計,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較2014年底增加6 303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1]。手機的發展勢頭迅猛,其對社會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間的影響也被逐漸提上議程。手機媒介塑造了新式的傳播話語結構與新式的社會生態環境,必然會侵擾城市公共空間。本文將著重于此,指出手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與影響。
1.1手機對人類思維方式與行為的影響
媒介環境學派認為,隨著信息技術和傳播的飛速發展,很少有日常的社會行為不被改變。其代表人物尼爾波茲曼指出,電報、攝影術與電視的發明導致人類的認知方式與印刷時代產生極大的不同,人類的思維方式逐漸從理性有邏輯性逐漸轉向感性與碎片化[2]。現如今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印證了尼爾波茲曼的預言:手機同樣以其自身的信息傳播特點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由于手機媒體中社交網絡的興起,個人在網絡空間里掌握了空前的話語權,大眾媒體的力量日漸被新興的網絡媒體所取代。手機媒介的使用使個人主義在傳播過程中凸現出來,以個人為中心的世界認知在手機媒介的影響下逐漸形成。
媒介技術的發展必然導致認知方式的改變,進而演化為社會行為的變化。印刷時代下的人類行為與互聯網時代有著巨大區別,這一點毋庸置疑。手機作為媒介的一種形式也對人的行為模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手機的發明影響了人類的社會實踐方式。
1.2手機媒介的特性:移動性與入侵性
手機作為新媒體的一種形式,與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本質區別即手機的移動性與隨身性。手機可以在任何時空塑造傳播的虛擬場域的這種特性使得手機加劇流動空間的構建,模糊了傳統社會與城市中的空間結構。克勞斯·布魯恩也對手機的移動性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手機加速了語境的移動性,從而模糊了體驗式存在和缺席之間的界限,而語境的移動性會導致整個社會語境的融合與變化[3]。
這種界限模糊與語境融合功能使手機還具備第二種特性,即入侵性。由于手機本身屬于私人物品,其作為傳播信道所營造的是一種私人空間,使用手機的人可以被看作是同時處于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之中。這種對公共空間的入侵不僅會對個人生活方式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社會秩序與城市公共生活帶來沖擊,造成城市公共空間秩序的失控。正如胡春陽所指出的,“這種入侵帶來的社會秩序、公共安全以及個人生活的巨變,已經成為‘社會焦慮的場所’”[4]166。
想要了解手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首先要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定義進行界定。在西方研究公共空間理論的學者中,漢娜·阿倫特、哈貝馬斯和理查德·桑內特均對公共空間進行了論述。漢娜阿倫特和哈貝馬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關注公共空間。他們強調人類的實踐活動的改變及其引起的社會結構的轉型,均會導致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相互滲透。桑內特則傾向于研究人們的日常行為對公共空間的影響。他指出,公共空間中的非人格交往被親密的私人交往所入侵,公共生活所代表的社會屬性被私人空間中的自然屬性所取締,公共空間的社會功能日漸衰微。
季念將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劃分問題進行了闡述。他指出使手機媒體使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本來模糊的界限變得更加不明晰,同時造成公共空間的割據化[5]。綜上,本文嘗試對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進行界定:城市公共空間包括公共場所與公共交往;作為對立面的私人空間則包括私人場所和親密交往,其中親密交往狀態包括在私人場所中的人際交往,以及與親密關系者的交往行為。
手機的移動性使其本身所具有的入侵本質[6]無限擴大。手機可能帶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之間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私人空間對公共空間的入侵。由此來看,手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1手機媒介對城市公共空間的重塑
媒介技術的發展不僅使社會行為受到改變,而且也會影響社會空間結構。卡斯特指出“社會的功能與權利是在流動空間里組織的,其邏輯的結構性支配根本地改變了地方的意義與動態”[7]。手機媒介作為社會發展要素中的一部分,會無可避免地影響到城市空間的構建與發展。手機媒體重塑了一個傳播媒介下的虛擬空間,并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構建了虛擬社群與網絡公共平臺。通過手機媒體,我們可以在任何地點接收到遠方的信息,并且迅速從現實公共空間中抽離出來,進入到另一個空間或語境內。這種空間的混合使得城市公共空間功能與公共交往模式產生變化。
3.2虛擬公共空間對現實城市公共空間功能的取締
手機會塑造一種虛擬場域,這種虛擬場域會在現實空間里塑造一種相對封閉的個人領域,使個人在公共空間中產生身體在場卻精神缺場的狀態。這種塑造虛擬場域的功能并非手機所獨有,任何媒介都有這樣的功能。但是由于手機的移動性與隨時通信的特點,手機媒體不僅能夠造成個人狀態對公共空間的入侵,同時還會造成公共空間中交往的被迫中斷與失控。這種虛擬空間的塑造與交流語境的互換使得虛擬公共空間的功能取代現實城市公共空間。
4.1手機鈴聲與通話對個人隱私的侵犯
有學者對手機鈴聲進行研究并指出,手機鈴聲本身是帶有入侵性質的,當一個人處在公共空間內的時候,手機鈴聲響起便會打破公共空間原本維持的秩序,這是因為手機鈴聲是來自個人口袋這個私人空間[4]168。手機鈴聲與通話必然會使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交往中斷,迫使交往對方聽到手機使用者的談話內容。這種強迫性的隱私侵犯也是手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的影響之一。Katz的研究闡述了以上觀點:在密閉公共場合突然響起的手機鈴聲或突然發生的通話行為都可能會使公共活動受到干擾,甚至中斷。而在開放式的公共場所人們表現得更加容忍[8]。
4.2手機中介的社交對公共交往的負面影響
不僅手機的基本功能能夠對城市公共空間產生影響,手機的附加功能也會成為城市公共空間交往行為的阻礙。手機移動網絡提供豐富的信息,個人很容易沉溺其中,造成公共交往的中斷與缺失。例如:在街道或人行道上隨處可見使用手機的“低頭族”,這種行為不僅影響個人的社會交往,而且使個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微信等聊天軟件的普及使個人在公共場合下隱私被侵犯這一行為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卻加劇了手機對公共空間中人際交往的入侵程度。個人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體空間中的活躍擠壓了個人的公共交往行為。隨時隨地的手機傳播使私人關系變得親密,但是這種對手機的過分依賴導致個人的情感在公共空間中的封閉。正如桑內特提出19世紀親密的專制造成公共生活的衰微,在21世紀新媒體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手機的泛濫加劇了這一情形。
4.3手機的附加功能對城市公共場所與服務的影響
隨著手機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手機這一媒介工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必不可缺。除卻基本通話功能外,手機中的應用軟件還能夠實現行程安排、生活服務以及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這種虛擬的網絡服務取代了部分城市公共場所所提供的功能,在線商城、網絡銀行等手機網絡服務平臺均在不同程度上對城市公共服務空間造成了沖擊。手機的應用軟件塑造了一種更為便利的生活方式,伴隨而來的是人們的媒介依存癥的加重。無論是人類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還是精神層面的休閑娛樂需求均可以在手機上實現而鮮有公共空間的參與。如果人的媒介依存癥持續加重,那么城市公共空間的未來發展道路將會越來越狹窄。
手機的發明與通訊技術的發展的確對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技術作為為社會實踐服務的工具,難免會產生負面效果,如果不對其加以認知與控制,將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本文關注手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指出手機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和影響能夠逐漸改變城市公共空間結構與公共話語結構,造成部分城市功能和交往的缺失;同時手機也積極建構著虛擬公共空間,無可避免地對原本的公共秩序與交往模式產生沖擊與破壞。這反映了媒介參與社會建構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能夠使我們認識到城市公共空間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與手機媒介使用之間的關系。
手機不止造成了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入侵,它還改變了個人的家庭生活與工作的環境與方式。認識到手機對社會空間與結構的負面影響,不僅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手機媒介作為影響社會發展的因素之一在公共空間形塑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為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媒介改善生活提供指導與幫助。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1.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35.
[3]克勞斯·布魯恩.媒介融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13.
[4]胡春陽.寂靜的喧囂 永恒的聯系——手機傳播與人際互動[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166,168.
[5]季念.手機傳播中的時空重塑——2000年以來國外學者關于手機與時空關系研究述論[J].文藝研究,2008 (12):62-72.
[6]Rich Ling(2004).The Mobile Connection: The Cell Phone’s Impact on Society.Elsevier Inc.
[7]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524.
[8]Katz. J. E.(2006). Magic in The Air. New Brunswick. N. 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G2
A
2096-0360(2016)16-0034-02
佟 玉,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傳播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媒體研究。